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让阳光渗透所有的语言——序诗人马克的新作《风吹麦浪》

作者简介:白庚胜,纳西族,文学博士,原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白庚胜文集》18卷等著作。 


微信图片_20231017164547.jpg


在中国革命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时期都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许多作家、诗人为之写下了不少佳作。马克的诗集《风吹麦浪》,便是这样一部作品。这也是马克的第七本文集,它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保持了写实风格和主旋律基调。

马克是活跃在当今诗坛的一位主旋律诗人。每当国家政治生活中有重大活动,在主流媒体上总是能读到他的作品。《风吹麦浪》分为光辉一页、家国情怀、神州处处、晨光呓语四部分内容,收入诗人新作四十余件。其中,第一辑“光辉一页”,作品饱蘸时代的激情,以中国革命史的若干横断面为背景,用诗的语言抒发了赤诚的情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扇历史的窗口。组诗《那些燃烧在历史深处的火光》是本书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从《新青年》杂志创刊起笔,截取了“北大红楼”“共产主义小组”“旅欧,勤工俭学”等历史节点,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曙光微露的镜头与画面。“初航——从上海望志路106号‘李公馆’到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一诗,则歌咏了中国在一条崭新的航线上,开始了划时代的远航。长诗《百年辉煌——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收入本书的又一力作。作者从百年时光纵段面的历史进程中,选择了十四个重要的叙述点,依次写来,让读者和诗人一同重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一同分享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上建立的丰功伟绩。马克的诗,追求将时代的脉搏融入诗行之间,让读者看到历史的血脉正在律动。

细读马克的新作,我有些感触:和众多在部队成长起来的诗人一样,二十多年军旅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明亮、坚毅的底色,让阳光渗透所有的语言,让诗行间充满着正气,有着一种昂扬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大海见证/今天的中国是一艘加足马力的航船/苍山见证/今天的中国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百年辉煌》)。还有他歌颂英雄的诗句“此刻,我听见神州大地上/十几亿同胞也/连同泰山、黄河、长江/一齐为你喝彩,为你鼓掌”(《致敬英雄》)。

翻开诗集《风吹麦浪》,不少诗作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战争的残酷,但是依然写出了英雄的大爱情怀。“这是五月底的太行山上/这是战争间隙的一丁点儿/儿女情长/此刻,漳河水/正在不远处,喧哗/十字岭下,熏风中大地上奔跑着/金色麦浪”(《一封最后的家书》)。在组诗《那场风雪,那场雨,那些阳光》中,诗行间依然跳跃着乐观、向上的字句:“当然,今天的阳光/普照瓦窑堡的大街小巷/那树杈上欢迎中央红军的/横幅,在阳光下/正飘散着墨香/街头,墙上/欢迎中央红军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小孩子们手中高高举起的彩旗/阳光下,映红了孩子红扑扑的/脸庞”诗句像一幅速写,勾勒出了两支队伍会师时的欢庆场景。

马克善于把控重大题材的诗歌写作,运用大写意描绘大题材、大场景。从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组诗《波澜壮阔的画卷》中,十首诗歌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下笔,既有微观描摹,也有宏观泼墨,气势恢宏,视野开阔。他写率先开放的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曾几何时,许多港口城市/默默地在时光中打发着/寂寞岁月/每天,任潮涨潮落/一枚海螺栖息在沙滩上/不曾吸引一丝惊喜的/目光/海浪,轻轻地亲吻着/岸边的礁石/不曾留下一句美丽的诗行”。他在这组诗的《别了,农业税》中这样描写当初踊跃缴纳公粮的中国农民们:“秋风中,汗水挥洒/老队长用搭在肩上的羊肚子/毛巾,往脸上一擦/‘跑起来呀——’/乡间的土路上/板车,吱吱扭扭/奏起一支欢快的合唱/——光荣,自豪,骄傲/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一群乐观、朴实,拥有爱国情怀的中国农民形象跃然纸上。

马克有乡下生活经历,他把寻常的庄稼当做自己的朋友来赞美、歌唱,与这些农作物对话,并且娓娓道来,流露出质朴的情感,一种乡土情怀历历在目。“毛豆,最初让我喜欢的是/它绯红色的花瓣/一簇簇开在田野上/还有,蝈蝈们在大豆地里/不停地弹琴,歌唱/引来无数农家孩子/与蝈蝈玩捉迷藏的游戏”(《那些陪我成长的农作物》)。在《风吹麦浪》中,他是这样表达自己的喜悦:“站在村口,向远方眺望/金色的麦浪,翻滚着/奔向远方/这是五月,走进田间地头/耳旁,一阵阵/麦穗膨胀、炸裂的脆响/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麦香/银雀在蓝天/开心地歌唱/微风中,大地上/摊开一幅丰收的景象”。

细读马克的新作,我还有些联想:其一,当下我们有部分写主旋律的作品,写的不到位,原因之一是,情感不到位,情怀不到位,这是一种缺失。倘真如此,创作态度就需要调整了。其二,写主旋律的作品,更应该讲究语言。有一部分作品写的不理想,与语言的质感相关,诗歌语言是保卫诗歌属性存在的前提,倘若诗歌语言不到位,这是一种遗憾。其三,写主旋律的作品,同样要求很高、很好的文化含量,要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我们的叙述点。这就要求作者不仅应该熟悉红色文化,同时要在作品中融入若干文化元素。特别是青年作者朋友,应该做好创作前的准备,把创作前的基本功做足、做扎实。

写到这里,我还想写下这样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并与诗人们共勉:与诗人马克同时期,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作家,特别是有过乡村生活与军旅生涯的作家,有一个共同的话题,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那就是面对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在吸吮新的创作思维与新的创作元素的同时,重新挖掘、整理,包括保护好自己的创作资源,要继续打属于自己的深井,创作出更新、更美,无愧于时代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