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秦堤留与画家收”——记指画名家曾恕一、曾京兰父女

文/崔润民

作者简介:崔润民,旅美作家,广西兴安县政协特邀委员。著有《辩证论天下》《灵渠历史价值研究》等。


灵渠,这一世界水利史上的明珠,创造了世界最早的船闸、历史最悠久的堤坝、落差最大的人工运河、最早的屯田文化,被誉为世界最智慧的历史工程之一。因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成为岭南大西南的交通枢纽,亦为连接东南亚诸国海上丝路的一个节点。这一连接南北经济文化的大动脉,每天都马不停蹄的脉动着,演绎着南来北往的传奇故事,影响着广阔的地域与人民,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抗战名城绽奇葩

灵渠穿梭于广西兴安喀斯特岩溶地区,横亘于越城岭与都庞岭的结合部,山奇水秀,人杰地灵。而中国南派指画艺术大师曾恕一,1909年就出生在灵渠河畔的书香之家,大哥曾石年,号墨庄,清末诗人,书画名家;四哥曾如海,亦是花鸟画名家。曾恕一在家排行老五,人称曾五。八岁习画,启蒙于曾石年,1929年曾恕一毕业于桂林体育美术专科学校,据说指头画亦受启于大哥墨庄。实则曾石年与曾如海都涉猎指画,只不过他们偶尔为之。曾恕一闻之则将研习指画作为终生的追求,自1929年到1934年后,指画方有所成,遂自成一派。他从1929年起研习指画,到1988年去世,潜心指画艺术近六十春秋。曾恕一的夫人熊艳贞,毕业于桂林榕门美专,也是画家。


微信图片_20231129160706.jpg

曾恕一(左二)在作画,左一为曾京兰


曾恕一不仅浸润于曾氏家族书画艺术的潜移默化,更深植于灵渠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且以终身之志研习指画,故能自成一派,名扬海内外。

1941年,全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当全国逃出敌占区的文化名人云集桂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人的大迁徙大聚汇。人们的抗日怒火被点燃,有的弃笔从戎,有的捐款捐物,目的就一个,舍身救国,抗日救亡。一时间,这种因文化名人大量逃难涌入而形成的桂林抗战文化现象,桂林一度被世界媒体誉为抗日文化名城。

当年桂林的十字街周边街区,商铺林立,人流攒动。大街小巷挂满了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抗日标语。昔日的桂林,以王城西华门外的乐群路,人口最为密集。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此地不仅是广西的政治中心,也是联结全国各地的联络中心。因此,以十字街区、乐群路街区、依仁路街区为轴心,整个变成了桂林抗战文化的集结地。不仅吸引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也集中了许多著名商家、企业家等各界精英。

因此,街头巷尾每天都有抗日的演讲、集会、演出、书画及各种艺术展览与义卖活动。人们切身感受到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在此氛围下,不管是演讲,演出、义卖之地都会人声鼎沸,热血沸腾。购买名人字画为捐款支援前线的人们更是热情高涨。从各地避难而来的知名画家有如张大千、徐悲鸿、尹瘦石、沈逸千、张安石、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等等。这些画家有的是提前变卖家产后南来,有的是被日寇所逼,又不肯做亡国奴的画家。

曾恕一与夫人熊艳贞也没有缺席这场文化盛会。夫妇俩在位于桂林依仁路的广西省党部会堂举办了首次指画抗日义卖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获得广西政要的全力支持,亦获得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秘书,即曾任周恩来秘书龙潜的大力支持。龙潜先生是榕门美专的第一任校长,知名画家,亦擅指画,不仅到场祝贺,还与曾恕一合作指画用于义卖。

据记载,此次画展,展期三天,每天观众从开馆到闭馆都络绎不绝,好评如潮,一篇特写引人注目,结尾画龙点睛写道:“本市近来的画展不下二十四次之多,有油画、水彩画、版画、国画等等,而以指画展出破天第一。”


