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三个侨村的风采

作者简介:俞云平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

王建新 晋江侨联原副主席。


旧洋楼变身景点

梧林是福建晋江的重点侨村之一。古语说“富者润屋”,闽南人尤其将“起厝建业”当成事业成功的一大标志。因此,去海外打拼的梧林先辈在积累实力之后纷纷回乡建造洋楼,把积累的财富和乡土之情融入一砖一石中。梧林古村楼现存92栋闽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等等,堪称南洋华侨博物馆和闽南文化后花园。2019年以来,已有十几座建筑修复后陆续向公众开放。

来到晋江梧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的一条溪流,名曰梧垵溪,不远处就是一口池塘,谓之“聚宝盆”,加上整个村落背靠石鼓山,整体形成了玉带环腰、聚宝积财、福星高照的格局。

由村口左行,我们来到一个小广场。环顾四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闽南古厝、三十年代的番仔楼、五十年代的番仔楼、七八十年代的石头房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里“四世同堂”!原来,这就是“五层厝”片区,包含有7座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业主都来自旅菲侨胞蔡德鑨家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五层厝”——蔡德鑨的宅邸。它建于1936年,由英国设计师设计,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当时本地缺乏技术力量,蔡德鑨特地从上海聘请100多名内行来施工。虽然五层厝的外观是古罗马式的艺术风格,但大门却是采用闽南传统的塌寿(指内凹的入口),内部也是沿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门扇和楼下的窗板都加装了铁板,可用于防弹,阳台外廊都留有枪眼,可用于狙击土匪。可见旧中国的乡村很不安宁,军阀、土匪猖獗,侨眷侨属被绑架和勒索的事件屡见不鲜。

晋江市梧林村侨房 王建新摄.jpg

晋江市梧林村侨房

五层厝隔壁就是德卫宅——蔡德鑨哥哥的宅邸,始建于1910年。德卫宅的后界生有一棵盘根错节的巨榕。据说榕树最初生长在屋顶上,树根沿房屋柱子生长钻入地面,形成天然榕门,后来屋顶塌落了,粗大的树根浮于地面,足见榕树强大的生命力。这令我们想到:华侨前辈也像这榕树,在异国他乡的艰苦环境中生存、拼搏。

为了解华侨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我们着重参观了由旅菲侨胞蔡顺意建于1938年的顺意楼。该楼原计划用作侨批馆,但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侨路中断,蔡顺意遂将装修款全数捐给祖国支援抗战,楼房则捐给村里做学堂。这座两层半的哥特式洋楼未采用传统民居的中轴对称布局,而是采用略带戏谑性的左右各异,平面布局显得丰富多样,大楼左右两侧建有外廊。而今,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下,这里成了真正的“侨批馆”,收藏有热血青年返国抗日的书信,有联络亲人情感的家书,也有补贴家用的汇款凭证,在纸短情长中传递出华侨华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团结友爱的精神,也呈现出孝悌、信义等中国传统美德在融入世界中的鲜活生命力。侨批馆作为一个侨乡早期的邮局,勾连起华侨与家乡侨眷的联系,也成为梧林看世界的一个窗口。漫步于侨批展柜之间,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情谊,仿佛与华侨先辈们进行着一场跨越百年的历史对话。

朝东楼的主人是旅菲华侨蔡朝东。他曾为支援抗战慷慨解囊。朝东楼初建于1930年,三层钢筋水泥西式建筑,坐东北朝西南,由主楼、回向辅楼、右侧穹顶门楼合围而成,二楼有廊道连通,上下楼有木楼梯可通。这是梧林华侨建筑群中第一座钢筋水泥的番仔楼。房子已超前到设计了电梯井,安装了电线,可是工程还未过半,抗日战争就打响了。蔡朝东就把建房的款项悉数捐出支援祖国抗战。此后时局动荡,也就留下了这“烂尾楼”式的毛坯洋楼。几十年来,这灰墙粗地、这空洞的电梯井,都默默见证着当年梧林华侨深厚的家国情怀。还有坑墙楼、德兜楼、修养楼、胸怀祖国楼……座座有故事,事事皆精彩,梧林华侨的桑梓情深无法尽现笔端!

晋江市梧林村侨批馆外景 王建新摄.jpg

梧林村侨批馆外景

如今,在修旧如旧、保护侨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梧林的古厝洋楼还成为各种创意集市、艺术展览、文化研学等活动的展演空间,带给市民、游客多元化的体验,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也得到众多艺术家的青睐。今年9月30日,梧林携手众艺术家,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梧林艺术季,将“美术馆”搬进古村落,在不同风格的古厝洋楼间打造艺术空间,让大家在古村落就能欣赏到时尚的绘画、雕塑、摄影、数字艺术作品等等,还有机会聆听艺术家的讲座。结合上述活动,这个国庆节梧林热闹非凡,文艺汇演、红色主题游园会、街艺快闪、画卷涂鸦、美食集市……人们各取所需,在古村落感受着传统与时尚的交汇相融!

晋江市英林镇湖尾村海边景色 王建新摄.jpg

晋江市英林镇湖尾村海边景色

避开节日,躲开游人,在一个安静的秋日,我们到梧林漫步,吃一盘椰浆饭,喝一碗肉骨茶……耳边悠扬的南音,是否从先贤聚集地穿越时空而来?


