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擦亮“十古” 彰显文化


微信图片_202210101025331.jpg


广州黄埔区,是岭南经济重镇。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58.37亿元,人均GDP为33.71万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黄埔区深刻认识到,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土壤,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价值动力,也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环境。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黄埔在文化建设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黄埔文化资源丰富,文物繁盛,境内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南海神庙,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有中国“将帅摇篮”之称的黄埔军校旧址,东江纵队增从番独立大队队部旧址,岭南建筑的瑰宝——玉岩书院、横沙书香街、深井古民居、莲塘古村等。

近年来,黄埔区对辖内十类古遗存的文化历史信息进行了系统梳理、挖掘,对“十古”加以活化利用,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凸显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

在全面摸清“十古”家底的基础上,黄埔区广泛征集专家、学者、村民各方意见,为城市更新、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明确了政策导向、基本原则、前提基础、对象内容与方式、管理运营要求,确保古遗存利用活动的有益性、适宜性、独特性、可持续性。

所谓“十古”,即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等。列入保护项目的“十古”,反映了当地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对古遗存的合理利用,主要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城市公园等,为文物保护、展示阐释、传播教育、产业转化提供有效平台。将所处的空间环境开放为街心公园、公共绿地、小型广场、街道活动场地等,设置必要的展示服务设施,为公众提供具有历史氛围的公共活动场所,深化文物价值认知。


微信图片_20220826154128.jpg


莲塘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大祠堂陈公祠建于1899年,保留着一派古风古韵。走进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村庄,远远可见20米高的参天巨榕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福荫着这片土地。700多年间它多次濒临死亡,又多次复生,就像是长寿的长辈,见证了莲塘村世代变迁。

老树常青不仅成为莲塘村的佳话,亦成为黄埔区“十古”文化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成效的真实写照。

莲塘村风水堂正面有一条小轴线,以这条轴线为核心“山、水、古村”连接为一体。在黄埔区701处十类古遗存当中,莲塘村的古遗存占了36处。除古树外,这里有最早建于宋代的12口古井,建于清代的祠堂、家塾、书舍、书室等岭南特色古建群落和街巷。在广东的古村中,尚保留着这种小中轴秩序的已经为数不多。

这正是学者们珍视的“秩序完整、山水完整”,九佛三个传统村落都有这样的共性,就是“山、居、塘、田”是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黄埔古遗存的开发,确保了基本山居模式的延续。

在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编撰村史,挖掘古遗存背后的故事,并努力讲好故事,把文脉一代代传承下去,守住莲塘的“根”。

著名艺术家将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青莲戏台作为粤剧传承基地,时常带学生在此唱戏学艺。少年们施粉黛、着戏服,稚嫩的面孔和古朴的戏台相映成趣。他们从莲塘村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汲取营养,粤剧课堂因此鲜活,百余年古村因此返老还童。

穿行莲塘村,“链咖啡”馆、“荷塘月色”茶室、“爱膳莲塘”餐厅、九佛莲塘“懂通实”活力馆、莲塘家风馆、黄埔图书馆莲塘分馆……纷至沓来,新旧碰撞让古遗存“活”了起来,吸引了四方来客,也把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吸引回来。

古树保护,是黄埔古遗存开发的一个亮点。长岭街道岭头社区,郁郁葱葱,根枝粗壮的大树都贴着二维码标识。长岭的老人们说“这些树是看着我们长大的,守护着我们几代人,我们也要好好守护它。”黄埔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为5208株,约占广州市古树名木总数的53%,约有3096株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后。黄埔区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开展古树名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三维GIS信息技术,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全区古树全部纳入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实施“古树故事”保护项目,挖掘古树名木相关的历史故事,拍摄村民口述视频,人们可以扫描树上二维码,读懂古树历史。此外,摄像头及振动位移传感器等高科技装备也被应用到古树名木的保护中,对古树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微信图片_20220826152709.jpg

微信图片_20220826154606.jpg


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尊重群众需求,就会获得理解与支持。

城市改造极大地提升了环境:建筑整治、场地绿化和环境塑造,改善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文物价值的前提下,与古遗存价值展示和文物环境改善相协调,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低能耗低强度的产业,形成了适合古遗存保护利用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

融德里位于原沙步村的鹿步大街。南宋末年中原移民南渡,在此造屋,凿井,铺路,挖塘,垦荒,种地,立祠堂,建神庙。

而今,作为城市更新项目,被打造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融德里”。

紧邻鹿步滘古运河的融德里,整体呈现一水两岸一湖心岛的空间格局,借鉴岭南传统布局方式,结合广州“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城市设计思路,打造原汁原味的岭南建筑群落。秉承着“修旧如旧”的理念,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和街区的功能进行提升,适应现代生活和商业、办公的需求。