唐基苏摄影 DSC_0425.jpg

摄影/唐基苏


曾恕一的指画因突破前人只能掌握矾宣作指画的禁区,采用两层生宣裱糊后作指画,当年他将其视为独门绝技,秘不示人,画出的花鸟虫鱼墨韵淋漓,栩栩如生。因而突破了高其佩等历代名家指画少墨韵的难题。甚为罕见,能见到曾恕一近百幅如此鲜活的指画作品,自是引发轰动。许多名家大师纷纷参与合作作画,为义卖锦上添花。


    与柳亚子、田汉等名家大师结缘

能在广西省党部举办指画展自然属于高规格的画展,一时间因其独特而引起轰动,不仅大部分作品销售一空,捐助抗战,还在画展期间与前来观展的柳亚子、茅盾、田汉、欧阳予倩、郭沫若、尹瘦石、陈迩冬等名家大师,及桂林本土知名画家龙庭霸、阳太阳等画家结缘。

此后几年,曾恕一先后又在桂林与柳州分别办了两次画展,1942年春回兴安担任灵渠风景管理委员会委员。那时期,国家穷困,灵渠管委会就他一个委员,县里除了县长副县长等不多几个要员外,他也担任了秘书一职。灵渠泄水天坪对岸的“洗心榭”就是他的工作室兼作画室。在其任上,他白天巡视秦堤,接待游客,介绍古迹历史与建造艺术,晚上就在“洗心榭”作画读书。

古灵渠,是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工程之一。她将越城岭与都庞岭之天堑变通途,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实现了秦王朝完成中国统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伟大历史工程。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悬耀于桂林以北五十公里的兴安境内。

在国破家亡的抗战时期,成为振奋民族自信最聚焦的亮点。亦成为云集桂林的文化名人最向往的地方,他们或不请自来,或受邀组团光临,仅1942年由官方组团而来的一次顶级文化名人就达150多人。这些文化人,以诗或书画颂赞灵渠。如蔡廷锴就为灵渠写下“古迹伟大”四字。


唐基苏摄影 19136937343092153.jpg

摄影/唐基苏


文化名人对灵渠的赞美也引起了当时军政要员的重视,1941年与1942年,国民政府高层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等广西籍要员不仅观瞻灵渠,留下墨宝,李宗仁甚至带头捐资建成“南陡阁”。曾恕一作为灵渠唯一一位年轻的管理者,虽然未留下相应文史资料或照片纪录,但不管是文化名人,还是军政要员,多离不开他的陪同讲解。

李宗仁先生在指挥台儿庄战役大捷后,对全国军民士气鼓舞甚大。1943年,他前来观瞻灵渠,带头捐资修建灵渠“南陡阁”,获兴安士民乡绅热情捐款并很快建成,该阁为上下两层,土木结构盖琉璃瓦,气势雄伟壮观,建成后即成为灵渠天坪滚水坝最好的观景台。李宗仁作为广西籍一代名将,以他特有的军人情怀,书写了“南北观山展,陡流云汉横”的藏头对联,横额则题为“南陡阁”。

1944年4月23日,驻扎在兴安桂北师管区司令王赞斌中将作东道主,专门加挂一节车厢,特邀柳亚子、田汉夫妇等数十位文化名人游览灵渠。陪同讲解者就是曾恕一。他带领柳亚子与田汉夫妇等二十余人首先观赏新建的“南陡阁”。

“秦堤”上的“飞来石”,则居“秦堤”最险要处。这里曾流行着几经修建,几经崩塌的“猪婆精”拱堤,被“峨眉山”飞来一石镇压的传奇故事。一行人兴趣盎然,心旷神怡。他们观赏着秦堤上的参天古木,尽享灵渠水清澈如镜,波光粼粼的幽静与清凉。更观赏了广西籍主战派领袖李济深在“秦堤”最险要处题写的“秦堤”碑刻。曾恕一告诉大家,李济深将军在灵渠盘桓多日,他不题灵渠而题写“秦堤”,有誉“秦堤”经两千年风雨,仍坚如磐石,意喻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日意志,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的抗战决心。

