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荀派传人孙毓敏

文/刘纪宏     摄影/陈 明


孙毓敏大姐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最近一段时间,我总会想起与孙毓敏先生相处的一幕幕往事。有感而发,我动笔写下这篇文章,以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由于要创编电视连续剧《荀慧生》(下文称《荀慧生》),我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拜访孙毓敏大姐。当我表明来意,并把荀慧生大师的长子荀令香老师写的短信交给她过目后,她竟热泪盈眶,说:“‘四大名旦’里,唯独我师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给我师父拍一部电视连续剧,从而让后人知道荀派艺术是怎么形成的,‘十旦九荀’的局面是怎么开拓的,太有意义了。我要为弘扬荀派艺术尽忠,我要为我师父荀慧生尽孝,需要我做什么?我义不容辞!”孙毓敏大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不仅请国家领导人题写了剧名,还演唱了主题曲,拍摄过程中是要人给人、要服装道具给服装道具。假如没有孙毓敏先生的无私支持和不懈努力,《荀慧生》不可能顺利完成拍摄、在央视播出,更不可能获得第二十六届“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二等奖和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奖。


孙毓敏在《霍小玉》剧中当场作画.jpg

孙毓敏在京剧《霍小玉》中当场作画

记得《荀慧生》播出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荀派热”。2007年4月,为庆祝《荀慧生》在央视首播,孙毓敏、刘长瑜、宋长荣率领他们的弟子,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上演《红娘》全剧和两场荀派折子戏。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献艺,实属罕见,三场演出的门票很快售罄;现场观众掌声雷动,好评如潮。得益于《荀慧生》的拍摄和播出,我和孙毓敏先生结下深厚的友情,她还认我做了弟弟,由此开启了我们近二十年情同手足的友谊。

我和孙毓敏大姐时常通话,她“三句不离本行”,简单寒暄后,必定转到永恒的话题——“怎样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上。兴之所至,她还会连说带唱,一通电话能打一个小时。

一次,她给我打电话,刚接通就对我说:“纪宏,我想麻烦你一件事。我正在给几个学生说《红娘》,你什么时候有空?想请你给我的学生讲讲话剧表演。我觉得京剧演员应该向你们话剧演员学习,我上学的时候就爱看话剧,话剧演员塑造人物时特别讲究‘潜台词’的运用,这对我的帮助特别大。我师父小时候就演过话剧,所以专家说他‘善于表演,善于刻画人物’。我在师父身边五年,他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演人别演行’,要求我演人物时的每一句念白、每一句唱,都要有丰富、准确的‘内心活动’——也就是话剧演员塑造人物的‘潜台词’。现在的年轻演员有好嗓子、好扮相,就是没有‘内心活动’,所以我想请你给我的学生补补话剧表演课。”

“我可不敢给您的学生上课,人家是名角儿……”

没等我说完,毓敏大姐就快人快语打断我:“名角儿怎么啦?她就是成了大角儿,也是我的徒弟。别犹豫了,你就来吧!明天,我带着笔记本,恭恭敬敬地听你讲,边听边做笔记。我都带头学,看她们谁敢不好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奋好学才能出成绩,更何况学学话剧表演,对她们演戏是有帮助的。”

这几句话说得我无法回绝:“孙院长,那我从哪儿讲起?”

“我早就想好了,你不是老夸我演的《红娘》的‘佳期’一折吗?我在这段表演里就运用了话剧表演的‘潜台词’……”

毓敏大姐的话,一下子把我带回长安大戏院的舞台……

上文中提到,为庆祝《荀慧生》在央视首播,孙毓敏、宋长荣率领他们的弟子一起演出《红娘》全剧,由孙毓敏演“佳期”一折。她出场后,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引来热烈的反响,掌声笑声叫好声不断。尤其是张生把莺莺小姐拉进屋,关上房门后的表演,令人叫绝!孙毓敏是这样表演的:

红娘见四下无人,转身想进书房。她推了推门,推不开,于是拍门叫道:“张先生!张先生!张……”却不见回应。此时,红娘愣了片刻,然后缓缓转身,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用眼神询问观众:“他俩怎么把门关上啦?他俩关门干吗呀?”突然,她明白了,继而羞涩地一笑,用水袖捂住面颊;这一笑,立刻引来观众的掌声。然后,是得意地念白:“看他二人径自将门关闭,已称心愿,老夫人呐老夫人,你呀是枉费了心机哟!”念到这儿,先是胜利者的微笑,突然收敛笑容,用眼神告诉观众:“这事儿可不能叫别人知道,我得看看西厢有没有人来?”于是,她快步到右侧看看有没有人,又跑到左侧看看有没有人。当证实两侧都没有人,她才放下心来,缓缓走到台中央,不急不慢地唱起那经典的《反四平调》:“小姐呀,小姐你多风采……”叫门之后到唱《反四平调》之前的这段无声的表演,如果没有孙毓敏说的“丰富、准确的‘内心活动’”,如果没有深厚的表演功底,观众是不会连连喝彩的。

荀派的演员在演这段戏时的念白是一样的,舞台调度也是一样的,但好多演员演到这儿,并没有任何剧场效果,而毓敏大姐演到这儿的时候观众有笑声、有掌声。这段无声的表演之所以好,就好在她有丰富、准确的“潜台词”表达,从而用“真情”感染观众。

第二天,我如约而至,毓敏大姐真的拿着笔记本和她的学生一起听我讲我的老师蓝马先生、于是之先生塑造角色的经验。毓敏大姐边听边记,不时发问,我为她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在交流中,我着重谈及看毓敏大姐《红娘·佳期》表演的感受,毓敏大姐也及时示范,学生们都觉得收获满满。

戏剧理论家仲呈祥先生曾说:“作为一个戏曲艺术家,最大的幸福是什么?那就是他热爱的事业,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创演的剧目,他的表演,他的艺术能有人继承,有人传承,有一代又一代观众喜爱他的艺术,那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觉得毓敏大姐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您看,她的入室弟子、业余弟子加在一起有一百四十多人。她重新填词、重新设计唱腔的《棒打》,她移植的《痴梦》等剧目不仅弟子们爱演,业余票友也喜欢,争相传唱。


在《勘玉钏》饰韩玉姐.jpg

孙毓敏在京剧《勘玉钏》饰韩玉姐


毓敏大姐用“荀风毓骨”四个字来概括自己的艺术追求。这四个字提炼得非常精准——她的唱、念、做、表,既反映了荀派艺术的特色,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

十几年里,我多次欣赏毓敏大姐的现场演出,为她京、津、沪、汉的专场巡演做主持,我还看过她全部剧目的演出录像……毓敏大姐真是把舞台表演艺术研究透了、研究精了,她能从容驾驭舞台,舞台成了她的“自由王国”。她的手、眼、身、法、步出神入化,处处有戏,过目难忘;她的唱、念、做、表能激发观众的喜怒哀乐,让观众百听不厌、百看不烦。

在我看来,毓敏大姐值得我们学习、总结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她把“棒打”的唱由原来的十二句改成二十八句,再比如她的《起解》一改传统的“走8字”,增加了与义父搀扶过独木桥等桥段。近些年,很多戏剧大师、京剧名家带着他们积累的宝贵经验远行,想想都心痛……好在毓敏大姐一直广收弟子,很多弟子现已成为荀派的中坚力量。

为了弘扬荀派艺术,毓敏大姐孜孜不倦奋斗了几十年,她为继承、发展国粹艺术做出的努力,将永载艺坛史册。虽然毓敏大姐离去了,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