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家灶烟火篆平安

作者:简梅

多少年过去,那些留存记忆深处温暖而又美好的画面,常常跃入心海,帧帧犹如卷轴缓缓拉开,特别是小时候过年节的回忆依然使人怦然心动。那时,乡间四处萦绕着祥和喜庆的氛围,红联、烟花、鞭炮,使迎春七彩纷呈;家家户户烟灶蒸炊的年糕香气扑鼻,硋缸制作的鱼丸鱼面海味四溢;渔家风灯摇摇晃晃,烛火跳跃着、耀闪着对来年风调雨顺、安泰丰收的憧憬与快乐……


2b9028f54645bbd72de7be5b11800df8.jpg

年节糕点


犹记得,每每进入腊月,孩子们的心鼓就开始每天快节奏地敲响,常常掰数着日历迎接除夕的到来。而一到腊月二十,年味越来越浓,大人们一边准备着年货,一边择日扫尘洗厝,只见竹宪高高,里外角落清扫;布刷频频,门楣、厅堂焕新……紧接着,孩子们心心念念的小年廿四“祭灶”马上就要来临了。祭灶即祭祀“灶王爷”,从小到大,大人们就告诉我们:“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是主管家庭生活的一个神仙,他能保平安,辟邪气,察善恶。”所以一听“祭灶”,我们就知道有一场特别的仪式在各家“灶眉头”庄重地进行,亦称“送神”,即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并感恩灶君这一年来的庇佑,等到正月初四再迎之归来……

祭灶前夕,还有一个特别深刻的印象,母亲有时带我和弟弟回省城外婆处探亲,那时街头巷尾充斥着“卖花脸壳噢!”的叫卖声。只见卖花脸壳的小贩将一个个用黄纸皮制成的“张飞、关公、美猴王、猪八戒、李逵、寿星、观音……”造型生动的花脸面具,挂在竹架上,穿街走巷地叫卖。原来福州区县的习俗是外公外婆在祭灶前,需送给孩子花脸壳以辟邪,有几个外甥(女)就买几顶。外公外婆带着我们在琳琅满目的竹架前挑选花脸壳,我们无一例外都喜欢美猴王,戴上后露出小眼睛,心里美滋滋的。当时偏远的梅花渔村没有专门制作花脸壳的手工艺人,乡人们当外公外婆的,每年也都在祭灶前夕专门跑至里乡的金峰镇,给孩子们选购好带回。


东厨.jpg

灶君花年画   摄影/李联通


话说到了祭灶当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祭品、摆桌。祭品摆在灶房的炉墙所贴的“灶君花”(又名“灶君纸”)前,这是一幅以传统年画形式的彩色木刻而印制的灶王爷画像,有的刻有灶王爷夫妻二人,福州话称之“灶公灶婆”。经过一年灶台烟火袅袅的陪伴,灶王爷或踩着祥云,或执如意,在仙童环伺中仍是喜气洋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双联与常见的眉批“东厨司命”也显得格外醒目。地道的福州祭灶画充满生活气息,画面中还有寿桃、聚宝盆等物品。各式对联,总也表达吉祥心意,诸如:“香烟篆就平安家,烛蕊凝成富贵花”“日照金甄呈瑞色,烟浮玉鼎有余香”。祭灶仪式开始,只见案桌上点着长长的两支红烛,左右各摆上一把尾巴绕了圈红纸的葱,桌上斟满美酒,盘碟盛满各种美食贡品,色泽诱人。其中有不少本地物产,福橘象征吉利,甘蔗带尾为灶公灶婆登天之梯,菠菜在水中焯过,青翠欲滴;尾梨(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民谚流传“尾梨尖尖,灶公上天”……听大人说,旧时灶公称“定福灶君”,灶婆称“增寿夫人”。闽俗大户人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祭品用牲,谓之“祭荤灶”;平民百姓二十四日祭灶,祭品用蔬果,谓之“祭菜灶”;水上疍民则于二十五日祭灶,故福州谚语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后演变流传“祭荤灶”是由于送灶爷上天述职,要拿好东西招待,但又怕他到时候一身酒气,醉醺醺会胡乱言语,因此人们选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先拿好酒好菜供奉,供品有“鸡鸭鱼肉、虾蟹、甜糕饼、甘蔗、橘子、挂面”等;而到二十四当天,就仅供水果、蔬菜等素食,因而叫作“祭素灶”,供品有“萝卜干、柿子干、梅子干、红枣和黑枣、花生瓜子、福橘、尾梨、甘蔗、糕饼”等,亦是丰富。这种习俗在全国也十分特别。不过无论荤素,甘蔗、荸荠和灶糖灶饼是必不可少的,想来有“甜甜蜜蜜”吉祥之意。特别好玩的是,灶糖灶饼都取用麦牙糖制品,原来寓意是将灶君嘴巴粘住,以免言多必失。祭灶完毕大人还会抓把糖涂在“灶门嘴”,也是希望如此,并提醒他出口甜润。想想老百姓的智慧,恐怕连神仙也自叹不如吧。