众人不知不觉来到了泄水天坪的“洗心榭”。坐落在灵渠泄水天平对面的“洗心榭”,是一座园林小筑,房屋虽有些破旧却不失雅致,门口悬挂着“洗不尽诗情画意,心常怀鱼跃鸢飞”的楹联。横额则书“洗心榭”三字。或暗喻屋主人的齐家修身之意。众人以为对联为曾恕一所撰,一众人惊叹着围了上来。曾恕一先生告诉大家,此联非他所作,但他也作有一联请大家教正:“月行水底惊鱼梦,山背日上宿鸟鸣。”众人听闻,啧啧称奇。


微信图片_20231129160741.jpg

曾恕一指画作品


曾恕一为尽兴安人的好客之道,他向文豪们频频敬酒。由于县上经济拮据,给客人准备的菜为江中小鱼,农民种的南瓜苗,磨的水豆腐,买的酒为本地土酿,名水沽冲,谁知喝遍名酒的柳亚子赞其平和不上头,连称好酒。客人们不知是太饿还是赏景之兴奋,对酸笋鱼特色菜赞不绝口。三杯下肚,柳亚子兴致勃勃,诗兴大发,举起酒杯,手舞足蹈,一首七言脱口而出:

桂林山水欺人耳,何似兴安景物幽。

多谢孙陵知此意,秦堤揽胜记同游。

此诗一出,满堂欢笑,掌声扑面而来。见柳亚子赋诗,王赞斌将军作为此次活动的东道主,自是不甘落后,亦赋诗一首:

五十年华尚枕戈,烽烟未尽欲如何。

男儿誓转乾坤轴,斩尽楼兰奏凯歌。

王赞斌将军的诗,展示的是枕戈待旦,勇赴沙场的军人情怀,众人连说好诗之时,却减少了刚才热烈的欢声笑语。尤其是田汉先生与安娥夫人,虽是诗坛翘楚,此时却是低头不语。他们是长沙人,长沙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不久,将军的诗更是勾起田汉夫妇沉痛的乡愁。

柳亚子兴奋不已,连夜奋笔疾书,一气完成游兴安秦堤纪事,及游灵渠三十六首诗词初稿,后经整理入录在他的《磨剑室诗词集》中。

柳亚子观察到“洗心榭”中曾恕一画室的画堆满窗台前,于是在诗中赞曰:

“曾生画幅盈窗牖,洗心亭畔饯筵开。”

柳亚子写了三十六首赞灵渠诗,不仅描述了灵渠之美,表达了朋友之情,还表述了军民七年抗战,不惧马革裹尸的爱国情怀。

兴安的四月恰值清明过后,是多雨季节。头天天气晴朗,翌日则细雨绵绵。曾恕一陪同田汉、安娥一众人等冒着蒙蒙细雨,观赏了横跨灵渠两岸的万里桥。此桥位于兴安县城中心地段,相传此桥相距秦代的都城长安达万里之遥,故称万里桥。田汉为湖南长沙人,此刻长沙正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有家不能归,触景生情,田汉甚觉怆然,不由得吟出一首诗来:

我登万里桥,北望故乡遥。

故乡望不见,堤外雨潇潇。

田汉随口而出的这首诗十分悲怆,随行人众被诗触动,不觉潸然泪下。这首诗亦使曾恕一先生终生难忘,他深深镌刻在心中数十年,将这首诗告诉了许多朋友。


为郭沫若灵渠《满江红》刻碑又埋碑

1963年,郭沫若与翦伯赞一行参访灵渠,郭沫若为灵渠填写了《满江红·灵渠》词一阕: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曾恕一在桂林抗日画展上就与郭沫若结缘,他深知郭沫若《满江红》对灵渠的意义。当年中共兴安县委副书记王多祜指示,要找最好的工匠刻写碑文,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曾恕一。兴安地方小,难找金石巧匠,好在他结识过桂林金石名家罗云清,桂林一些摩崖石刻都出自他手,于是他将罗云清请了来。罗也不负众望,小小凿刀在他手中娴熟挥动。《满江红》为郭沫若亲笔撰写,龙飞凤舞的书法在罗云清的凿刀下表达得畅快淋漓。曾恕一还特赠一幅指画《八哥秋趣图》给罗云清作纪念。罗也非等闲之辈,随即回赠一诗感谢曾恕一,诗云:

我爱曾夫子,画工字亦工。

笔胜金刚杵,指如绕指柔。

树接唐人法,石传宋氏风。

郭沫若为灵渠写的《满江红》,集诗词书法历史知识为一体,为灵渠增色不少,成为灵渠游客避不开的话题。1966年“破四旧”中,郭沫若的《满江红》石刻,推倒断成多块。曾恕一闻讯大惊,痛心之余,来到“四贤祠”。见碑断成多块,又心生一丝欣喜。他赶紧找来稻草先行盖上,免其遭第二次伤害。然后乘着夜色来临,便从南陡口村找来几位村民,让他们悄悄将断碑埋入稻田之中,使这块石碑具有了重生的机会。我们现在在灵渠南陡内侧的鲤鱼洲所看到的郭沫若《满江红》碑亭的石碑,就是曾恕一老先生与“南陡村”村民共同埋藏保护下来的文化珍宝。


指画奇技有传人,留与灵渠翰墨香

1966年,曾恕一退休在家,已不再管理灵渠的工作。曾恕一离开了工作岗位,昔日,好奇的街坊都争先恐后观赏他作指画,如今则门可罗雀,心中自是长吁短叹!

其实,他心中更深层次的担忧,是在那个年代,没人敢向他学习指画,他所创的指画奇技,已面临后继无人之难题。而同一时期的潘天寿的指画艺术也面临着一样的难题。学习指画艺术,的确有一定难度,必须持之以恒者方有所作为。因此,潘天寿作为美术教育家,学生何止三千,而从事指画传承的成功门生,也不过两三人,即便当年全国从事指画艺术者也是凤毛麟角。传承困难的中国指画艺术,面临的是濒临失传的灭顶之灾。

1977年,从小喜欢与小伙伴们在灵渠三里陡石牌坊下玩捉迷藏游戏的小京兰,玩耍之际,也会驻足观赏石牌坊上花鸟虫鱼的精美雕刻,有时会临摹下来,为伙伴们作绣花的草图。京兰耳濡目染灵渠厚重的历史文化,决心要向曾恕一夫妇学画画,继承曾氏的指画艺术。曾恕一夫妇见小京兰不仅勤奋学画,还天天帮助两位老人做家务,甚是喜欢。那个年代只是送画,没有卖画观念,教街坊小孩画画也不收学费,也没人帮做家务的。突然从天上掉下个白天连着黑夜学画,还会做家务的姑娘,两位老人真是大喜过望,很快认下这位陡军后裔季家姑娘做女儿。这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既有了继承指画的门生,又有了勇担家务的女儿。可谓两全其美了。


微信图片_20231129160920.jpg

摄影/南  山


新中国建立后,曾恕一担任中学教师多年,美术门生亦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优秀学生有灵渠考古权威,任广西博物馆馆长的蒋廷瑜先生等专家学者。亦有1978年,年仅9岁,创作的一幅笔画《金鱼》,参加在芬兰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儿童绘画比赛荣获金奖的张高山。但能承继指画衣钵的仅有女儿曾京兰,以及杨泉等不多几位指画门生。而曾京兰专事指画,不仅全传曾恕一夫妇的画艺,还对指画技艺有创新与突破,这一突破主要是曾京兰日后掌握了单层生宣作指画,这也是对指画历史的突破,成为中国当代对指画艺术起到承前启后作用,且不多的几位传承者之一。

