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促进海外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路径
文/徐皇冠
官方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工作和生活。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表示:“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根据我国统战部门的定义,华裔,是指有中国血统,但国籍不是中国的人。海外华裔新生代,一般指出生或者主要成长于海外的年轻一代华侨和外籍华人。他们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后代,是海外侨社潜在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新时代侨务工作的重要对象。
有学者表示,如果说老一辈华侨的情结是“叶落归根”,那么,华裔新生代则已然在所在国“落地生根”。华裔新生代的自我文化认同情况,因人而异。有相当一部分华裔受到家庭和家族的影响,迫切想回到中国寻根。也有人因为从小已经深度融入所在国社会,更加认同所在国的主流文化。如,有关注北美留学的媒体报道称,很多ABC(American-Born Chinese,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感觉自己与在中国长大的人相比更有优越感,在某些大学里,华裔和中国留学生群体很少接触,有时候还是互相讨厌。
促进海外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是时代的使命。它关系到华裔新生代能否传承老一辈华侨的中华血脉,成为沟通中国与所在国的桥梁纽带,关系到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效能。要让海外华裔新生代成为祖国伟大复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就必须拓宽其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海外华裔新生代一瞥
华裔新生代有着怎样的自我文化认同?仅从抖音上选取两位海外华人的发言,对此问题一瞥。
其一,账号“小梁是个华侨”,博主“小梁”是在意大利的温州人,系第二代移民。从年龄上看,她应当是一名“00后”。她长着精致的华人面孔,但是妆容和气质已类似欧美白人。小梁能用中文流利表达,她表示,像自己这样的人,也被称为“第三文化小孩”,是全球国际化的产物。小梁坦言,“第三文化小孩”找到文化归属确实很难,因为无非是两种:觉得自己更像中国人,或者更像外国人,而两种情况都会遇到问题。如果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自己其实生活在意大利的社会,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和中国社会是有一定的隔阂的。而如果认同自己是外国人,像很多华裔已经取得了外国国籍,在法律意义上就是外国人,他们的中文也都讲得不好。但是,意大利当地人还是会下意识地把他们归为中国人。而且他们的外观也与白人不同,在家庭饮食等方面又仍保留着中国的烙印。
其二,账号“美玩美聊×侃侃而谈”系北美华语主题号,某期采访航天工程师关群杰。关群杰于1998年来到美国,时年12岁,后取得美国国籍,目前是航天工程师。他坦言自己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第二代移民,即便如此,“‘不中不西’仍让我对身份认同纠结、挣扎了很久”“有时候会觉得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美国人觉得你是中国人,中国人觉得你有美国国籍”。他表示,自己潜意识里仍然常站在中国的立场看问题,但是,身边很多第四代、第五代华裔,没有来过中国,对自己祖先的文化一无所知,一位大学华裔室友甚至不知道何为速冻饺子,不会使用筷子。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和白人没有区别。但是,仍然有美国白人把他们当作中国人看,并刨根问底地问“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这样的质问让华裔感觉“很崩溃”。关群杰认为,身份认同是很私人的事情,在华裔群体中,完全因人而异。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海外华裔新生代如何看待中国、是否认同中华文化,不可一概而论,而是与其所处国家、属于华裔第几代、家庭教育情况、中文掌握程度、和国内联系情况、个人认知都有关系。要加强海外华裔新生代的中华文化认同,可谓任重道远。
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传统路径优化完善来华“寻根”主题活动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侨联、民主党派中央、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及民间团体等单位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海外华裔新生代来华“寻根”主题活动,如中国侨联的品牌活动“‘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此类活动通过邀请海外华裔青少年回国参访,实地感受新时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例如,2024年7月2日,由中国侨联主办,重庆市侨联、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重庆营开营,来自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英国、美国、委内瑞拉的60名华裔青少年开启了为期10天的寻根之旅。活动设置了书法、诗词、拓画、茶艺、民族舞蹈、中国武术等课程,并安排走进三峡博物馆、荣昌陶博物馆、白鹤梁石刻等人文景观,探访赛力斯超级工厂、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展示中心等地。再如,2025年1月6日,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情系家乡”华裔新生代冬令营在伯温中学正式开营,来自南美洲、欧洲等地区的52名海外华裔新生代参加,在15天行程中,营员们深入体验中国画、书法、非遗鱼灯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参加各类趣味研学项目。
“寻根”主题活动卓有成效,但也仍存在可完善的空间。其一,有关部门应对所有同类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对质量进行把关,增加内容的针对性,以实际效果为导向,杜绝纯旅游、走形式、重复化。其二,应当尽量扩大参与者的范围,让更多华裔新生代有机会参与此类活动,避免资源向少数人过度集中。其三,应当对所有参与者建立个人档案,纳入统一数据库,对其中有代表性、影响力的华裔新生代重点关注。其四,应当对参与者的思想动态持续追踪关注,以期其对中国发展或中国与所在国的友好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扩展在海外的中华文化推介活动
比起来华“寻根”,在所在国的中华文化推介活动,对华裔新生代而言更加便于参与、“接地气”。
