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她从聊城走出来——访作家、诗人华静

WechatIMG13349.jpg

熟悉作家华静是在阅读了2010年第3期《小说选刊》刊登的一篇《夕阳船》开始的。因为我是《小说选刊》驻山东记者站的工作人员,杂志第一时间到达我总会迫切地翻阅,《夕阳船》就在这个时候跃入眼帘。编辑在小说之外加了导语:小说好像一组温暖的油画:北京后海酒吧街的桨声灯影;法国马赛码头的老人、船只与海;还是这码头,还是这大海,只是,这时的主角变成了高大英俊的法国男青年和温婉可爱的中国姑娘;还有,老北京动荡中的图书馆,图书馆里的她和他……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藕断丝连的场景,构成一组温情的画面,串联起一位年轻人浪漫的爱情向往,串联起一位老人动人而又沉重的爱情故事,串联起一段不堪回首的红尘往事,串联起一位位海外华人的“中国心”,而这驿动的心,则牵连着一片深沉的土地以及这土地上的每一次心跳。

作家华静在她的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美意境和语言,让我和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于是,我急切地看她的个人介绍,竟然是我们聊城人。我激动地给《小说选刊》主编办公室主任毛成骅老师打电话寻找华静老师的联系方式,他和华静也很熟悉,对她的为人更是欣赏有加。他很快就把华静老师的手机号码发给了我。

没有犹豫,我拨通了华静老师的电话,自报家门。一听是聊城老乡,她也很热情地和我交谈起来。从此,我们就认识了。

慢慢地,我开始关注她的文学成就,竟然又是一个收获:从1999年到2009年间,她出版了六本著作。其中散文随笔三本《给心找个家》《送给自己的玫瑰花》《旧铁路上的寻觅》,诗歌作品集两本《有梦在前头》《那只安抚我灵魂的手》,报告文学集一本《梦里梧桐》。惊奇她的勤奋,也感动她文字中洋溢出的感动。逐渐地,我对她的了解多了起来,也就萌生出采访她的一种心愿。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坐了下来。


浓重的家乡情结

正像她的好朋友、《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编剧陈枰评价的那样:“华静为人低调,她的作品值得一读 。”坐在我面前的华静老师话不多,如果不是因为我读过她的文学作品,我怎么也不会想见这样一个不太善于表达的人有如此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但是,她热情的待人风格又那么外向大气。

“我是聊城人。”华静在聊城的土地上度过了她的少年、青年时光,所以,她对聊城的情感很深厚。谈到这个话题,她打开了话匣子,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离开聊城的时候,还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现在,我知道了,无论什么样的未来,都不能让我割舍对聊城——我的故乡的深情。那是一种不只是挂在嘴上,而是刻在心头的牵挂和回忆。”

她说,虽然时常有家的问候,有儿时发小的问候,有同学和近邻亲朋的问候传来,虽然隔着电话线看不到他们如今的模样,但从他们的语气和朗朗的笑声里,她能感觉到聊城的变化进步是写在聊城人的声音里的。一种底气充足的语音,让她感到聊城跑在时代前面了。

记得2002年,华静老师在法国采访期间,一天无意间看到央视4台播出的聊城的形象——“江北水城”的展示片时,她说立时感到自己也变得高大起来。“我的家乡,我的聊城,竟然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没有谁能体会我当时的激动心情,那天,我把自己和聊城,全部写在了法国南部海岸的一间民居里。聊城,在那一刻,是所有的心情和笑脸。”

华静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从聊城走出来》。在这篇文章中,她不以为聊城是小地方。她承认,相对大城市而言,聊城毕竟就是小地方,但从她内心里抗拒着,她始终认为,聊城大得让她的胸怀装不下,让山水装不下,让中国装不下,让世界装不下,就因为如此,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聊城。她说,沿着京杭大运河,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走进了聊城,顺着鲁西北那条条大路和现在的京九线,众多的聊城儿女走出了聊城。她也走出来了。她在文章中这样描述:“聊城的历史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但推动聊城历史发展的人却依旧活跃在各个领域里。有人知道聊城的,会说出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的名字,会说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名字,因为他们是从聊城走出来的。还会有人说出民族英雄范筑先的名字,会说出优秀干部孔繁森的名字,会说出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的名字,会说出感动中国的徐本禹的名字,会说出海外留学的诸多学子的名字,还会说出遍布中国大地每个角落的精英们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一段颇富精彩的传奇色彩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聊城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她说她骄傲自己是聊城人,因为至今她感觉都没能把父辈们的精气神读懂,她崇拜他们,她敬仰他们,她爱戴他们,甚至,她感激他们。所以,她说:“我人生的每一步都携带着聊城,携带着聊城对我的期望。我从聊城走出来了,但心始终和聊城连着,连成了今天的感慨,也连出了明天的祝福。”


