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内容
从传统文化寻找源头活水
文/华 袤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是一位在我国中古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道门高隐和学术大师。而民间有关他的众多奇闻与传说,又使他成为一个别具一格、富有神秘色彩的特殊文化符号,因此又被称为“陈抟老祖”。
他的一生,历经晚唐、五代、宋初,身世传奇,阅历丰富。其毕生贡献颇丰,大致可以归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功修精深的学术成就。陈抟淹通三教,既是易学宗师、理学开源之师,又是内丹理论与实践的传承、创立和修证者,更是道教学术史上一个传微继绝、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他的学术思想极具包容性和开创性,开启了有宋以来一代学术新风,对宋元道教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经国利民的赤胆忠心。他身怀经世之才,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于他的生命轨迹,不管是前期由儒入道,还是后来亦仙亦隐,他虽深居高山,却始终对众生之苦铭记于心,极力向统治者建言献策,济世救人,普惠万物。
三是亦儒亦道的精神求索。他在道家自然精神的基础上,融合了儒家的理想追求,既有儒者的经国治世抱负,又追求道者的人格自由、自在逍遥。这种以儒为本,儒道互补,积极进取而又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深刻影响了有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修养哲学,拓展了士人群体精神追求的向度和宽度,进而能够超然通达,使个体生命更加富有价值和弹性。正如《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获得启悟的儒者,因此向往并追寻着一种进则一展抱负、退则守护心灵的人生境界。
宋太宗曾下诏赞陈抟曰:“抱道山中,洗心物外。养太素浩然之气,应上界少微之星。节配巢由,道遵黄老。怀经纶之长策,不谒王侯;蕴将相之奇才,未朝天子。”近代学者蒙文通亦赞曰:“图南不徒为高隐,而实博学多能;不徒为书生,而固有雄武大略。真人中之龙耶!方其高卧三峰,两宋之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寻找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根基,理清楚文化根脉走向。而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儒释道之道家思想,则是完全起源于中国本土并最具有中国社会思想底色的重要文化遗产。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汇聚了先祖圣贤对于生命、宇宙、社会等一切自然、人文现象的思考与探索。相比于儒释两家,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更具有明显的道家底色,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许地山《道教史》)。陈抟所处的时代,正是道教获得新的大发展的承上启下时期。作为这一时期最杰出的道教代表人物,陈抟把道家的天道观、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理有机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道教思想,为北宋道学的兴起、理学的开端带来深刻的影响。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当下,研究陈抟这样一位古代思想大家,对于理清自宋以来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的发展脉络,探寻中国精神价值的源头,守护中华文化的根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这样一位千古风流、彪炳中国文化史的思想大师,给当代人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却少之又少。经粗略梳理,当代学界及大众认知中的陈抟形象,主要来源于宋元时期三种历史文献的描述与记载:一是国史及源于国史的文献,如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元朝脱脱等《宋史·陈抟传》;二是笔记杂记类,如宋朝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释文莹的《玉壶清话》《湘山野录》、魏泰的《东轩笔录》、庞觉的《希夷先生传》、朱震的《汉上易解》、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张师正的《倦游杂录》、林希的《两朝宝训》、朱熹的《五朝名臣言行录要》、孔平仲的《谈苑》以及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等;三是道教文献类,如宋朝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元朝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张辂的《太华希夷志》,清朝彭定求的《道藏辑要·玉诠》等。
上述文献虽有涉及陈抟的记载,但稀少而零散,而且真伪掺杂,多有抵牾,难以辨别;另外,陈抟虽著作等身,具有圆融丰富、庞杂高深的思想体系,但这些宝贵的作品大多散佚,难以搜寻;而且身为高士隐者,陈抟奉行的又是晦迹韬光、不显其迹的行事风格;再加上后世津津乐道的逸事琐闻和“神迹”又进一步掩盖了其真实面目……所有这些都给后人研究陈抟增加了困难,因此后世学者只能在缺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在各类零星及真讹难辨的记载和转述中,通过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式,来研究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以期窥其真实面目一二。本人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面对如此一位仰之弥高的儒宗道祖,甚感棘手。感谢乡梓——学者型官员少青部长的厚爱与鼓励,本人勉领任务,把这次写作当作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关于本书,本人初心是希望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这位不为今人熟知的千古高道,以使初次接触到他的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对其有一个概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