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圣裔一脉在岭南

微信图片_20221116105718.jpg

当我知晓黄埔竟然还有孔子、曾子后裔的宗祠,吃了一惊。在我的记忆中仅知浙江衢州有一支孔子嫡派后裔,比如韩国也有一支,据说已繁衍达四十万人。虽然读书知道孔子嫡裔主要有十个支派,其中有“岭南派”,但不知是否迁至黄埔这一支?孔子及颜回、孟轲、曾参四家,是中国唯一千年不倒的贵族,因为历朝历代都尊孔,赐爵封公,顶礼膜拜,民国才改为“奉祀官”。

到了长洲社区,见到曾氏宗祠,更惊讶其恢宏气势,这是我见过黄埔区众多祠堂罕见有如此形制的。曾氏后裔曾昭杰陪我参观,说这个宗祠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若加上祠堂前广场等附属建筑达21000平方米。据说始建于明代,但重建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宗祠面阔三间,硬山顶,龙船形正脊,头门前廊左右两侧墙壁开砖雕大窗,这种前廊设窗的宗祠形制据说在黄埔区绝无仅有。头门两侧还有各一小门和东西衬祠,还各有东西青云巷,设券门,东门石匾题“拱日”,西题“扶轮”,这种用词就不是一般宗祠所能题写的。加上三进两天井、东西厢房、两层更楼、二堂木金柱等,与附属建筑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看来曾氏宗祠是有规制的,应该是得到官府批准的建筑形制,面阔开间,高度进深,附属建制,几门几进,祭祀规格,包括什么时候开中门,什么人走中门和旁门,皆有不可逾越的规制。

微信图片_20221116105711.jpg

宗祠规格还是因人而定。曾子在封建时代被尊奉为“宗圣”,与孔子“至圣”、颜子“复圣”、孟子“亚圣”并称。一个“宗”字,很能体现曾子做为儒家代表人物和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虽然他是孔子晚期弟子,但却被孔子临终将子思(孔鲤之遗孤,尊称“述圣”,国子监祭祀也有他)托付,更由于他在《大学》中提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到封建时代统治者推崇,某种程度甚至超过孟子。八目也成为想入仕的读书人的标准。所以曾氏宗祠的高规格形制也就不难理解了。

曾氏后裔从山东迁来毫无疑问,可见大门楹联上联“支派远从沂水起”,下联“渊源近自吉安来”,是说来于江西。据说是曾子后裔曾植于北宋宣和年间从江西庐陵迁徙至粤北,是为入粤先祖,南宋淳熙年间四十七世孙至广州。元代至顺四年(1333)五十五代至长洲上庄和下庄。曾昭杰赠我《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谱系述之甚详,也不再引。曾先生说,这一支脉在广州等地还有不少宗祠,仅上庄这一支已繁衍至六千余人,可见兴旺。曾荫权、曾宪梓亦为支脉后裔。进头门见墙上悬挂清朝顺治、乾隆皇帝颁行的曾氏排辈。我知道孔子、颜子、孟子、曾子后裔姓名排辈中间一字皆相同,山东孔府诗礼堂就悬着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谕示,规定明洪武年、清乾隆五年(1740)和道光十九年(1839)相继赐与孔子后裔的三十字行辈:“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了二十字,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并咨行全国各省县。孔府专门颁布《孔氏行辈告示》,要求族人严遵皇帝所赐行辈,违者不准入族谱。孔子后裔除广东外,分布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几乎都是聚族而居,不仅建宗祠,也要修族谱,排辈分很重要,就像《孔氏行辈告示》中所强调的:“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別长幼。……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只要见到这四姓人名中间的那个字即可知其辈分。

微信图片_20220826161428.jpg

孔可权故居内遗像


这种排辈是很有趣的。四大姓每家的人尽管不认识,但凭姓名中间的那个字和地域,就可以知道互相的辈分、支派和亲疏远近。 我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趣事。若干年前的一次会上,见相邻女士桌牌姓名中间有个“悦”字,经询乃知是我未出五服的侄女,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供职。她爷爷与我父亲是叔伯兄弟。说到宗祠,山东招远老家早无踪迹,过年时只按当地习惯挂张辈分图来供奉。族谱也毁失了,我的先祖廷芳公在明代由安徽迁至招远,应是戍守海防的卫所军官,卫所是要携家眷驻防,繁衍至我侄女已是第十四代了。所以很感慨黄埔区保存下那么众多的宗祠,包括重修的族谱,是很令我羡慕的。