微景观尽展风采

最近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英林镇湖尾村榜上有名。其实,湖尾村早就以“海”闻名了,赶小海、品海鲜,是许多人关于湖尾村的难忘记忆,赶小海雕像、海上女神、凌波亭、“海誓”礁、亲海栈道等等也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

一到村口,巨幅的墙画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画面上那些大小船只、那一筐筐的鱼鲜、那忙碌的人们,不就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写照么?村支书苏文策介绍说:村里这几年对村道周围、脏乱区域、乱搭乱建、散养家禽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美化村容村貌,同时启动了古厝修缮工作。目前,已有10余栋古厝完成改造修复,有的引进研学机构,增加研学体验,有的改造成村史馆……好!我们就沿着乡村微景观线路探访一下湖尾村的特色!

穿行村中,步道都是硬化的水泥路面,但墙脚、拐弯处都尽可能地留出绿化带、点缀着盆栽,房屋之间的小片绿地配合着墙画,间或有村民的小菜园,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石头厝前大家停住了脚步,上书“在我小时候,妈妈就告诉我,无论走到哪里,一定记住,你是‘胡建人’,你是‘金钢郎’……”这闽南普通话,真让人忍俊不禁!

我走进路边的小花园,一个种满了七里香的花园,不由得深吸着追寻着芳香,闭上双眼,脑海中是那首著名的《七里香》:“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晋江市英林镇湖尾村庭院景观1   王建新摄.jpg

晋江市英林镇湖尾村庭院景观


忽然明白五店市的涴然别墅前为什么也有一株七里香了,年轻时追寻梦想,蓦然回首,才觉得情怀萦昔日,此心系故园。大概故园篱前的七里香最能慰藉游子心中的乡愁吧!

走过了宗祠外墙的甬道,眼前忽然开阔了,原来我们到了棋坛公园。宣传栏上有许多名言警句: “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周围一圈是沿廊长凳,中央地面上划有楚河汉界,矗立着石制的车马炮象。这里真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个现成的露天会议室吧!那一颗颗棋子不就是天然的小石凳么?

看来,这几年湖尾村的村容村貌变化不小啊!村支书告诉我们:这都是海内外、村内外湖尾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湖尾村人口两千多,但拥有菲律宾湖尾同乡会、香港湖尾同乡会、澳门湖尾同乡会三个村级同乡会,还有在台湾、美国的乡亲,总计也达两千多!海内外湖尾人都非常关注村里的各类事务,在村里建设遇到资金困难时,常常是海外乡亲捐一点、在国内办企业的捐一点、村里自己筹一点,大家齐心协力,才有湖尾村今天的新面貌。想起棋坛公园木牌上的那句“世事如棋局局新”,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也期待湖尾村继续开创新局面!


红色记忆历久弥新

离开渔村,我们来到了山村——“红色粮仓”所在地的内坑镇亭顶村。这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红色主题微景观四处皆可见。为我们讲解的老人叫曾火炎,是村老人协会会长,常常为来访的客人义务讲解。


红色粮仓全景图晋江市内坑镇提供.jpg

红色粮仓全景图


“红色粮仓”是一幢二进五开间双护龙的闽南红砖古大厝,砖木结构,由埕院、两院落、两榉头、12个房间组成。“厅井合院”的格局显得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呈现出敬天法祖、长幼有序的中华文化理念和数代同堂、天伦之乐的追求。侨厝的主人是亭顶村的爱国华侨曾料和曾笠两昆仲。19世纪中后期,兄弟二人随着亲戚一同前往菲律宾谋生,后来从菲律宾寄回侨批,让家乡亲人盖房。曾氏两仲为了让子孙后代接受启蒙教育,同时在家中创设“昇文私塾”。曾火炎说: “我父亲就是在这里上学的第一届学生。”

在土地革命时期,多名中共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此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该私塾成为中共地下斗争的联络点,也召开过党的重要会议。因此,亭顶村的革命氛围浓厚,有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附近几个村落也涌现许多积极分子,革命群众基础良好。解放战争时期,与亭顶交界的后山村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两村相隔仅四五百米,有隐蔽的山路可以通行,有人提议地下粮食供应站可设在亭顶村。考虑到亭顶村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当年也有便利的交通条件,1947年,亭顶村正式成为共产党的地下粮食供应站。

“其实,粮食主要存放在旁边那座古大厝,这座古大厝的边房储存的是枪支弹药等许多军用物资。”曾火炎老人说。他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朱义斌等共产党人三次攻打国民党粮仓的故事,那激动的情绪、洪亮的声音也深深感染了我们。当他讲到第三次行动因中了敌人的埋伏而失败时,大家沉默良久。继而,老人生动地回忆了曾氏子孙的爱国事迹:“曾料的孙子曾顿尔,受到昇文私塾进步思想及其兄长曾焕炳的影响,后来再随家人前往菲律宾后,也跟兄长一起参与支援祖国革命的募捐活动,组织华侨捐献物资支持地下党,解放后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表彰。家乡人开始并不清楚这段往事,直到1965年外地有人来亭顶调研,曾家后人爱国爱乡的故事才逐渐被乡亲们所知。”

晋江市内坑镇红色粮仓 王建新摄.jpg

晋江市内坑镇红色粮仓

如今,这座“红色粮仓”成了亭顶村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的缩影。它不仅还原了革命时期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设置了“红色记忆”“家风家训”和“昇文变迁”等多个展厅。晋江市侨界文化人才交流基地在这里挂牌,内坑镇侨联也在这里开设“华侨馆”,介绍晋江华侨参与革命的事迹,让更多前来参观的人感受晋江华侨的家国情怀。这里已经成为留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红色村落,探访“红色粮仓”,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百年侨厝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见证晋江华侨的爱国爱乡情怀!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内坑人民对革命的支持,依然能够感受到人民群众对革命先辈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