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当文学遇上华侨——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追记

作者简介:

丘树宏,侨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传记《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中山传》《心的看见》等20部。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歌曲。创作《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等20余部。


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jpg

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是首个面向华侨开展的文学奖。

时间回到2008年。那一年,广东省中山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其中一个目标,是要创设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类奖项。作为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的我,责无旁贷地担起了这个责任。

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想过将一些成熟的国家级奖项比如“鲁迅文学奖”之类直接“拿”过来,这样就很简单。但通过咨询北京的一些相关机构和人士,觉得这样做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这种奖项与中山市关系不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向市委提出了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设想。具体依据是,“中山”有两个意义,一是指中山市,二是指孙中山先生;海外华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华文文学独树一帜,而中山又是著名的侨乡。更重要的是,国内一直没有华侨文学奖,可以填补国家文学奖的空白。

理由充分,意义重大,我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市委的同意,接着就是如何争取国家批准立项的问题了。

我带领有关人员专程赴北京,找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的领导,他们也一直在考虑如何设立华侨文学奖,于是马上就形成了合作的意向。但那个时候国家正在清理整顿文艺系统,文艺奖项方面也决定只能减少而不能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审批问题一直解决不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我了解到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的领导到了深圳调研文博会问题,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即刻赶到深圳,向这位领导专门汇报了我们的想法和理由。我汇报如下三点:一是中山是伟人孙中山的家乡,又是著名的侨乡,孙中山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 ”,在中山举办“华侨文学奖”名正言顺,而且极具统战意义;二是国家目前仍然没有这个奖项,而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学创作很丰富,特色浓厚,是华文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填补空白的好事情;三是在举办方式上是国家部门与地方政府联合,资金也是政府负责少部分,多数部分由社会赞助。


为主题歌作者之一李海鹰领发纪念品.jpg

为主题歌作者之一李海鹰领发纪念品


文艺局的领导听了之后说,这正是我们在这次清理整顿中,对文艺奖项的出路明确规定的方向啊!于是,这位领导回京后马上向上级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理解和支持。2009年10月份,中宣部正式批准并发文同意举办“中山杯”华侨文学奖。

由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经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批准,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全球首个华侨文学奖——“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应运而生。

在此之前,虽然海外不乏优秀华文作品,但许多作品却因“国籍”原因而无缘国内奖项。华侨文学奖让海外华文作品在国内有了一个“家”, 海外华人的作品或反映海外华人华侨生活的作品均可参评,其作品今后能在广东以至国内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用文学的样式能够关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生存及思想,促进文化上的认同感。

很快,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与中山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组委会,邀请全国著名作家成立了评委会,还分别在北京、中山组建征文工作小组,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全面展开了。

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大型文化项目,资金自然是一个大问题。当时组委会的初步预算整个费用是三百万元。我专门向市委书记作了汇报,他全力支持,而且表示全部资金由市财政的文化资金列支。我当然十分感动,但却提出给一百万元即可,其他可以发动社会支持。因为筹资的过程也是文化的过程,通过社会筹资可以影响和带动社会对文化的认识和支持。而实际上,其实我对社会筹资已经心中有底,之前已经了解到市里的侨资企业协会准备全力赞助。  

2009年10月27日晚上,在中山市举行了简约而盛大的捐款仪式。

当晚,马来西亚著名侨领、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润金表示,由于“中山杯”以中山命名,有利于让世界更了解中山,而且更能促进全世界华人华侨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意义深远,故希望能为办好该项文化活动尽一份力量。

以完美(中国)公司为首的侨资企业及中港英文学校、荣强(国际)文化产业集团、高雅线圈制品有限公司、中山市侨资企业商会、康溢保健用品有限公司纷纷捐赠。

捐赠消息发布后,中山的许多企业纷纷来找组委会,表示也要加入捐款队伍。因为资金已经足够,我告诉他们,只好第二届时再考虑。此次的文化项目社会捐资活动,在全市造成了很大的反响,是一个政府与社会联合做文化的范例。