1980年,桂林成为文革后最早开放旅游的城市,从桂林到南宁,再到北京与广州,请曾恕一前去办展的邀请书像雪片一样飞来。广西博物馆,广西文史馆,民革中央中山书画社等许多场馆争相收藏其指画作品。这一年,最早为曾恕一指画拍摄电视片的是广西电视台。同年,北京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曾恕一父女拍摄《指画奇葩》纪录片,向国内外展播后声名远播。

期间,曾京兰的指画艺术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她对艺术追求的大胆与执着,实现了对艺术与人生的三步跳。1987年,年仅29岁的她,到书画名城苏州举办个展。苏州也是指画之乡,最有名的是扬州八怪有多名画家善画指画,且在苏州生活多年。而现代亦有多名指画家活跃于苏州画坛。其中就有程质清教授。他第一次见到曾京兰的指画作品用的是生宣,大感惊奇!因为自八怪以来,均用矾宣与绢作指画,包括他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没能驾驭生宣作指画,因而指画作品均少了一层气韵,而气韵是国画的生命力所在。他见曾京兰指画如此鲜活灵动,着实不敢相信,他拿出自用的生宣,要她现场示范一幅画,凭亲眼所见后,大为激动。程质清教授是苏州职工书画协会会长,当即邀请曾京兰到苏州工人文化宫举办画展。并在曾京兰《小鸟秋千图》上题写一段话:“历来指画以苍劲胜,京兰指墨直逼新罗,尽脱前人窠臼,以柔润潇洒见长,实一大突破也!”

这次画展不仅获得程质清教授的充分肯定,亦获得苏州费新我、王西野、张辛稼、张继馨、沙曼翁、祝嘉等几乎所有名家大师的题辞赞誉与肯定。女儿画展的巨大成功,使得已年逾79岁高龄,右侧瘫痪卧床的曾恕一激动不已,他知道女儿能用单层生宣作指画,在他创造的两层生宣作指画的绝技上更上一层楼,并在苏州一鸣惊人。已病卧年余未画画的他硬撑起身,叫人扶着,让女儿备好笔墨,用左手持笔颤抖着画出一棵树来,女儿补了一只小鸟。正是这幅画不仅成为曾恕一之绝笔,也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曾京兰在指画艺术上获得的长足进步,使她很快从县级文化馆调入桂林地区书画院任专职画家。1989年又调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工作,1993年深圳电视台为其拍摄《曾京兰与她的指画》,推荐她作为文化大使与美国多个大城市作文化交流。1994年,所在工作单位香港中旅集团委派她到美国推介中华文化。她每到一处的画展都引起轰动。美国宝尔博物馆,以及克林顿总统都来收藏曾京兰指画作品。美国PBS电视台为她拍摄《中国指画》专题片,向世界七十二个国家联播。实现了曾恕一想将指画传播到全世界的人生梦想。

曾京兰指画艺术的成功传播与影响,也引起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馆的关注。王学贤副大使不仅邀请曾京兰参观中国常驻联合国总部大使馆,还拟定了支持曾京兰到纽约、洛杉矶、奥兰多、温哥华等多地举办画展与文化交流,用以弘扬中华文化。曾京兰在美国、加拿大、泰国等国及台湾、香港地区办展交流的时间里,获得大量荣誉与证书,被媒体誉为联结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为此,曾京兰的指画艺术亦获深圳与桂林两地文化部门申报“曾氏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青睐。她要让指画艺术根留灵渠,带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指画人才,将“曾氏指画艺术”发扬光大。

曾恕一挚友、诗人肖甘牛曾赠诗:“秦堤留与画家收”,如今曾氏父女正成为广西的人文名片,并将这一文化遗产焕发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