大量传统岭南建筑的细节如青砖、瓦片、岭南山墙等原有的元素被精心保存;灰塑、彩绘、满洲窗、蚝壳墙,被完整保留;一些原有风貌特征不明显、保护等级较低、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结构被加固;后期加建的破坏原有风貌的部分被清拆,同时实现了三线下地、四网融合、雨污分流。仿古建筑既有古建筑的特色,又有现代建筑的通透。

石板路保留着初始的面貌,雨天不打滑,潮湿不长苔,让老广州充满了回忆。商业外街的广场,为村民重大日子举办户外流水席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老字号酒楼、婚庆策划、特色民宿为三大主力业态;龙舟文化、粤剧文化、嫁娶文化的传承与体验为核心记忆点。始建于明朝的宗祠,修复时最大限度还原建筑原貌,以往私家园林的精致感被置于公共景观之中。榕树下的鸟类自然滩涂栖息地,大量的可食用的湿生植物,为鸟类提供隐蔽而可食用的生活环境。

全新的岭南滨水睦邻街市,从新生活体验和旧情怀感知两个角度,突出当地文化属性,有层次地营造出居民物质精神供应集合点和游客惬意生活、人文体验的目的地。

古运河鹿步滘扶胥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韩愈有“扶胥之口,黄木之湾”的描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港口的看海亭,正对浩瀚珠江,日出时“火云一烧,天海皆赤”,让遭贬途径的苏轼顿生“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南海浴日亭》)的感慨。“扶胥浴日”由此成为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海丝文化墙以大纪事碑的形式,将开挖古运河,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以文字及地图的方式给予呈现,凸显出扶胥港口重要的国际性地位。

巍峨的现代建筑楼群环绕融德里,那里有村民的复建住宅。村民们随时可在融德里休闲、祭祀、购物,享受生活。在湖心岛大树下,喝茶、聊天、打牌、听戏,延续久远的生活场景。

融德里由此成为黄埔旧改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标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始于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优秀范例。如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融德里便是一首古典与现代的交响曲。

古遗存不仅仅是黄埔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更是黄埔社会历史的载体,是黄埔城市建设的精神支柱之一。

来自西子湖畔的作家陆春祥,对黄埔伏虎山下的萝峰,赞美有加:山不高,风景却绝佳,树茂草盛,溪涧环流,曲径通幽,常年云雾缭绕,晴空时,登峰眺远,眼前景色尽收。玉岩书院披满八月热烈的阳光。微风吹拂,给人别样的清凉。整个书院,依山随势,楼连楼,阁依阁,檐接檐,大多藏在树荫中。催诗台前的荔枝树,已经1021岁,是广州最老的荔枝树,去年依然挂果累累。 


微信图片_20220826152716.jpg


玉岩书院名称几经改动,教师几度易人,但始终一如既往,讲授,研究,论道,修身,都是为了文化种子的千年赓续。

陆春祥“深深喜欢”一副古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感叹“岭外玉岩,八百年时间与空间的美妙组合,最有力量的读书种子,往往在刹那中变成永恒。”

长洲街深井古村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具有岭南风情的青砖大屋、石板街巷比比皆是。微改造实施之前,街道成立了由学者专家、社会组织、职能部门、村民共同参与的“深井共同缔造工作坊”,探索老旧小区微改造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最大限度的平衡。工作坊与村民们形成共识:一定要保持深井安静、宁静、平静的文化氛围。

如今,改造后的深井不仅是一个旅游区,而且是以创意产品研发、教育讲学为主导的“大学生文创基地”、休闲体验为辅的“慢生活岛”。被授予全国改革先锋的著名作家蒋子龙,对改造后的深井古村极为赞赏,最感兴趣的是深井古村作为对外贸易的集散地的历史:“深井之深,留给我的思索极其丰富。比如,原本‘深藏不露’的深井村,竟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村’……广东巡抚杨永斌在写给朝廷的奏报中称:‘深井村民多有能蕃语者’。”

黄埔“十古”的开发,既是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现,也强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黄埔古遗存利用有清晰的技术路线、操作程序、技术要求。通过科学的方法、程序、技术指引,推出全国首个导航类应用软件文化保护对象地图、全省首名文化遗产检察官、全市首创“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明确古遗存开放管理中的日常管理、社会服务、运行评估与调整、职责与要求,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机制,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和“区政府——街镇——社区”三级管理的纵向传导机制,切实形成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

长远规划的历史课题,是当代人的历史使命。纵观黄埔古遗存的发掘,保护,活化,利用,可谓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被擦亮的“十古”从历史的尘封中,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无数处于世界科技前沿的现代企业一道,散落在黄埔的青山绿树之间,珍珠般发光,彰显出黄埔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黄埔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自觉的文化追求。随着黄埔城乡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黄埔古遗址的保护开发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提供更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