征文消息发出后,全球各国的华侨华人组织机构对活动给予了全力支持,华侨华人作家高度评价,反响十分热烈。华侨文学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已经有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文学越来越成为独具影响力的文学现象,及时总结这一文学现象对于文学发展有独特意义,华侨文学奖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是我国第一次面向全球华人设立反映海外华人华侨生活及反映华侨在改革开放后新生活、新变化的文学奖项。征文分为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四种体裁。评奖面向全球华人、海外华侨及大陆和港澳台同胞,作者为海外华人华侨,其参评作品题材不限;作者为大陆及港澳台华人,其作品题材限于反映海外华人华侨生活。同时,重点关注反映华侨在改革开放后新生活、新变化和反映孙中山题材的文学作品。


王庆爽演唱主题歌《华侨,中国桥》.jpg

著名歌星费翔现场表演.jpg


征文自2009年8月初开始启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共收到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部申报作品。经审查符合评选条件的共有75部,其中小说33部、诗歌5部、散文16部、纪实文学21部。这些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和纪实文学,基本上反映了华侨文学的创作实绩。它们或形象地记叙异域生活的多彩图景,或多侧面地展示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当今中国,或诗意地表达亲情、乡情和爱国之情,或不懈地追寻炎黄子孙的精神和心灵归宿。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华侨文学与中国文学,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根与叶、源与流、母与子的关系。其中既有著名的华侨老作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新秀。

2009年11月12日晚,在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伴随着童声合唱《海之缘》的优美旋律,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拉开帷幕。当天正好是孙中山诞辰143周年的纪念日。有关人士及孙中山家属孙必胜等,“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获奖作家、评选委员会成员以及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界人士代表一千多人参加了盛会。

高洪波在颁奖典礼上宣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华侨文学奖颁奖典礼发来的贺信。孙家正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海外侨胞不仅为促进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不懈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友好交流,扩大中国对外影响的积极力量。铁凝在贺信中说,文学艺术没有国界,心灵的沟通和文明的发展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心系祖国、热爱家乡,用自己的心血之作展现着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奋斗史、心灵史,同时也将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作出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无论海内海外,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中华文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祖国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获奖者走红地毯.jpg

获奖者走红地毯

颁奖典礼上还揭晓了评委会特别奖,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凭借长篇小说《金山》摘得该奖桂冠。评委会认为华侨文学奖的宗旨在《金山》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张翎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中国经验和加拿大经验都是自己生命个体体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种经验的结合就产生了完整的《金山》。此次获奖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还代表了一个群体的荣誉。在19部优秀作品中,刘荒田的《刘荒田美国笔记》、洛夫的《雨想说的》、陈廷一的《共和之路——孙中山传》、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分别获得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小说的最佳作品奖。获奖作家在感言中,都表达了对于故乡和祖国的眷恋以及用华文书写家国情怀和海外生存体验的感受。获奖作者刘荒田说:“走遍天涯,中国是最美的家乡,爱中国是最美的乡愁。”洛夫表示,此次能够参加颁奖晚会并获奖,自己的乡愁之“病”获得治愈。严歌苓称自己的中文写作是对故乡的回归,她希望在未来中国语言的魅力能够为世界所欣赏。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颁奖典礼开始前,组委会专门安排了“星光大道”环节,安排获奖作家与华侨文学奖的评委等文坛“明星”一一走上红地毯,并在主题展板上签名留念;获奖作家还来到红地毯旁摆放的自己作品的巨大模型前合影。作家们感动地说,以前都是给予电影电视明星走红地毯,作为“一剧之本”的作家们却老是被“闲置”幕后,这次给作家们走红地毯,给了我们足够的尊重,其实就是对原创作品、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心里觉得很温暖。

颁奖典礼上,还举行了精彩的文艺演出。歌曲《弯弯的月亮》、著名歌手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等节目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颁奖典礼在由中山本土文艺家丘树宏作词,李海鹰作曲,王庆爽演唱的《华侨,中国桥》的感人歌声中落下帷幕。

从2009年的首届活动之后,“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已经举办了五届,成为广东省至今为止唯一由中宣部批准设立、范围覆盖全球的文学奖项,为广东的文学事业以至全国、全球的华文文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