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海风塔影伴书声

夏日的海边,湿润的热风不停的吹拂,骄阳下的热浪阵阵袭来,伴随着我去晋江市东石镇的塔头刘村,参观闻名遐迩的廷都中心小学。这是革命基点村——塔头刘村的村办小学,当年是革命火种的播撒地。

小学创办于1929年,原名“中山小学”,后以校友、革命烈士刘廷都(他即是塔头刘村人)名字更名为“廷都中心小学”。这个小学当年是党的基层组织和地下交通联络站,先后有朱汉膺、何邦基、李刚等十四位以教师等身份为掩护,在塔头这所中山学校担任地下党组织领导人。地下党组织的一个工作重心即是对校内外学生和家长进行革命理想的宣传教育,并成立红色小鬼队,完成党支部交给的侦察敌情、通讯联络等任务。可见中山小学是播撒红色火种的革命堡垒。

参观塔头刘村革命斗争史陈列,使我们了解这个村共产党员包括红色小鬼队前仆后继的英雄事迹,在小学里坚持地下斗争的不畏艰难的高昂信念,令人感慨红色的基因仍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激励着后人将红色的基因绵延不息。

+.jpg

现在,这个村办小学已被晋江市教育局升格为镇级中心小学,原来为村民服务的小学校,已面向周边的六个村,目前已有八百多个孩子入学。步入校区,真的令人好惊诧,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建在乡村的小学校。村支书刘永进介绍了一组数字:校园占地面积16499平方米,建筑面积14342平方米(包括教学楼A栋及连廊、教学楼B栋、科技楼、综合馆、教师宿舍楼)。举目望去,校园环境优美安静,教学设施完善,建有室内运动楼、多功能礼堂,还有室外运动场。这是一所富有朝气,洋溢着书香、人文气息的现代化学校。

漫步在学校的操场上,脑海里浮现出史料记载中当年的中山学校:校址设在塔头村的刘氏祠堂,简陋的上下厅作教室,办公室和宿舍在左厢房,“冬天寒风从并不严实的窗户间呼啸而入……夏天闷热难当,蚊虫猖獗。伙食更是艰难,吃的是善心人士接济的地瓜咸菜”(张百隐:《塔头刘村风貌》),抚今忆昔,这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人感慨赞叹,真是“换了人间”!

塔头刘村支书刘永进对这些变化如数家珍,能感觉到他对廷都小学的一草一木、一楼一舍都流溢着情感。他毕业于师范学院,教师出身。2012年,他当选新一任村支书,在抓拓宽村道工作的同时,更把扩建村小学也做为迫在眉睫的大事。那时的廷都中心小学,已有两幢三层教学楼,比当年的中山小学已是旧貌换新颜,但已不能满足近四千人的塔头刘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陈旧且狭窄的校园校舍,也制约了小学的进一步发展。

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村支部决定扩建校舍,但因小学校舍位于村中部,周边腾挪空间狭小,而且扩建必然要占用村幼儿园。经反复调研,决定新廷都中心小学迁建,将校址建在村西片区占地约30亩的地块。

方案定了,征地和资金两大难题摆在村支部面前。

这块计划用地,涉及村里约30户人家,少的几分,多的数亩,向村民征地能顺利完成吗?

由村党支部牵头,与村委会、老人会成立了四个工作组,把三十多户村民分别归组,针对不同情况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微信图片_20220325122514.jpg

令刘永进惊喜的是:“没想到的是,征地工作非常顺利,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全部完成。”塔头刘村的村民们不仅有着红色基因的熏陶和赓续,还有着豁达胸襟和远见卓识,多数村民听说是为办小学教育征地,都不讲二话。刘永进讲了一个令人感动的事例:当时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户有近6亩地,主人刘文吨义无反顾,第一个签下协议。村民们也纷纷签字,征地顺利快速完成!

有了地,还要筹措资金,当时初步预算达3500万元的建设资金,需要村里自筹,这个天文数字令村支部大费脑筋。关键时刻,还是村民们慷慨解囊,长年热心公益的村民刘基川捐出100万元,而一直关注支持村里发展的刘丕周老先生也捐出300万元。启动资金解决了!

2014年春节,村里又盯住乡贤回乡过年的契机,召开学校迁建座谈会,吁请乡贤踊跃募捐。这个村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著名侨乡,仅香港塔头刘村同乡会即有三百多会员。一位老华侨慨然捐赠一百万资金。塔头刘村村民、企业、乡贤、华侨、老人会及社会各界,总计捐出达1800万元。同时,各级政府也给予了资金上的大力扶助。

微信图片_20220325122426.jpg

塔头中山小学,是“晋江小延安”火苗点燃的起点。在红色历史光芒的映照下,新廷都小学从2013年动议,到2020年最终竣工,历经三届支部,终于迁建新生。党支部、村委会和全村的爱心,化成了巨大的能量,万众一心,聚沙成塔,使廷都中心小学成为东塔刘村又一座熠熠生辉的夺目地标。

参观焕然一新的校舍时,正值周六,小学生们都放假了,空旷的校园很安静,只有热风吹动树叶的声响。我漫步在铺着绿色跑道的操场上,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不由得心中涌出感慨:农村儿童能享受普及教育,素质的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几千年来的广大农村,曾依赖私塾、乡村医生、宗族管理,使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农耕文明得以延续,功莫大焉。至今乡办教师、农村医生仍然延续着这一功能,他们的贡献不应被埋没。但尽管旧时代农村的私塾包括宗族义塾,为贫困农家子弟们提供了识字读书的途径,但大部分农家子弟是无力读书的。君不见建国初的统计,全国人口约80%是文盲,而农民占了很大比重!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而真正让农村孩子能读书,则是法律保证的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英明大善!是千百年的封建制度和旧中国所根本做不到的!只有我们生逢其时的新时代才有了如此震烁古今的大手笔!

我曾经写过记叙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的长文,其中一个他长征时的情节,令我铭心不忘。1935年3月,苏区保卫局长邓发夫人陈慧清已有九个月身孕,即将分娩,又难产。在敌人大军围追堵截的残酷险境下,因分娩而掉队就意味着将失去生命。当时部队正在激战中,董振堂听闻,立即下令派出小部队去救援,并命令:你们必须给我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两个小时后陈才分娩,孩子出生。但造成战士的牺牲和负伤。事后有的战士不理解,董向战士们高喊:“是啊,牺牲了人,大家有怨气,但是你们想过吗?今天我们流血牺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吗?同志们,我们拼死洒血,就是为了我们的革命后代啊!” 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八年的血雨腥风中付出了那么巨大的牺牲!

史料记载:塔头刘村籍党员和来村因开展革命活动而牺牲的烈士共有十多人,海风依然,塔影依旧,他们早已长眠地下。先烈九泉若有知,听到那日复一日的琅琅读书声,当含笑瞑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