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铁甲英雄杨阿如

作者简介:秦弋然,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茅畲,是浙江省台州市黄岩西部山区的一个小村,这里四周群山环绕,百姓世世代代过着平静而安宁的生活。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片青山绿水的小地方,诞生过一位英雄坦克手,他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在一次战斗中单车击毁、击伤美军5辆坦克的光辉战绩,打出了年轻的中国装甲兵的军威。他就是坦克英雄——杨阿如。


从神枪手到坦克手

1921年8月,杨阿如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4岁时父亲的去世更是加重了这个家庭的负担,7岁时他只能跟随母亲改嫁到邻乡,跟随继父靠摆渡为生。1941年,20岁的杨阿如为了躲避被国民党抓壮丁,和好友牟收冬、杨秀美一起化装成做生意的小贩逃出了家,到宁波投奔堂叔。

在杨阿如做长工的灵江桥村有一位叫沈万之的教师,他也是一名地下党员,杨阿如经常上门向他求教。随着接触的深入,他也向杨阿如讲授了一些简单易懂的革命道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这些新鲜的知识强烈地冲击着杨阿如年轻的心。1943年12月,浙东武装正式整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游击队活动范围的扩大,杨阿如开始与游击队的同志有了接触。他看到游击队的同志们不仅不打骂百姓,还和百姓拉家常、为老百姓干农活、挑水、扫地,这一切都使杨阿如对共产党的队伍产生了好感。很快,杨阿如辗转找到了附近游击队的指导员,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游击队员。


微信图片_20230630134635.jpg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杨阿如随队北撤,并在12月到达泰安,被编入一纵第3旅3师9团3营8连6班。在随后的泰安战斗中,杨阿如因为负伤不下火线和带伤抢救战友,荣立三等功;1946年6月,杨阿如又因为奋勇杀敌、表现突出,被批准火线入党。

不久,杨阿如被调到重机枪排任副班长兼机枪手,为了让每一颗子弹都发挥更大的效用,他刻苦学习射击技术,成为了连队里数一数二的神枪手。


微信图片_20230630134626.jpg


1947年5月13日,杨阿如所在的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斗,他带着重机枪排在阵地前沿,在界碑一带,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射击。由于敌人火力较猛,到14日时,与杨阿如在一起的弹药手和辅助射手先后被敌人击中牺牲。离开了二人的辅助,杨阿如的机枪此时已经无法使用,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杨阿如心想:不能当俘虏,更不能把枪留给国民党,于是他拉起重机枪快速撤退。途经另一个阵地时,他又发现了受伤的战友王阿万,顾不上多想,又立刻背起王阿万向山下跑去。所幸,他们两人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遇到了紧急赶来的增援部队,杨阿如将王阿万送到医疗点治伤,又向部队首长汇报了在界碑战斗的情况,并把重机枪交由他们保管,自己返回阵地去寻找自己的部队。在不放弃不气馁的信念支撑下,三天后,饥渴交加的杨阿如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战友,回到了部队。

正是由于在孟良崮战场上保护机枪、不顾个人安危抢救战友的英雄壮举,杨阿如被授予一等功。

1948年冬天,杨阿如在连队安排下前往徐州炮校学习,这名扛机枪的神枪手放下了沉甸甸的机枪,开始下功夫钻研学习文化知识和炮兵操作常识。后来,他又和全国各地抽调来的一百多名骨干,在徐州坦克学校学习了坦克驾驶、射击和通讯技术以及坦克单车、排、连进攻和防御等系列战术训练。凭借着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杨阿如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在毕业考试时以理论和实操双满分的优异成绩顺利毕业。苏联顾问当着他的面竖起大拇指表扬他,说中国士兵了不起,可以放心地把坦克交给他了!杨阿如这名在孟良崮战役中荣立战功的神枪手,终于在革命的烽火锤炼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坦克指挥员。


石砚洞上的“坦克肉搏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相继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由于当时人民解放军还没有正规的空军部队,与美军机械化部队的力量对比也相当悬殊,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志愿军在1951年3月组成了装甲兵指挥所并在5月奉命入朝。

此时的杨阿如隶属于华东坦克队,这是人民军队一支新生的铁甲劲旅,1947年3月成立时,这支队伍只有仅仅6辆坦克。看到朝鲜战场的战局,杨阿如摩拳擦掌,屡次向上级递交请战书,申请赴朝作战。终于在1952年6月,他所在的坦克部队从徐州出发,向鸭绿江对岸开进,这是志愿军的第一支入朝参战的坦克部队,志愿军终于有了对抗美军的利器。