听说到了清末民国初,福州地区才渐渐将“荤素合璧”,后约定俗成并为大年廿四这天为“祭灶”,必需的供品有:灶糖灶饼、甘蔗、荸荠、福桔、豆腐(豆官)、菠菜、鸡鸭鱼等,一般十碗(碗数成双)。摆盘时还有一个重要步骤,是每一个盘碟需点上红色,撕一小张红纸放在面上。这样一来,平时看似不起眼的食物一下子显得神圣不可侵犯,让馋嘴的小囝仔不敢轻举妄动了。祭供时,孩子们唱着福州方言的歌谣:“祭灶祭符图,灶前蜀只铜香炉,元宝是侬折,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务钱赚,保佑侬奶福寿长,保佑侬哥讨依嫂,保佑侬弟读书真聪明”。祭灶礼仪后,大人将旧的“灶君花”撕下随金银纸箔一起烧掉,送神上天,再恭恭敬敬地把新请的“灶君花”贴上,待正月初四早上,鸣炮、焚香,摆上桔子、花生、瓜子、水果等,对着回銮就位的灶王爷拜一拜,就完成了“新灶君”降福人间……




这一天,家家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使祭灶显得有声有色。馋嘴猫们期待着将所有的菜肴先供过灶公灶婆后,这时才可以端上桌全家分享。此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在柴火灶前七手八脚帮忙的情景:红彤彤的火焰在四方方的灶膛里燃烧,我学着大人的样子用火钳子夹了大小不一的木块或杂枝,横竖架着只等火再旺些,不时将小脸凑近灶门,有时心急,就用上吹火管子,呼呼声透过竹筒将火焰吹得璀璨发光,摇曳的火苗唱着跳着,映衬着童年的快乐;有时一不小心,我竟没对准,吹着了边上的灰烬,顿时“咳咳”的烟呛瞬间迷花眼……彼时屋厝中,猪油炸起的清香,螃蟹蒸熟的渔香,荔枝肉酸甜的酥香,炒米粉爽滑的浓香……交织成最美的人间烟火。灶王爷笑盈盈地望着掌厨的我的父亲忙碌的身影,而高龄祖母慈祥的叮咛,仿佛就在昨天……小年的美食中我们难以忘怀的就是“灶糖灶饼”,一包拆开里面吃出了年岁芳华,听大人说我们闽式糕点与京式、广式、苏式齐名,其中的代表作品就是“灶糖灶饼”,一斤重的灶糖灶饼里品种竟达到二十多样,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各式糕点都做成微缩迷你版,一式两份,不仅灶王爷有福,孩子们更高兴!“金钱饼、花生糖、麻芝、猪油糕、雪片糕、礼饼、万字糕、寸枣(又称老鼠囝)、糖豆仔、琪玛酥、灶公灶婆饼,还有红纸包、粳米润、炒米……”天下所有美味似乎都集此一袋,每每想起口舌生津,流连忘返。我最喜欢吃寸枣,一口一个,咔咔直响,根本停不下来;而麻芝,圆圆鼓鼓,酥脆的芝麻皮咬开,内里中空的糖顿时碎塌下去,每一口犹在品碎雪,沾得满口晶莹发亮;“猪油炒米”和“咸南炒米”一甜一咸别具风味,“琪玛酥”丝丝黏黏,“红纸包”里是花生糕,致密厚实,满口生香,有时佐着茉莉花茶便是极致享受。唯一麻烦之处就在于它一碰就散,常常一不小心就撒得到处都是……

吃完灶食,孩子们高高兴兴,提着小风灯四处找伙伴,渔村的青石板笑声悠悠、炮竹荡洄……多年后,我一直迷醉于这样的年味里,常常怀想远去的灯火与亲人。

摄影/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