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老子故里记

WechatIMG13829.jpg

泉州老子像       摄影/方圆合


初次到周口,定是要去鹿邑老子故里的。路并不远,一个来小时的车程。周口地处豫东平原,无山无陵,据说连一座像样的高地也见不到。不过,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星罗。一路确实没看到山,却很长时间行驶森林和湖之间。森林连绵,湖水浩渺。湖面荷花连片,不时有水鸟飞起。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是这个地方的水,曾经养育出一位伟大的东方智者哲人,也启迪了他的灵感。他的一句“上善若水”,就让全人类直到今天还享用不尽。更不用说,他那部仅用五千字就把东方哲学说透彻,把体系都奠定的著作了。周口之水,道家之源。

如今老子故里,地方不大,却与一座现代城市无异。宽阔的街道,高档的社区,敞亮的写字楼以及时尚的购物中心,还有公园等休闲之处。虽为中原内地小城,并不乏现代意识,也能紧跟着时代节奏。然而,来老子故里观光者,大都奔大清宫、明道宫而去。历史上,这些地方都是宗教场所,如今,人们前来,更多是缅怀追思和感恩。宗教气场没过去大,仍然香火不断。

历史的力量,能将一切都化为云烟。好在留下一部《道德经》,好在留下了美好动人的传说。鹿邑地面上,已无春秋。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以后时代的产物,我们所听到的,多为后人的传说。大清宫据载建于东汉时期,当时的人们认定是老子的诞生之地;明道宫建于唐朝,说是老子讲学之所。沧海桑田,两座老子庙早已变了好多次模样。历代历朝的修整重建,虽然不断稀释年代感,确也将两座古老的道家道教遗存,打造成为老子故里的地标式建筑,供人们前来凭吊追思,顶礼膜拜。

沿着明道宫的几进殿堂深入漫步前行,最后能走到老君台,也称升仙台。传说中不仅是老子讲学之处,而且还是老子骑牛升天之处。经考古确认为明代建筑无疑,从过去到现在,都没人动过,保留原貌。台座并不高,由砖砌成,朴实无华,并不抢眼,与前面越修越恢宏的现代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拾级而上,顺着绿荫小道走一圈,扑面吹来清凉的风,颇有一种历史的沧桑神秘之感。我非道家中人,也无心研究道教,却也一眼能看出,这升仙台反而是整个明道宫甚至整个鹿邑地面上,最有文化之处。庙堂越堂皇,更反衬出这不起眼的明代建筑的价值。我倒不迷恋那些美丽的传说和宗教故事,而为不可复制的明代风貌所动心,为真实可感的历史乡愁所倾情。

其实,我最看好的,是鹿邑城内另一个属于当代的地标式建筑,那就是2016年批准兴建的“老子学院”。这里可不是道教的庙堂祭坛,而是老子研究的现代科研机构,弘扬老子文化的重要基地。占地不小,看上去得过千亩,因修建了十数级台阶,也算是鹿邑的高处,可以放眼。有些楼还在内部装修,没有交付使用。主楼已对外开放,开始接待四方学子和研究专家。建筑群外形看上去有心体现传统文化,古朴大方;内部设计则偏向现代时尚,吸收了许许多多先进的理念。我多少知道,国家推动一个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在世界好多城市,都建了“孔子学院”。虽然老子的《道德经》早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却很少听说世界那个地方有“老子学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国内已有不少大学建立了“老子学院”,而由地方政府主导兴建“老子学院”,唯有鹿邑一处而已。


微信图片_20230726122311.jpg

周口老子故里


一楼为老子博物馆,高科技数字化程度很高,极方便群众用快捷高效的现代方式了解古人,起到普及老子文化的作用。目前他们承担的一个艰巨的任务,是向全世界征集《道德经》的版本、研究著作和相关资料,力争成为老子文化的最大最全收藏研究中心。二楼则是宽敞明亮的图书馆,供学术研究之用,也供市民休闲读书。图书馆内还特别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些别致的区域,培养新一代的爱书者、读书人。图书馆内最为新颖的创意,应该是从一楼博物馆到二楼图书馆的一个圆桶形书架,上面摆放着各种现代版本的《道德经》,有中文的,也有英文以及其他语种的版本,展现了老子学院的文化特色,令来到这里参观阅览的人们赏心悦目。