把火投入火

华静,这个从聊城走出来的女作家、高级编辑,用她的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发展、人物的经历,几百篇文章、一部部作品为她的行程注脚。她爱说的一句话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或许她没有想到,在今天,也会有这么多人来采访她,听她说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工作业绩,以此来激励别人。我知道,她并不在意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因为,她更在意内在的、具有时尚理念的思想内容。多年的风雨历练,并没有削弱她阳光一样明媚的激情,也没有阻拦住她勇往直前的脚步。虽然她说,都没有规划过什么,但是,潜意识中,她的勤奋成就了今天的成绩,她的汗水把埋在心底里的花浇开了。

这样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成长方式,让低调的华静坦然愉快。

WechatIMG13350.jpg

摄影/南  山

做报纸采编工作19年,她踏实地耕耘其间。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纪念自己的编辑情怀,文章题目叫《把火投入火》。从没有人要求她,她却自己要求自己。一期版面上,同时登载了两篇三千多字的人物专访,写作时间只有一天一夜。所以,她回忆2004年6月11日的三版和七版的内容时,说自己从中享受到了火一般燃烧的工作节奏所带来的快乐。

原本,华静老师就具有火一样性格的本性。

她是这样诠释她这种编辑情怀的:“把火投入火,注定带有热烈的色彩。无论怎样的环境,我的时间和心情都在咀嚼版面语言字里字外的意义。用一篇篇文章,摇动我心中梦想。特别是偶有美文能够赢得共鸣,仿若获得了莫大肯定。那种亲切的感觉,总让我把微笑挂在脸上。所有的负面思想因为受到了正面态度的影响,表现出来的一举一动虽然普通,但却因为真挚打动了我自己。”

在主编的位置上,华静怀抱着一种似乎要“我来传承”的信仰走在路上。谁也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心思,有多少创造中的美培育中的美。穿越读者的目光,她旗帜鲜明地倡导人文关怀,始终追求版面内容的高质量高水准,那么强烈地希望以隽永的风格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长期以来习惯的内敛与含蓄,很难让华静奔放出张扬的言行,但视觉上的审美和心灵上的文化追忆,的确让她火一样的情绪端庄地行走在路上,丝毫不暧昧,也不慵懒。她相信看到她编辑版面内容的人得到了精神层面的共鸣和认同,因为,她把自己火样的生命力展现在了每一个栏目每一篇文章里,同时,把一种激情配上艺术的版面背景描述给看到报纸的每一个人。她等于给这些版面画出了不同形态的格式,让一些飘荡的心有了归属,灵感的版面语言从此丰富了报纸的内涵。

《用心当编辑》是华静对自己的要求。在她的这篇文章中说:做编辑十几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关注着读者的关注,报纸就能保持一种活力。让读者在走近我们报纸时,领略到在国门内外穿行的故事,聆听到大口岸角度的时代吟唱,都成了我们一腔激情融入工作的动力。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其间有一种超越时间的意境缓缓荡开。我们着眼一个又一个关键时期的重大场面,也着眼大事件背后的小细节,通过新闻视角的聚焦,收录起一个又一个永恒的历史瞬间。

“用了心的。”这是读者对她编辑工作的最高奖赏。


诗的语言

来自生活升华了生活

华静是诗人,她在20岁时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过一句“我生命的疆土在民间”。多少年过后,她重新拾起这句话时,瞬间被20岁的自己感动。

她知道,这不仅是文字,文字尖跳跃着她当时真实而鲜活、卓而不群的一种思想。那思想的骨架其实就是她心中的太阳花,有明快的色彩、灿烂的光芒,还有就是各方面吸收、积累、融合在一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让心长久地保持一种芬芳不容易,但人生经历,能有多少沧桑?郊游、看电影、读书和工作并不矛盾,所以,华静说,这些生活细节让她在紧张忙碌之后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牧场。

华静的诗集《那只安抚我灵魂的手》2007年出版后,受到热捧。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们给她写来信件,发来邮函,问她是不是还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他们朗诵她的诗作,那种理解和赞赏让她感动。她只好做诗回报读者:牵着浪花在海边游走/好多年的海风拥抱心迹/那片海盛满了纯美渴望/青春的精神远航成了绝唱/我收藏那片海/一辈子情深/一辈子萦绕/只当是宣布我快乐我还在微笑……

华静相信传奇就在各人的心里。她对诗歌的理解也很独特。她说:“就如同南方那一片竹林,或许等了我有数千年了。我在那个清晨走近了它,是没有计划的走近,是下意识的走近,是绕不过去的一段缘分。竹的清秀、竹的文雅、竹的灵性,统统在这夏日里挥洒着浪漫。”

著名军旅诗人张国领曾经写过一篇《华静印象》,他说:“在华静的灵魂深处,藏着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美,因此她诗句中的叩问就有了任何人无法摹仿的动听。”

著名诗人桑恒昌评价华静的诗歌创作时这么说:“华静有着瑰丽多情的内心世界和锦心绣口的艺术才能,她用隽美的蕴含和舒缓的语调,诗化着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情感故事。每一次都是缓缓地递进,每一次都是隐隐地升华。她是一个善于用诗来讲故事的人,不知不觉,你就会走进她的情景世界里。”

用感觉装扮诗心,华静的热情闪现在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时光里,让一种情绪就此缓缓地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