杨阿如驾驶着心爱的215号坦克,被编入志愿军坦克4团2营4连。

1952年冬天,杨阿如和战友们终于等到了去玉川支援志愿军30军89师的作战命令。他们信心满满,首战告捷,一举摧毁了敌军36个地堡、1个弹药库和3辆卡车,杨阿荣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1953年7月的夏季进攻战役,是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杨阿如所属的坦克4团配属23军进攻据守石砚洞北山的美军第7师第17师团。石砚洞北山是“联合国军”364.4高地、上浦坊东山一线的突出支撑点,是“联合国军”阵地防御体系中美军守备的要点,直接威胁着志愿军264.6高地的安全,战士们都将这里称为“虎口里的虎牙”。

7月5日凌晨,大雨滂沱,任坦克排长兼车长的杨阿如率领着战友们驾驶着215号坦克,他们要趁这样的天色开赴前线,给美军致命一击。然而没想到的是,坦克在距离射击阵地不到100米的地方陷进了炮弹坑中,杨阿如只得和战友们一起将坦克伪装起来,这也成为了他们发起进攻前最好的隐蔽。

次日黄昏,在杨阿如的指挥下,操纵火炮接连发射3发穿甲弹打掉了第一台坦克,这台坦克在被击穿后爆出了一大团火焰,紧接着熊熊燃烧起来。可是这次开炮也暴露了215号坦克的位置,石砚洞北山上的另外两辆坦克立即调转炮口还击过来,在石砚洞北山上,双方坦克开始了近距离的肉搏战。在杨阿如的指挥下,215号坦克连续发出穿甲弹,美军的其余两辆坦克也先后被击中起火。

微信图片_20230630134618.jpg


可是,一连摧毁三辆美军坦克之后,杨阿如他们的位置也不再安全,排炮一阵紧似一阵地扫射过来,坦克周围爆炸声四起。此时,杨阿如忽然想起在莱芜战役时自己部队的老领导叶飞司令员声东击西的战术,于是他指挥驾驶员陈文奎迅速发动坦克,首先加大油门,然后又慢慢将油门减小,发动机轰鸣声由强变弱,佯装出正在撤离的样子。在夜幕掩护下,敌人果然上当,误以为志愿军的坦克正在逃离,他们的炮火沿着坦克可能撤退的方向狂轰滥炸了两三公里,原地未动的215号坦克却毫发未损,整车全员在杨阿如的指挥下继续隐蔽。

在之后的两天中,杨阿如他们紧闭坦克门窗原地待命。白天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坦克,再加上排炮散发出的瓦斯和硝烟源源不断地从孔缝中漏进来,坦克中的空气越发稀薄。杨阿如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等到半夜时,才悄悄将坦克的驾驶窗盖和指挥塔盖打开一个小缝透透气。即便如此,许仕德、徐志强、陈文奎等车组成员还是相继昏倒了,指挥所见状允许215号坦克只留下两个人待命,其他人撤回隐蔽所,可大家谁也不肯离开坦克,都咬紧牙关对敌方阵地进行认真观察,寻找着新的战机。

7月10日,指挥所终于向215号坦克发布了新的命令:消灭对方344.8高地上新调进的两辆坦克。杨阿如他们精神为之一振,很快在前来支援的工兵的帮助下,一边躲避着敌人纷飞的炮火,一边将附近山上被炮火炸断的树木移到弹坑中,终于在临近傍晚时垫平了道路,将215号坦克开出了弹坑。

脱困后的215号坦克马上选择了一个新的伏击地点。当晚9时,美军竟然一反常态发动了夜战,发射照明弹后向我军占领的阵地发动冲击,杨阿如他们借着照明弹的光亮,仅用时11分钟,击毁了美军的两辆坦克、十二个地堡和三个机枪阵地。

刚打完这场漂亮仗,杨阿如他们又继续驾驶着坦克,向着新的任务射击点前进,并趁着夜色隐蔽在了敌军坦克师所在地附近的树林中。经过一夜的漫长等待,次日上午8点半,从远处传来了轰隆隆的响声,十分钟后,三辆美军坦克出现在视线中,杨阿如当机立断,命令放过第一辆坦克,又命令215号坦克大胆地插入,顺利地混进了敌人的坦克群中。

跟随了一段路程后,前方的第一辆坦克遇到了前方检查的哨卡,杨阿如在危急关头命令驾驶员加足马力,驾驶坦克向哨卡冲去。同时调转炮口,对准后面紧跟的两辆坦克一阵猛轰,两辆坦克当即失去了还击能力,炮长又在杨阿如的指挥下将炮口对准了前面那辆坦克,装填、发炮,一击制胜!美军的三辆坦克,就这样在215号神出鬼没的打击下,变成了结结实实的“铁乌龟”。