我一边听解说,一边分享着当地政府修建“老子学院”的创意。历代封建帝王“尊老”,打造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形象,为的是推行宗教,实质是把老子不断神圣化,神秘化,高高在上,远离老百姓。现在国家“尊老”,要尊重保护宗教文化,更要致力发展老子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老子的思想智慧还给老百姓,转化为人民生活的智慧,真正把古代的老子转变为当代中国的老子,当代世界的老子。鹿邑“老子学院”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核心思路,推动老子文化建设,立意高,眼光独,思想深。假以时日,定会向社会奉献学术成果。

学院前面,开辟出一片广场,视野开阔。广场中心,有一个巨大的圆形水池。水池中央耸立一尊老子高大塑像。老子一手握着一卷竹简,一手伸出食指,脸部带着一丝长者笑意,慈祥而平静。黄昏中塑像似乎在闪烁一种奇妙的智慧之光。春秋诸子,长相什么模样,现在已无人知晓,全靠典籍记载,加上艺术家的想象,方能构思创作出来。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想象,每一个时代,也会有自己时代的想象。老子形象,也就呈现不同的性格个性,不同的品位格局。据我所知,鹿邑是老子故里,老子像自然居多。好多场所,都立着老子像,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老子像。有石刻,有木雕,有泥塑,有铜铸,有其它新材料,更有高科技的三维动漫,大数据,数字云助力。所有老子形象收集在一座小城里,蔚为大观,可谓创造一项世界之最。其间,不乏优秀艺术作品。老子学院广场的老子塑像,用的倒不是什么高科技材料,但塑造出来的形象和我以往看到的都不一样。


微信图片_20230726105932.jpg

周口老子塑像


面对这尊老子的塑像,我倒没有急于解读,而不由想到福建泉州清源山上那尊著名老子石像。清源山离我老家厦门不算远,小时候就来过,只是当时还没有特别的感觉。长大后长见识,方知其价值,多了几分敬重。在京工作,回来出差,几次前去瞻仰拜谒,心灵深受洗礼。石雕可能不算历史上最早的老子造像,但一定是世间最具传奇性伟大宗教艺术作品。山中一块天然巨石,自生自长,无人在意。到了宋朝,一位无名无姓艺术家突发奇想,看出酷似老子形象,便顺势打磨凿刻而成,深得“道法自然”之神韵。大概创作者不太有宗教意识,少了一些宗教迷信,也就多了一点思想自由,便没让人物立着,而是让人物席地而坐,随意放松,与周边山林形成自然和谐的关系。人物形象,身躯伟岸,髯须飘逸,表情舒泰,亲切和蔼,人情味十足,极接地气。艺术家一定读懂了老子,才能如此构思创作。后来看过多个地方的老子造像,最让我喜欢的,还是清源山的老子形象。尤其神奇的是,这尊石像,故意不雕刻眼部。其他部分都雕刻得细腻真实。唯有眼睛一片空白,似乎有意违背“画龙点睛”的艺术原则。人物没有眼睛,仍然可以感觉到那不可思议地透着慈祥的眼神,睿智的目光,就才叫绝。有一种说法,认为创作者不敢刻画老子的眼睛。心有敬畏,意外成就了艺术出新。这个艺术手法,令后来的老子造像创作者望尘莫及,一点也不为过。实际上,直到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有勇气尝试这个表现手段。进入南宋,泉州一带儒风盛行。大儒朱熹在这里开办书院,专门传播孔孟之道,学儒甚众,“满街都是圣人”。不过,当地儒生们再也找不出另外一块石头,再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更找不到这样一位艺术家,雕刻出能与清源山老子相比美的孔子塑像。千百年来,清源山的老子就一直坐在山中,静静看着天地日月,潮涨潮落,如当地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豪迈话:“老子天下第一”。

鹿邑老子学院广场的老子塑像虽为当代艺术家近年创作,却与古代清源山无名艺术家文化精神传承相通——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还原成一个具有思想穿透力的智者。他真的像一个普通老师站在讲坛上,给我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他手里的竹简,自然是东方智慧的天地大书《道德经》。他伸出的手指,显然在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许,他是在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许,他是在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许,他是在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许,他是在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管他怎么说,人生的道德,万物的规律,宇宙的密码,经他一点就破,心智得启,茅塞顿开。这个形象,可感可亲,颇有新意。在鹿邑众多老子形象中,一定不同凡响。我很想说,放到老子学院广场,特别合适到位,更显我们时代的精气神。

天色已暗,天边挂着晚霞,湖面一片平静。离开故里,我们的车在平原公路上奔驰。我突然有一丝感悟,谁说这平原只见水不见山?我们分明看到一座智慧高山,文化高山,精神高山,无人可以逾越的东方哲学高山。心中无山,有山也不见山。心中有山,无山也见山。我们心中有老子,也就看到了平原上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