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店小二”


这些年到晋江,常去五店市走走。有些时候,是黄良陪我。记得多年以前,时任晋江市文化局长的黄良跟我说:政府准备把城市边上的一座老村庄,保护起来,改造成文化街区。我听了就笑他。你当文联主席时,天天去拆迁乡村。当了局长,就想到要保护乡村。跨度是不是太大了。开玩笑归开玩笑,我心里是很赞成的。

晋江经济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城乡拆迁如火如荼。见文联主席事不多,就把他调去搞拆迁。拆房子、迁村子的事自然会和老百姓发生矛盾摩擦,有时冲突还很剧烈。文联主席黄良又成了“救火队长”,专门对付这些难办的事,也把自己搞得很疲惫。有一次,刚坐下来和我们吃饭,就接了一个电话,说是村民挡在村口,不让推土机进去,看样子要打起来。黄良起身给大家道了声对不起,匆匆赶去处理。

拆不容易,保护更难。五店市文化街区建设,对晋江来说,可是从来没干过的大工程。晋江品牌社区,五星级酒店盖了很多,但要保护性抢救性地建一个文化街区,这是第一次。当时这块地好多老板在抢,要开发成现代化的商业区。晋江市委却提出了一个今天看来十分有远见的理念:寻找并留住晋江的历史记忆。我们不能走着走着,把自己的魂走丢了。于是,这块地就交到了文化局长黄良的手里,经济开发项目就变成了文化保护工程。从思想格局、发展理念、顶层设计到细节安排,都得按文化特点和发展的规律办,就有一个观念转变的痛苦过程。黄良虽然是文化人,真要抓文化工程,最“痛苦”的首先就是他。好在他比别人更早更快抓住了五店市的“文化”之魂,上手也就很快了。他自己兼任五店市工程的负责人,戏称“店小二”。


黄荣钦摄影.jpg


工程一点一滴推进,“店小二”没日没夜在工地上忙着。而我对晋江人的看法,也慢慢在改变。我一向认为,晋江人对挣钱的事情,很敏感。特别能抓住机遇,一头扎下去,敢打敢拼,不管不顾。晋江经济奇迹,晋江经验,就靠着晋江人的打拼心气和精神创造。同时,晋江人对不挣钱的事情,就不怎么上心了。比如文化建设,就长期滞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晋江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落差很明显,以至有人称晋江人是“经济动物”。是黄良的工作,让我才渐渐明白,晋江人情感心灵深处,收藏的还是文化,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乡愁。生存斗争的严酷,把他们的乡愁埋在了心灵深处。五店市激活了晋江人的乡愁。看来,这个“店小二”功不可没啊。

还是一片工地那阵儿,黄良就常陪我走五店市,一直走到五店市成了晋江的文化地标。好多细节记不住了。我只记得,边上一个高档社区,动工比五店市要晚,可没几天十几幢高楼就拔地而起,很快就销售一空,豪车进进出出。而五店市却看不出什么变化,让人想到“老牛拖破车”,以为“烂尾”了。黄良并不在意,仍然乐此不疲地带我看老宅子、老水井、老对联、老眠床和有些年代的老石板,总是津津乐道他的“五店市传说”。他说早年有几家人在这里开了五家小吃店,人们叫它五店市,多少年后就成了晋江。这就是晋江文化之根。关于五店市,专家有很多考证,各有各的说法。我倒是觉得,黄良的说法更质朴,更合理,更动人,也就更有文学性。其实,那么多闽南特色的乡村老宅大厝、官第祠堂、红砖墙、石板巷集合在一起,没有传说,也流淌着浓浓的乡愁。

五店市开市以后,黄良更多时候要陪上面来的领导,各地来的专家同行,还有回乡的侨领们。很多时候,他要亲自讲解。关于五店市,没有人比他知道的多,也没有人比他能够准确回答客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般解说员对付不下来的时候,他就得上。他操着一口晋江味极重的闽南普通话,我估计没有几个外地客人听得明白。可是,很奇怪,人们就喜欢听他讲。有北京来的朋友对我说,黄良说话有一种磁力,能把人紧紧吸引住。听懂了爱听,听不懂也爱听。这个时候,他从“店小二”变成了五店市金牌导游。

现在五店市发展得很成熟,文化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恐怕要数中心的闽南特色的大戏台。白天夜里常有音乐戏剧演出,很招人气。原来,老村子并没有这个戏台,策划者们觉得少个什么聚焦街区的文化,于是就想到建一座戏台。上有一块匾,写着“横撇竖捺”四个大字。字出自书法家吴志实之手,落落大方,才气十足。内容却是黄良的创意,读来意味深长。好多人都在问:写的是什么意思?黄良、吴志实总是笑而不答。他们说我是评论家,归我读解。我也说不上。不过得承认有想过。我们从基本笔画开始,书写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上去如此没有什么意义的笔画,最后能写出多少人生的篇章,演出多少命运的活剧。没有意义就是意义。这样想可能完全错了。解读存于每个人心中。在黄良的心里,一定想得比别人多。

现在人们已经忘记黄良曾经是五店市文化街区工程的负责人。不过“店小二”这个称号大家都知道,传开了。其实他已经不再当“店小二”了,不用整天陪人参观,也不再听到他带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了。有人看见他还常常一个人在五店市行走。他自己陪着自己。乡愁陪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