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去汕头 读侨批

作者简介:武歆,在天津市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现任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9年5月,荣获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2022年7月7日,《最后的路》荣获第七届“红岩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站在汕头大街上,才忽然发现,之前我对汕头并不了解。

尽管四十年前,汕头——与深圳、珠海、厦门四座城市——便以“改革开放”新事物“经济特区”而名闻全国,那时候报纸刊物介绍、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以及稍后一些的电视、电影,把这四座城市强势推到世人面前。但是某一天安静下来细思,在这四个第一批“经济特区”中,要是下笔书写的话,汕头是最不容易马上进入书写状态的城市,很难一下子找到走进这座城市的“钥匙”。当然没有到过汕头的外地人,那就更是一派茫然。不像深圳和珠海,即使你没有去过,依靠各种媒介,似乎也能说个一二。

想起1992年,我在细雨之中匆匆走过汕头。那是从深圳到珠海的一次匆忙“过渡”,至今清晰记得陪同我们的“新深圳人”的表达,我记不清楚原话了,大意是说在深圳、珠海、汕头这三座广东城市的对比中,汕头没有突出特色,走一走就可以了。当时只是住了一晚,没有时间深入了解,也就无法与其他城市进行细致对比。以后竟再没有机会来过,于是经年累月下来,汕头给我留下遥远而模糊的印象,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去过,陷入只是知道潮汕文化却又不能具体表述的尴尬之地。

汕头没有埋怨我。她在去年岁末,召唤我前往。

时隔近三十年,“汕头”两个字重新推到我的面前。

当年把汕头设为“经济特区”,理由很简单,考虑到东南亚国家潮汕人多,便于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还能在“招商引资”方面带来“人和”方面的特殊优势。除了“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汕头特色”,其他的还有什么?显然需要我走近、再走近。

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落地揭阳潮汕机场,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中,脑子里始终没有退却这个思考——如何走近汕头。打开汕头大门的钥匙,到底藏在哪里?


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第一个吸引我的内容,是关于“世界记忆遗产”的介绍,在当下全世界192项文献遗产入选名录中,截止到目前,中国有11项入选,包括《黄帝内经》、甲骨文、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等,还有一项与汕头有关,是“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简称“侨批”。

侨批?恕我孤陋寡闻,完全不了解。

微信图片_20220826094635.jpg

我慢慢读。

侨批,或称“批”,在广东潮汕话中,把“信”念成“批”。许多时候,“侨批”还被称为“番批”或“银信”。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国内的汇款暨家书,在福建、广东潮汕和海南等地,作为“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曾经存在了一百五十年,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终止。

我感到一扇门……在我面前慢慢打开。


自从1860年汕头被迫开埠,在接下来五十年时间里,西方人、西方技艺、西方文化、西方思想……犹如过江之鲫,蜂拥而至这个中国南方的小城。中西方文化、习俗、信仰的激烈相撞,也让临海的潮汕人最早接触到了外来思想。再加上早在唐、宋时期,汕头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出洋港湾,以及后来人口增长和农田耕作条件恶化,于是在内、外因的强大作用下,汕头人离开故土、开始出外闯荡。沿海地区在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分别是明代嘉靖年间和清代乾隆年间。汕头人把出洋谋生称作“过番”,而“过番”的人则被称为“番客”。

也就是在“过番”的命运颠簸中,潮汕人几乎遍布整个东南亚,甚至远洋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如今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中都有潮汕人奋斗的足迹。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依靠什么维系与家乡亲人的联络?好像只有家信,还有汇寄通过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挣来的银两。这是中国人无论走向何方,与家乡、与亲人进行亲情联系的常规动作,也是中国人重视家庭、不忘血缘之亲的传统美德。他们无论走多远,哪怕到了天涯海角,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与故乡取得联系,永远不会忘记家乡。这样的理念深扎在第二代、第三代……的内心深处。

寄回血汗钱,大家都能理解个中含义。那么,跨越大海大洋的家信呢?那些“番客”在不大的一张纸片上,在那有限的空白之处,最想要给家人留下什么文字?

陈列馆里那一封封百多年前的侨批复印件,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

在“某某双亲大人安启”,或“某某双亲大人玉剖”,或“某某吾女儿”,或“某某吾儿”的字迹下,我看到了这样的字句——

“……自小听母亲之言……”

“……吉平安、勿劳累……”

“……远隔天涯,未免心殊念念也……”

微信图片_20220826161513.jpg


虽然都是家长里短的絮语,却有着无尽的思念和含泪的牵挂。但又不仅仅顾及家事,也有国家危难之时的勇敢呐喊。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在海外的汕头侨胞,还给延安寄去侨批。“……祖国抗战之养成爱国热忱……实行游击战争以牵制和消耗敌军……抗日战争民众运动……海内外人士纷纷赐予物质精神援助……谨致民族解放敬礼。”

安静的陈列馆,蕴藏着汕头丰厚的乡间文化、人文历史。

除了侨批上的文字内容,还有“写侨批”人的乡间故事,也成为侨批文化的组成。

当地有个专门写侨批的老者叫洪铭通,他曾经写过数以万计的侨批,他为人耿直,做事坦荡。他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四不写”。即“钱银数条不清者不写;夸大儿孙不肖引以同情而求多寄钱者不写;伤天害理唆间人家孬话者不写;有辱国格装穷叫苦者不写”。

这位书法艺术与处事原则同样令人尊敬的洪姓老者,被四里八乡尊称为“写批洪”。

侨批,是外地人打开汕头大门,了解汕头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最好的一把钥匙。

侨批是思念、情怀、信念,还是一种坚韧;一百五十年来,那些飞掠大洋上空的数不清的侨批,已经深扎在汕头人的内心深处,影响着汕头人的精神思考。


走出陈列馆,在小公园开埠区一带漫游,看着那些各种风格的异国建筑,再想到陈列馆里的历史回望,所有来到汕头的人,此刻心中已经有了对汕头的解读——忠厚诚信、自强不息、家国情怀。

这是汕头特色,也是汕头精神。当然,这是我的“钥匙”,这是我的理解。


微信图片_20220826094646.jpg

你呢?你想要寻找到自己的理解,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汕头钥匙”,那就“去汕头,读侨批”。

有了这样的了解,犹如有了行走汕头的指北针,然后再去游览汕头迷人风光,再去领略闻名遐迩的汕头小吃……也就对当下汕头更加了解,也就能把汕头看得更加清晰。

别再等待,看完侨批再去看古老的石炮台,去看樟林红头船,去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去看“亚青会”建设场馆,去看南澳岛……站在北回归线下面慢慢回味,逐渐感觉到汕头如此深厚,如此博大,如此震撼,如此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