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跨国经营的“华侨村”

微信图片_20200324202031.jpg

江苏省海门市林西村,有“华侨村”、“跨国经营第一村”之称。2013年4月,林西村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村级侨联组织。

“林西村位于海门市三星镇西北角,地处偏僻,这个村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就算有了救济粮,一些村民们家连烧火的柴草都没有”曾在这里担任10多年村支书的蔡云松说起往事,感慨颇多。

如今,林西村3495名村民中,先后有600多人到罗马尼亚、智利、俄罗斯、南非、厄瓜多尔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家纺生意,创办了200多家境外公司,年创汇两亿多美元。目前,100多人取得国外永久居住权。

20世纪70年代末,不甘贫穷的林西人开始做生意,手工绣枕头套出去卖。先是摆路边摊,渐渐地,一路从镇里摆到县城,又摆到上海、南京。当时的村民蔡云松也曾拎着包,到上海摆摊卖过枕头套,当时,“一对枕头套能赚1元钱”。

“去别人不去的地方,才能赚别人不赚的钱”。开始摆摊两年后,蔡云松的枕头套就卖到了东北。他的母亲已经忙不过来,只好到邻居家去拿货。1980年年底,新婚未满一个月的蔡云松盯准了成都。 300个枕套被装进3个大包,双肩各背一个,手里再拎一个,蔡云松就这样踏上了去往成都的火车。火车出乎意料的拥挤,蔡云松站了20多个小时才坐下。

2.jpg

让蔡云松庆幸的是,他此行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300个枕套短短两天就卖光了,赚了400多元。”这趟生意让蔡云松一下子成了村里的“能人”。有人走得更远赚得更多,这让所有人坐不住了。

1992年,林西村开始有人比蔡云松走得更远。村民郁建祥、郁建华两兄弟背着大包乘火车来到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卖的还是枕头套,却开始赚更多的钱。这两兄弟想不到,他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这个小村子的命运。

大多数林西村人跟郁家兄弟一样,开始乘坐火车赶到莫斯科或者布加勒斯特,从拿包提样品上路,到发集装箱。出去的人越来越多,昔日第一个闯出国的郁建华,甚至发展出了“郁家军”。他们家兄弟子侄的公司开在智利、在波兰、在赞比亚……

1992年,初次出国的村民,也经历过挣钱不够路费的情况。“最初,4个人租了一个小店铺,一来货物便堆满了,只好有两个人轮番睡在店外的马路边。睡了有半个多月,吃尽了苦头。”郁建华说。

同时,农民出身的林西人还要忍受语言不通的痛苦。最初,大多数林西人开始只能靠摁计算器和外国人做交易。直到通过学习当地语言,才逐渐可以简单交流。

如今,这种阵痛期已经过去。蔡云松介绍说:“现在除了做家纺,外国人需要什么,我们林西人就做什么!”林西人正在转型,经营领域正从家纺产品贸易拓展到房地产、餐饮、矿产、能源开发等领域。“村里出去的人,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占大半,其中不少人成了亿元富翁。”

2007年3月,林西村由16位在外“能人”支助设立了“海门林西扶老助学爱心基金会”,筹集善款资助林西村的贫困老人、优秀特困生以及村里的公益事业。而在万里之遥的林西村,也因为有了爱心协会,不再有当年的辍学学生,这让从林西村走出的林西人学历也越来越高。“我们以后可以涉足更多领域,做更高层次的商人。”接受采访时,不少林西人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本文来源:江苏省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