例如,2025年初,由法国华二代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文化与生活方式博览会在巴黎卢浮宫举办。活动带来剪纸、书法、绘画等中华文化体验项目,近距离展示中国茶艺、中医、武术文化、科技成果、旅游名胜等,取得良好效果。活动不仅向法国民众推介了中国文化,还增加了当地华裔新生代的凝聚力。主办者华侨詹胜洁表示,“对于常年生活在海外的华裔新生代来说,加深中华文化认同感,更像一种‘积水成渊’的过程。华裔青年志愿者穿上汉服,一起在卢浮宫里‘出游’,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应大力推动此类活动的开展。由中国驻所在国大使馆、华人社团、企业、媒体等协调支持,提高同类活动举办频次、扩大活动影响,让华裔新生代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承办者,在过程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海外华文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熟悉语言是认同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学者对印尼华裔新生代进行调研,发现汉语言掌握程度与中华文化认同程度正向相关,恰恰说明习得汉语,才更有可能亲近中华文化。
目前全球有各类华文学校约2万所,华文教师20多万人,在校学生数百万人,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毋庸置疑,华文学校的华文教育是链接海外华裔新生代和祖国大陆、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
当前的华文教育,仍面临发展不均衡、供不应求、与中国教育体系难衔接、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应从改善办学环境、探索办学新模式、加强与国内院校交流合作、提升师资力量、增加课程内涵、创新教学方式等角度,完善海外华文教育,使得其成为海外华裔新生代学习汉语、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
依托侨社侨团,由老华侨对华裔新生代传帮带
常言道,华侨华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侨社侨团。作为海外侨社的支柱,全球有2万多个华侨华人社团,它们在帮助华侨华人联络亲情乡谊、维护合法权益、融入主流社会、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更是与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并列,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
很多老一辈华侨都有着浓厚的祖国情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华裔新生代的中华文化认同不及老一辈华侨华人,但是,前者毕竟是后者的后代,与后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和千丝万缕的社会联系。除了家族活动,如果能依托侨社侨团,让华裔新生代通过活动深入了解老一辈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文化底蕴,接受老一辈华侨华人的传帮带,华裔新生代必将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通过传统媒体、影视作品、学术会议等宣传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及影视作品、学术会议等形式对外传播,也是海外华裔新生代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常规途径。
如,每年一度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既是亿万中国家庭的“团圆仪式感”,也为大量海外华侨华人所牵挂。2025年1月28日除夕当天,全球多地华人华侨与当地人一起通过各种途径共同欣赏总台春晚。通过观看春晚等主旋律文艺节目,华裔新生代必将对中华文化更加亲近热爱。
如,电影《故园飘梦》以岭南侨乡为题材,讲述在广东台山颇为常见的“金山伯”带着自己的孙子回乡寻根的故事,以他的回忆之旅展现一个华侨家庭的百年兴衰。《故园飘梦》于2023年10月23日在国内院线上映,并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举办了多场观影交流会,入选第48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展”推荐作品,在海外华侨华人中产生强烈反响。此类电影的传播,也有助于海外华裔新生代了解华侨百年奋斗史和中国侨乡文化,不忘来路,铭记乡愁。
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互联网路径拓展对传统路径进行“互联网+”再传播
互联网时代,提升海外华裔新生代的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得到拓宽。实际上,以上已被验证的传统路径,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实现再传播。
例如,“寻根”主题活动、中华文化推介活动和侨社侨团活动,可以被直播,被制作成短视频在网络中传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没有到现场的受众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观摩体验。通过互联网技术,传播的受众面将得到极大拓宽,传播成本极大降低。华文教育可以包括线上板块,让千里之外的学习者能够通过上网学习汉语,享受顶级教学资源。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经过剪辑,亦可以实现再传播,让更多的华裔新生代领会其内涵。再传播的效果,也许不亚于传统路径自身的效果。
加强对自媒体场域的驾驭
YouTube、Facebook、Twitter及抖音国际版TikTok、小红书Rednote等平台,均是外国民众经常使用的自媒体平台。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传声筒”。网络舆论的形成猝不及防,且具备快速性、突发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在巨大的舆论场域中,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能发出怎样的声音,对华裔新生代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
一方面,应当调查研究海外华裔新生代关注哪些有关中华文化的账号,对这些账号加以追踪分析。要通过自媒体多传播为海外华裔新生代所喜闻乐见的中华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对海外华裔新生代中涌现出的有影响力的自媒体账号,尤其是有助于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也应当重点关注。要做好对这些华裔国际舆论“大V”的引导和团结工作。
舆论场并非风平浪静,舆论战时常爆发。面对抹黑中国的负面国际舆论,如果海外华侨华人能够据理力争,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影响国外主流民众观点,华裔新生代在观察或参与舆论战的过程中,也将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价值理念。
总之,应当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时代为做好海外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工作带来的机遇,乘势而上。还要根据国别和华裔新生代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策略,画好中华文化的最大同心圆。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