曾氏宗祠经过2002年又一次重修,使之面貌焕然,成为黄埔区有代表性的宗祠古迹,是值得大赞的。曾昭杰先生本在外经商,但却一直热心对宗祠的保护,其“诚意”也令人钦佩。这也证明,对古迹的保护包括修旧,离不开从政府层面到各界力量的凝聚整合。

微信图片_20220816222815.jpg

大修中的圣裔宗祠


圣裔宗祠在大修,但我坚持一定要去看看。经协调,请孔子后裔联谊会的孔会长安排,先到孔可权故居集合。孔可权是抗日将领(1891-1950),到了他的故居,孔会长和孔将军的儿子在等我。孔可权故居又名“可园”。建于1928年。这是一栋高两层的红砖小洋楼,前带花园。楼房为砖木结构,建筑装饰简朴,门口为柱廊,二楼带露台,天面筑女儿墙。我们一行上楼参观,看到二楼桌子悬挂着孔可权遗像、有关生平介绍,醒目的是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及证书。听他后人介绍,大概知道了孔可权生平,他本名宪立,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工程科、陆军大学第二期将校班毕业。从粤军连长,一直升到中将师长。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参加过罗王寨、杞县、隘口圩、万家岭战役,作战甚为英勇。尤其是罗王寨之战,是抗战以来第一次攻克敌人据点的战役。

墙上还挂上孔将军后人们的合影,其中有院士等不少科学家。我看将军名字中有“宪”字,断定他应是孔子第七十二代后裔。看来孔子的后代也出英雄虎将,并非全是文质彬彬的君子。

告别可园,孔会长陪我步行来到不远处的圣裔宗祠。祠堂是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三间,只是脚手架林立,遮住了整个宗祠,但仍可依稀见到宗祠上方石刻阳额“圣裔宗祠”四个大字。工人师傅打开头门,房屋内和地上也铺满脚手架和地板。听介绍宗祠始建于明,清乾隆壬子(1792)和1991年两次重修。深一脚浅一脚进去,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石脚青砖墙,人字形封火山墙,碌灰筒瓦。四廊均为六架卷棚顶。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九架,博古脊,两石砌包台。我感兴趣的是听说有块石刻很珍贵,孔会长带我到大门后右侧,掀开保护木板,见墙壁上有《皇恩圣裔历朝优免定案碑记》一方。孔会长说:因为镶嵌入墙壁,故未移动。这是清雍正三年刊刻的,高108厘米宽80厘米,从碑文看可见孔子后裔迁徙的源流。碑文记第三十八代孔戣为岭南节度使特升礼部尚书,曾孙孔昌弼中进士,拜散骑侍郎,唐末因朱温战乱,遵父遗命避入粤中韶州,创办孔林学院,传播中原文化,这就成为了孔子岭南派始祖。北宋时孔昌弼之孙又迁广州,后裔不断分宗,据说有十万人。圣裔宗祠所在的暹罗村即应是其中一支,始祖孔顺是孔子第五十三代孙,繁衍居此已七百多年,有1000多人。此外广州番禺区、白云区,佛山南海区,肇庆德庆县等十多处村落,都是岭南孔子后裔集中居住的地方。

圣裔祠堂里的中堂与后堂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整体规模较大。但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块“优免定案”碑,现在的人们恐怕不了解封建时代对孔子后裔包括其它三家的优渥。以清代孔府为例,族人可充任职官,孔府佃户可免赋和优免差徭,其他各种户役“杂泛差徭,一概蠲免”。孔子后裔也能免除一定的赋税,像黄埔区孔、曾两家也应该享受地方官府“优免”待遇。圣裔宗祠不是随便可以建的,官府要上报朝廷核准,并划定享受“优免”的圣裔户口。浏览圣裔宗祠,可以认识明代黄埔地区祠堂建筑风格,了解该地区孔氏家族历史的宝贵材料。圣裔宗祠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值得后人珍惜。

从宗祠出来,我问孔会长:您名字中间的那个字是什么?答:“昭。”我脱口而出:“昭、宪、庆、繁、祥。”他向我伸出大姆指。我又问:孔将军也是孔裔吧?若是他比您低一辈。答:“对!”我想何止一个抗战英雄孔将军,从古至今,孔子的后裔英雄数不胜数啊,这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