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黄仲咸:改变贫穷靠教育

个人照1-.jpg

“没有强大繁荣的祖国,个人再有钱,也没有人看得起你。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要靠教育。”

倾其一生财富做公益,被誉为“南安陈嘉庚”的慈善家黄仲咸,首创“金鸡母”模式,让基金会源源不断造血,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

1920年1月,黄仲咸出生于南安码头仙都村一个贫农家庭。1935年,15岁的黄仲咸就是从这里走出,远赴印尼,开始异国创业路。“刚开始到那里,很苦的。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偶尔还有蛇爬过。”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黄仲咸在哥哥的杂货店帮忙打理,由于聪明好学,很快就摸清门道,开始能独当一面。后来他到印尼一个小岛打理一家小店,工作出色备受老板赞赏。哥哥便出资买下那家店,由黄仲咸独立经营。

此后,他与朋友合伙创建公司,收购和批发土产,经营的货物几乎无所不包,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将产业扩大到纺织业。1963年,当印尼的环境有所缓和时,他又不失时机地涉足金融业,先后创办“大众福利银行”、“金环银行”、“金库银行”;接着,又挽救危机四伏的“耶佳拉特银行公司”,也就是后来的“必利达银行”,使之转危为安,且日益兴隆。

黄仲咸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不断打拼,在印尼造就了一个华人的商界传奇。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放弃经营了30多年的金融业,选择结束富翁的身份,转而在慈善事业开启了新的里程碑。

1959年,时隔20年,黄仲咸再次回到中国。他参加了国庆10周年的北京观光团,亲眼看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也看到了家乡因长期落后的急切需要。他二话没说捐款资助家乡,新建仙都小学,这是第一次捐建学校,由此开起了善举的源头。

2.jpg

回到印尼的黄仲咸开始往家乡寄包裹。“在国内经济困难时期,他什么都往家里寄,粮食、油,甚至连肥料都从印尼寄过来。每次都寄非常多,分给乡里乡亲。”黄仲咸的侄子回忆道。

1990年,黄仲咸创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广泛地开展奖学奖教和助学活动。商人出身的黄仲咸很明白,如果有固定的来源,基金会就可能持续发展。于是,1991年、1993年,黄仲咸分别投资2000万元和1.5亿元建立了南安必利达大厦和厦门必利达大厦。

黄仲咸戏称这两栋大厦是“金鸡母”。在他看来,把钱投进基金会,钱是死的,而为基金会置办产业,让它能够经营发展,这钱就活了。

2005年,黄仲咸和他的夫人在厦门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其一生积攒的全部财产——南安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香港中行寄存的1.1万两黄金、厦门中行800多万元存款、南安水头60亩地的使用权悉数捐给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如今,厦门必利达大厦每年有2000多万元的收入,源源不断地为基金会造血。

黄仲咸捐资和基金会公益累计6亿多元。独资捐建和出资助建的学校、医院楼宇及公益性建筑等有80多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在福建省山区、老区已奖助高中、中专生105050人次,发放奖助学金7002.5万元。在家乡福建南安,已奖助师生37152人次,发放奖教助学金1807.6万元……

在他独资捐建的几十座教学楼中,没有一座写上自己的名字,而是以家乡“仙都”为名或泛称“印华楼”、“继志楼”,仅个别用父名合称“念慈楼”,以表达反哺之情。“仙都楼”、“印华楼”几乎深深烙印在每个南安学子记忆中。

厦门必利达大厦(1994年15000万元).jpg

“在他身上,我学到非常多,但没办法达到他那样的境界。我从20多岁就跟着他干活,如今已经60多岁。”作为黄仲咸的助理,谈起黄老先生,刘清影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他虽然很有钱,却比普通人更加节俭,因为他说省下来的钱可以做更多的公益。”“黄老先生从来不会自己另开小灶做饭,都是和员工一起吃饭,员工吃剩下的汤里的肉,他总是舍不得倒掉,别人都不喜欢吃,他就默默地吃掉。”“他连日历纸都舍不得丢,把纸撕下来,在背面写字。”

黄仲咸先生虽已仙逝,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会一直秉承着他的遗训,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如他生前所言,“这是永久性的事业,要将这事业永远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