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汕头过小年

文/张泽华  黄浩瀚

小年,别称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因地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小年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吃灶糖等。它也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是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第1 潮汕大锣鼓2.jpg

潮汕大锣鼓


记忆中,在每年进入腊月后,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筹划着把一年辛辛苦苦赚来的那点钱为过年做准备,这也许是淳朴勤劳、善良虔诚的所有中国家庭、中国人刻在灵魂深处的共同文化传承和写照,历经几千年的皇朝更替、岁月更迭而坚守不变的中国精神吧。

旧时侨乡潮汕地区人们过春节,往往是从农历十二月就开始了。农历腊八节过后,每个家庭都会很忙,大人忙着筹备年货、打扫房屋、为小孩添置新衣服,有的家庭还会请托在银行信用社储蓄所上班的熟人兑换新币,好在大年三十吃年夜饭时给家中长辈老人、小孩压岁钱,让家中老少都感受到过年的浓厚氛围和喜气连连。在全国各地,“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潮汕人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潮汕民间俗语说的“廿四神上天”,指的就是小年。

据说潮汕妇女信奉神明十分虔诚,在每年的时年八节和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香烛纸钱祭拜“老爷”(天上神明),此外每年的佛祖诞辰、妈祖诞辰(潮汕民间俗称“妈生”)、天公生日、灶神爷上天、下凡等等五花八门的神明节日,潮汕妇女也都记得清清楚楚,她们从懂事起就随家中长辈祭拜,已经成为植入大脑灵魂深处的记忆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祭灶时间各地有不同说法,俗话说“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民间俗称的“廿四神上天”,是时,潮汕地区各家各户都会提前祭灶“送神”。虔诚的家庭都会购置各种荤素菜肴来感谢灶神,但必备糖品之中,必须有“糯米糍”(俗称“落汤钱”“胶罗钱”等甜品)这种潮汕传统小吃,还要把家中厨房收拾干净,感谢灶神这一年来让家庭衣食不缺,同时也希望来年甜甜蜜蜜。潮汕人认为,灶神是家中的保护神,是天上玉皇大帝派来人间保护监督人间子民的保护神,灶王爷一年辛辛苦苦在家中保护全家老少出入平安,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就要到天庭汇报工作,直到正月初四灶神下凡,必须好好款待灶王爷,以后会得到更多神明降福。清《敬灶全书》记载“灶君姓张,名单,字郭,男神也。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北方民间俗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同理。据说过去由于家家户户都有挂心灶神向玉皇大帝诉说家中过错的忧虑,因此有的乡村住户,祭灶神时还用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令”。灶神醉了,当然不敢在玉帝面前乱说话。有些精明的男子希望灶神能向上苍说好话,造福家门,除了准备丰盛的祭品猪头大粿外,还会在灶上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希望灶君吃了糖品,便会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语,为这一家子多多美言,也是诙谐有趣。侨乡潮汕地区过小年祭灶神的食俗除了吃“糯米糍”之外,还有甜粿、南糖、糖糕等,这些糖食都是祭灶不可或缺的食品。


第2  2AFE3030@A40EDA15.9EE26E65.jpg.jpg


潮汕人对饮食十分讲究,对“灶”尤其重视,认为天圆地方即为灶,过去农村人家做灶必须请风水先生看时择日选方位后才可以动工。潮汕农村老式灶是由红砖砌成的上宽下窄的四方形灶台,寓意在于天圆地方,天地交泰,家道和晏,潮汕灶台俗称之为“灶山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前潮汕农村的灶主要用于生火煮饭(与北方农村的灶炕一体有所不同),是一家人做饭、蒸粿品,卤制鹅、鸭、猪头等必备的工具,灶的大小好坏是看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重要标志,而且平时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秽物”,忌在厨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等。中国文化中的“另立山头”,也是“另起炉灶”之意。

潮汕人对灶的尊崇,也源于灶有“灶神”,又名“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也称“灶王爷”,也叫“申面公”,正确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简称司命公。传说玉皇大帝每年正月初四派灶神下凡,并于腊月廿四日子时上天汇报。在“神上天”这一日,潮汕地区各家各户都会在家里祭拜灶神,现在有些做生意的人还会在深夜到潮州市开元寺、潮阳区灵山寺、揭阳市双峰寺、汕尾市玄武山等著名寺庙祭拜。在潮汕地区,这位灶神被尊称为“司命公”“申面公”,这是司命帝君的简称。《风俗通义》中记载所祀小神就有司命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关的事物。《管子:囿蓄》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屈原《楚辞》称司命帝君主灾咎、主寿。

