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比万家灯火还要亮

文/丁晓平

2019年3月21日,核电迎来最强中国芯——我国首个大型先进商用压水堆燃料组件研制成功。.jpg

2019年3月21日,核电迎来最强中国芯——我国首个大型先进商用压水堆燃料组件研制成功


如果你要问我,这本书是谁写的?我的回答是:这是“老秦人”写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老秦人”用他们辛劳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写就的,是“老秦人”用他们的才气、志气和勇气写就的,是“老秦人”用他们的智慧、情怀和精神写就的。在本书中,我只是一个记录者、重述者、传播者。

对秦山核电,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和思考。在秦山,我生活了 12天。时间很短,情深意长。临别时,秦山核电党群工作处的同志们送我一套秦山核电蓝色工作服。我很喜欢。这是一份非常贵重的礼物,沉甸甸的。我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嘱托,一份信任,秦山核电把我当作自己人了。穿上它,我感觉我从此就是“老秦人”中的一分子了。

关于秦山核电的历史,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基本上都写在这本书中了。然而,关于“老秦人”的故事却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记录下来。虽然我在书中写了许许多多没有见过的“老秦人”,但依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秦人”我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显然,这是一个遗憾。但是,秦山核电,永远是一项集体的事业。在我的心中,他们就像头顶上星汉灿烂的银河,所有的星星都在闪闪发光,照耀着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当然,对我来说,要写好秦山核电的创业发展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采访、研究越深入,越感觉艰难。真的,这绝对不是我矫情。尽管秦山核电的历史并不遥远,但是获得的资料数据也足足有5吉字节,上千万字,要写出“老秦人”的精、气、神是多么的艰难!在酝酿构思的过程中,我曾经想过许许多多的书名,比如《中国硬核》《大国硬核》,也有朋友建议叫《国之光荣》《垦荒者》。但是,在采访归来之后,在点灯熬油的艰苦写作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山核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或者说,我写的这部书要让读者从秦山核电看到什么?是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我写作的立场、方法和价值判断,以及结构和叙事方式。

正因此,我在苦思冥想、深思熟虑之后有了灵光一现,那就是这部书的书名——《秦山里的中国》!是的,我在秦山看到了中国!我也想让我的读者在一代代“老秦人”,在秦山核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故事里,看到我们伟大的中国,看到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

——在秦山,我看到了“国之光荣”。秦山核电一期,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原型压水堆核电站,牢记周恩来总理的嘱托,以“728工程”命名。1985年3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发电,装机容量30万千瓦,设计负荷因子65%,设计寿命30年。在“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情况下,自己设计,掌握技术;自己研发,制造大国重器;自己安装调试,实现6个“一次成功”,赢得“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的美誉。2021年9月3日,经国家核安全局批准,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运行许可证获准延续,有效期至2041年7月30日,是中国大陆首座运行许可证获批延续的核电机组,填补空白,勇创第一。你说,这怎能不是“国之光荣”!

——在秦山,我看到了“国之硬核”。秦山核电二期,是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自主管理的第一座国产商用核电站。1号、2号机组作为我国引进大亚湾核电站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站,实现了自主建设原型堆向商用堆的重大跨越,装机容量60万千瓦,设备国产化率55%;3号、4号机组67万千瓦,设备国产化率77%,先后于2002年4月15日、2004年5月3日、2010年10月5日和2011年12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核电站整体设计实现标准化再上新台阶,核心技术堆芯设计从引进迈向自主,核电关键材料技术控制获得突破,实现核电国产化重大跨越,走出了一条核电国产化路子。你说,这怎能不是“国之硬核”!


1999年3月31日,秦山二期工程1号反应堆压力容器吊装就位。.jpg

1999年3月31日,秦山二期工程1号反应堆压力容器吊装就位


——在秦山,我看到了“国之大者”。秦山核电三期,是中国唯一一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国家“九五”重点工程,中加两国最大经济合作项目,采用加拿大坎杜6重水堆核电技术,装机容量2×70万千瓦,两台机组分别于2002年12月31日和2003年7月24日投入商业运行,实现“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被誉为“中加合作的成功典范”。进入新时代,深度挖掘同位素“优质矿藏”,彻底丢掉“洋拐棍”,钴-60为癌症克星伽马刀装上“中国芯”,自主攻克重水除氚工艺,自主研发辐照生产碳-14、钇-90等同位素,打破西方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为人类生命健康带来福音,助力“健康中国”。你说,这怎能不是“国之大者”!

