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七十年前旧函札

C-5.jpg


荷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黄钺家藏一些颇有价值的函札,多数由钢笔字书写。这些“纸片”是他的父亲黄肃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担任《新文学选集》一书的责任编辑时,因工作需要,收到的众多文化名人的信件。几年前,有出版社意欲将其影印出版,后因涉及版权问题,未果。我则近水楼台,得到了一部分复印件。

笔者不懂收藏,但有幸认识了收藏家方继孝先生。他是《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溥仪批注手迹的收藏者,为群众出版社出版《我的前半生》系列图书立下汗马功劳。他有一个微信群,其中某些内容是谈收藏这门学问的。不妨引录一段文字:“九十年代初,直到99年,差不多有十年时间,我不收钢笔信和手稿,如梅贻琦、陆志韦、胡适、郑振铎等,还有吴晗、邓稼先、华罗庚、孙维世等书札和李济、罗尔纲等手稿都转让了。直到后来收到陈梦家的钢笔书信和他的朋友们的钢笔信,才开始重视起来。其实内容最重要。现在想起后悔莫及。”这段文字提到了陈梦家。正因为方先生掌握了有关其人的书信交往手迹,才有2021年8月他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大作《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收藏之功可略见一斑。看来,确实“内容最重要”,收藏仅仅为内容的展示和研究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倘无收藏,藏品中的鲜活内容,也就在历史中被永远湮没了。

重点说说《新文学选集》。这套丛书的某些版本,在孔夫子旧书网可见。我在得到黄钺提供的函札之前,并不晓得有这套丛书。打开网络才知道,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新文学选集》是新中国第一部汇集五四以来作家选集的丛书,丛书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被誉为“新文学的纪程碑”。丛书由“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编选,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任主编,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时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作协党组书记兼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丁玲,文艺理论家杨晦等任编委会委员。

笔者手头有叶圣陶致黄肃秋函札两通。

肃秋先生:

闻氏选本已收到,拟于十天内看毕交还。弟集序文尚未动手,而限期已届,深恐又劳动问,特此告罪,颇思休假一二日,了此一事,而署中事集,幸亮察焉。即颂 著安。

                                      弟叶圣陶顿首  十月十五日


肃秋同志:

劳足下屡次督促,弟之序文今日始完篇。短甚,仅三千言,而且空泛无切实内容,至以为愧。今送上打字稿两份,请台从寓目外,并希交雁冰周扬二公审阅,定其可用与否。《新文学选集》最好于今年五四前出版大部分,已以此意告徐调孚兄,渠谓可以办到,余不多陈,敬请 著安

                                         弟叶圣陶拜启  二月一日午后

微信图片_20230822092157.jpg

叶圣陶致黄肃秋函


“闻氏选本”当指这套丛书中的《闻一多选集》。细究两通函札,第一通写于1950年秋天,第二通写于1951年开春。叶圣陶在敬业的责任编辑黄肃秋的督促下,终于完成了《叶圣陶选集》的自序,作者希望丛书整体的大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学开始的标记日之前问世,以示纪念,而自序能否使用则等待茅公和周扬的认可。关于“徐调孚兄”,容后再述。

熟读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读者,都知道该史的重点作家“鲁、郭、茅、巴、老、曹、赵、丁、艾”。网络上说,1950年初,文化部动议《新文学选集》的初期策划中,赵树理并没有进入候选名单。1951年9月,《赵树理选集》以《新文学选集》名义出版,这显然与出版策划的初衷有所违背。1951年3月《新文学选集》“编辑凡例”的最终确定,以及《赵树理选集》“代序”的选定,确定了赵树理进入“新文学”作家行列的地位。这样就进一步确立了“赵树理方向”和建构起五四新文学和延安解放区文学的联系。而赵树理的作品后来成为《新文学选集》中单册印数最高、销售利润最大的作家选集。且看赵树理写给黄肃秋的信。

肃秋同志:

《也算经验》及像片,第一页稿子样张均送上请查收。

《传家宝》存本找不到,大约登在人民日报一九四九年四至六月份的什么时候,具体日子也忘了。这里是去年才成立的机关,没有那时候的报纸,假如文化部有的话,烦你着人找一下为荷!敬礼!

赵树理  六月廿一日


微信图片_20230822092222.jpg

赵树理致黄肃秋函


此通函札大约写于1951年。“这里是去年才成立的机关”,大抵印证了赵氏当时在山西的某偏僻农村体验生活,当地的乡镇机关尚不健全,也就可能使人消息闭塞。

作家都具备幽默的性格,洪深亦不例外。他致黄肃秋的函札倘与赵树理信件同一天完成,当为巧合。但似可说明《洪深选集》也进入了出版前夜。

肃秋同志:

近三十年不用毛笔,开明书店从前影印手稿,都用钢笔,这次偏要用毛笔,对我实为苛政,似乎应该抗议一下。

奉上毛笔手稿,这是我讲“文艺学”所用的大纲之一页,当然是临时抄写的,请察收是荷。此致  敬礼

                                  洪深启  六·廿一

沈从文、丁易、丁玲、周立波、阿英等人致黄肃秋函札有一个共同特点——言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牺牲或病故的革命作家。沈从文说:“文化部拟印的选集中有胡也频集子,弟住处或有一二写照权可用……”丁易则“送还郁达夫著作十九册”给黄肃秋。丁玲在函中云:“寄上殷夫诗一首……”周立波与黄肃秋商议《王鲁彦选集》的编辑事宜,并要求将此信转“沈部长”。阿英更是操心《蒋光慈选集》:“光慈同志手迹和照片我处全无(在上海的东西已全部损失)。可函询上海亚东图书馆……”徐调孚致黄肃秋函札则主要讲《新文学选集》面世之前的出版、印刷技术等问题。

给黄先生致信的众多文化名人中,我见过的,有文字缘的,与听说后印象较深的为三人。一为叶圣陶。记得,我在北京六一小学念书时,他作为教育部副部长,到我的母校视察工作,是一位蓄着八字白胡的和蔼老头儿。二为丁易。其人著作《明代特务政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中外出版社付梓。群众出版社于1983年重印此书,2007年又以“老书新刊”的名义再版。作为再版责任编辑的我,与丁易夫人白鸿有电话联系。三为徐调孚。他是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的元老级人物,著名编辑出版家。黄肃秋先生曾多次跟我提及他,叮嘱我去阅读他的著作《六十种曲叙录》。徐调孚比黄先生长十岁,似为亦师亦友的同事。黄老前辈在民国期间是大学教授,没有做过编辑出版工作,改行后责任编辑的第一套大型丛书就是《新文学选集》,当向徐调孚多有请益且互相交流。可能责任编辑工作主要由黄肃秋负责,出版印刷事宜有徐调孚总其成。


(供图/黄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