在215号坦克的出色配合下,7月11日,石砚洞北山战斗宣告结束,志愿军攻占了美军据守的高地,共击毙、击伤、俘虏美军和南朝鲜军3000多名,杨阿如也因为在这次战斗中的机智灵活、英勇善战,被授予集体特等功、个人一等功,并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215号坦克也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的荣誉称号。1953年,杨阿如还应邀参加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国装甲兵英雄代表大会,受到了金日成首相的接见,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杨阿如又被特邀参加了解放军装甲兵首届英模代表大会,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等领导人的接见,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更是将他请到装甲兵机关为大家讲述了在朝鲜的战斗经历。后来,杨阿如指挥215号坦克在石砚洞北山的“坦克肉搏战”被作为装甲兵院校教材的战例,为一代代年轻的装甲兵传诵和铭记。他驾驶的215号坦克,也被送到军事博物馆收藏,经军区首长同意,杨阿如他们在坦克的炮管上印上了5颗闪闪的红星,以此永远铭记这辆坦克一举击毁5辆坦克的壮举。


退伍不褪色的“杨小娃”

1958年春天,面对着部队的大精简,从坦克学校学习归来、已经身为副连长的杨阿如坚决服从组织分配,脱下了陪伴他十多年的军装,回到了家乡。临别时,组织考虑他在战斗中多次负伤,身上还留有弹片,提出给他适当照顾,杨阿如却摆摆手说自己从小就是苦出身,不需要照顾。回到农村后,他更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小时候的“杨小娃”,决心隐姓埋名,踏踏实实地做个普通农民,为建设家乡再做贡献。

脱下军装、回到故乡的杨阿如仿佛是一根螺丝钉,在哪里都默默无闻,却又闪闪发光。

回到家乡后,杨阿如先被安排在附近新建的淀粉厂做厂长,杨阿如看到厂子连最简单的设备都不齐全,便拿出了自己的复员费购买了磨、缸等生产工具,又翻修了厂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使村里有了第一个副业项目。没过多久,杨阿如又被调到黄岩县桔果办事处锯板厂,他带领着工人们搞技术革新、开展生产竞赛,硬是把一台油污斑斑的老爷机器保养得锃光瓦亮,再也没有在生产中出过故障。

1958年8月,台风袭击黄岩,县城成了一片汪洋,堆放在锯板厂中的3000多斤柴油和60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眼看就要被洪水卷走。此时,担任民兵营副营长的杨阿如带领着300多名民兵赶到江边,他一面布置加固江堤、堵住决口,一面组织人员抢运油桶和木料,一天一夜,这位曾经的坦克英雄顾不上休息,冒着倾盆的大雨,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终于以最快的速度保住了国家的财产。

1963年,杨阿如再次响应政府号召,带着一家人从县城回到了他从小生长的茅畲。生产队备耕需要修制农具的毛竹,他二话不说带着五名壮劳力上山,冒雨扛回197斤毛竹,突破了大队社员背毛竹的纪录。然而即便到了这时,还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平时少言寡语、踏实肯干的“杨小娃”,曾经是在战场上多次荣立战功的坦克英雄。

时代不会埋没英雄。1963年底,杨阿如原来所在部队要拍摄他复员后参加农业生产的照片,几经辗转,才通过黄岩县县政府找到了正在务农的杨阿如,生产队和黄岩县政府的同志们这时才知道,原来电影《英雄坦克手》中的主人公,原型就在自己身边。黄岩县的人们自豪地奔走相告,张贴着坦克英雄事迹和杨阿如照片的陈列窗前,每天都挤满了观看的人群。1956年,杨阿如的事迹先后登上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英雄传》《解放军画报》和《浙江日报》上,杨阿如成为了黄岩人民的荣誉和骄傲。面对着纷至沓来的荣誉,杨阿如只是淡淡地说:“县委、政府宣传了我,老百姓都知道了我,以后我要更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

退休后,杨阿如又不辞辛苦地奔走在黄岩、温岭各地的中小学,为师生们讲述着他参加战斗的经历,还回到老部队给新215号坦克兵们讲自己和战友们的战斗故事,孜孜不倦地为年轻一代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1999年10月1日,杨阿如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复员军人代表和共和国功臣,登上天安门观礼台,目睹了举世瞩目的世纪大阅兵。履带滚滚,机声隆隆,铁甲生辉,大地颤动,当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新型主战坦克行进至场中时,杨阿如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这位为国家解放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老战士此时此刻,也不禁为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建设发展感到由衷地惊叹。

2002年,坦克英雄杨阿如在故乡与世长辞,享年81岁。


微信图片_20230630134631.jpg


今天,在215坦克所在连队的荣誉室中,一面锦旗高悬墙上,“单车作战机智顽强,歼敌坦克成绩辉煌”十六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无时不刻地激励着全连指战员的血性和胆气。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军事博物馆,在“人民英雄坦克”前驻足观看,聆听那段战火纷飞岁月中坦克兵出奇制胜、施展绝地反击的故事时,也会为80多年来人民装甲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深深触动。

回望建军百年的光荣征程,正是无数像杨阿如一样的英雄先烈用血肉之躯书写了历史。英雄本平凡,不平凡的是英雄捍卫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使命精神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而我们的人民军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在战火中诞生,在发展中壮大,沿历史的脚步奋勇学习,在新时代中阔步开创。新时代,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伟大的时代永远不缺乏伟大的精神,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红色基因将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