——在秦山,我看到了“国之名片”。方家山核电项目,是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主化、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核电站之一,实现核电“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发展的历史跨越,装机容量2×108.9万千瓦,1号、2号机组分别于2014年12月15日、2015年2月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达到80%,进一步推动了设备国产化(主泵、应急柴油机等),为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总承包和整机出口积累了经验;其技术反馈至同类机组和“华龙一号”的后期项目设计中,为中国核电“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全球核能发展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和经验。你说,这怎能不是“国之名片”!

——在秦山,我看到了“国之骄傲”。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船起航地。秦山核电作为中国核电的“红船”,作为中国核电事业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经过40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自主创新、融合发展”的秦山经验,已经成为新时代推动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有效落实“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和“1+1+2+4”发展思路,9台机组安全、稳定、经济、环保运行,推动数字型管理建设,抢占智慧核电的高地,力争成为世界核电运营管理的领跑者;坚持企地融合发展,推动“零碳未来城”建设,聚力提升核电新质生产力,再造一个新秦山,努力打造“全国样本”,实现基业长青。你说,这怎能不是“国之骄傲”!

——这就是秦山里的中国!这是一个充满光明的中国,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这是一个向往美好的中国!这是一个充满“核”能量的中国!

——这就是中国的秦山!今日的秦山,不仅仅是海盐的秦山,不仅仅是浙江的秦山,也不仅是中国的秦山!今日的秦山,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从“国之光荣”到“国之名片”,从“国之重器”到“国之大者”,秦山里的中国——就是中国核工业人践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以及“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风格、风采和风貌,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仰望星空、科技报国的信仰、信念和信心。

张爱萍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核电是放光发热的,我期待着秦山核电厂放出万丈光芒!”截至2024年8月,秦山核电累计安全发电超过8100亿度,把光明、温暖和健康送到了千家万户,创建了中国式核电“卓越运行模型”,跻身世界一流。就像一支火炬点亮了另一支火炬,世界才变得更加明亮。秦山核电就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支大火炬,不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在这个从摇篮到旗帜的地方,我从它辉煌的历史、优良的作风、高贵的精神里看见了,一代代的“老秦人”就是“国之光荣”中那个追光的人!

——因此,点亮万家灯火的秦山,比万家灯火还要亮!

——因此,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

秦山里的中国,是一个拼搏向上的中国,是一个创新发展的中国,是一个壮丽美好的中国,是一个万家灯火的中国,是一个光芒万丈的中国,是一个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奋力向前奔跑的中国!

在这里,我还想与读者朋友们分享的是,《秦山里的中国》是科技题材,也是工业题材,是科学和文学的一次跨界,是历史与现实的一次跨界,也是科普与艺术的跨界。显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是一次极有难度的写作,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写作。秦山归来,我迟迟不敢动笔。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唯有挑战,才有可能遇见最美的自己。现在,我把《秦山里的中国》呈现在读者诸君的面前,希望你们从秦山核电强核报国创业史的“起”“承”“转”“合”之中,遇到最美的秦山,看到最美的中国。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成为历史。我完全没有想到,《秦山里的中国》最后的字数竟然是当初计划的 2倍。我知道我要写的不仅仅是秦山,这是一部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史,是中国核电建设发展史。遗憾的是,因为篇幅有限和技术条件限制,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没有写进来,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老秦人”的故事,只能在这里说声抱歉和遗憾了。当然,书中或许还有叙述不够准确、不够贴切的地方,也请大家批评和谅解,以期再版时勘正。

致敬秦山!祝福秦山!

供图/秦山核电

(《秦山里的中国》为本文作者所著,已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