旧时潮汕地区农村过小年对祭拜灶神的仪式习俗高度重视,潮汕祭灶是民间过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流传“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据记载,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到灶房,祀拜时,先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风调雨顺、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烧香完毕,就让“司命公”携带这些礼品上天。为了使“司命公”尽快安全到达,祀拜完毕又往往会再烧两只纸马,让灶公夫妻俩乘上天马,直奔天宫,减少劳累。

清乾隆《南澳志》云:“凡神庙及人家各备仪供养,并印幡幢、舆马、仪从于楮上,焚而送之,谓之送神。”值得注意的是,女人是不能祭灶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

在祭灶的时候,首先是摆齐供品。贡品中,潮州柑是必备,大吉大利的意思。潮州柑必须是最好带叶子的,代表枝繁叶茂。好多人家也会准备黑豆和米等,表示五谷丰登。简单的家庭用清煮的猪腿肉一块,富裕人家则是大猪头,最好是皮、瘦肉、肥肉分明。


第3 潮汕英歌舞1.jpg

潮汕英歌舞


直至现在,潮汕地区无论城市农村(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除外),每家每户的灶台上面都有一个灶王神龛。前方满上5个酒杯和一些茶叶糖果,有很多祭祀的大宝(潮汕俗语就是类似纸钱金元宝之类),先烧一把香,插在神龛香炉上,到土地庙插三支,回头到家门口两边分别插一支。再回到灶台,点上煤油灯盏。双脚跪拜双手拱着,嘴里念念有词,说念一些请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大赚的话。

“采囤”是潮汕地区的另一习俗。潮汕民间有“廿四神上天”,这天有筅尘(潮汕方言俗称“采囤”)和送神的习俗。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户就要清理室内卫生,进行大扫除,用竹叶或榕叶、或甘蔗尾、或长扫把、或红花仙草,对家中天花板、墙壁角落进行清扫,谓之“采囤”。小时候,会被家中长辈叫去帮忙拿长扫把打扫屋顶灰尘,或在墙面浆糊上报纸,贴窗花贴年画等活儿,让家里庭院内外焕然一新,寓意“新年有新样”好彩头。


第4  市民购买潮汕年柑.jpg

购买潮汕年柑


“采囤”往往会全家老少齐上阵,大家齐心协力把家里的蛛丝、灰尘清理干净,甚至把家具都重新清洁上油一遍,这一民俗寓意把一年来的晦气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来。民间把春节称为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语又称过年、过大年,是中国人最看重、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往往从农历腊月就算起。春节据传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整个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拜庆典活动。侨乡潮汕地区“采囤”这一民间习俗,也是经千百年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寓意包含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祷等主要内容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侨乡潮汕“过小年”的一个重要习俗。过小年“采囤”活动和除夕夜燃放鞭炮一样,都是寓意驱邪纳福。

潮汕地区民间过小年“采囤”“祭灶”“做甜粿”等民间习俗被视为过年的开端,过完“小年”迎“大年”。过去民间传统,小年一到,意味着春节就更近了,散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不管山高路远都要回家过年,准备丰盛食物祭品祭拜祖先,高高兴兴一家团圆。

潮汕地区民间过小年、过大年等习俗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表达平安吉祥、国泰民安、生活幸福的美好祈望。

“三江出海,一纸还乡。”过去潮汕地区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很多后来成为华侨的潮人先辈无奈离乡别井,坐上红头船到海外过番(出国)打拼谋生,有的一去几十年才得以回家,有的甚至埋骨异国他乡,终生无法回家。“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到了过小年、过大年的时候,对家乡亲人更怀着无尽思念,但大多苦于经济窘迫、交通不便、山高水远等原因,无法及时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们往往会把辛辛苦苦赚到的血汗钱权当压岁钱(赡养金)附上家书(侨批)寄回国内孝敬长辈亲人,在华侨聚居的国家地区也会筹集资金兴建祠堂,举行各种祭拜习俗活动。这就是潮汕华侨尊敬亲人、不忘家乡的孝道传统文化,是无数炎黄子孙历经千年不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中国人、中国心、中国情。

(部份照片来源于汕头市档案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