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李伟辉: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绽放光彩

(放第一位置)在编辑室.jpg

李伟辉在编辑室

“中国,你好!”印尼泗水市的三语学校,传出阵阵学子们欢快的汉语声;

一些华人企业家和教师,每天清晨喝咖啡时,总是拿起桌上的《千岛日报》,在清朗大方的简体中文中,领略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日新月异;

而在南海的另一头,中国广东的暨南大学里,几个印尼留学生正在讨论着如何用汉语遣词造句,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撰成文,投稿《千岛日报》向故乡分享中国的美……

这些是中国、印尼频繁互动交流的剪影,当汉语和印尼语紧密交织促成南海上空繁忙的航班线路时,那些一生都在推动两国文化交流、和平友好的老报人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而《千岛日报》荣誉副社长、广州站负责人李伟辉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是85岁高龄的他,带着炽热的爱国之心,依然奋斗在传播中华文化的道路上!60多年来,他教书育人、编写教材;组编专栏、传播中华文化;联系侨界,推动中国、印尼友好往来……在前进的道路上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成为人们眼中儒雅祥和、慈心大爱的老归侨!


心向祖国

艰苦奋斗赤子情

从国内到国外再到归国,历经风云动荡的李伟辉更能体会异国他乡那种对祖国思念的切肤之痛;也深刻领悟到,祖国才是华侨的安生之所。

1937年,李伟辉出生于广东台山。童年的他,生活在抗日战争和国民党统治的兵荒马乱时期,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国民党的腐败,对中国共产党的“救国爱民”充满敬佩和爱戴。1948年,11岁的他来到父亲生活的印尼巴厘岛大班兰市,拉开了12年国外生活的序幕。

他就读于泗水中华中学,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抗美援朝胜利。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还控制印尼部分学校、华文报社。他们造谣抹黑新中国,打击爱国的华侨和学生。素有爱国传统的印尼华侨,深为新中国的成就和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所鼓舞,用各种方式宣传新中国的成就,争取更多华侨华社加入拥护新中国的行列,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激烈斗争。

李伟辉毅然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由于环境的变迁,他开始过着半工半读生活。当时生活的艰辛让人难以想象。由于工作收入很低,他只好住在祠堂;上午上学,下午参加爱国活动(印尼的学校因天气太热,只上上午半天课),晚上工作……他顶着生活、生存压力,每天18:30到22:30坚守工作岗位,收听中国新闻社的新闻广播……自力更生,整个中学时期李伟辉最高体重不超过95斤。幸好他积极努力,对生活满怀热情,从进步报纸《大公商报》校对升任至收录中国新闻社的新闻广播职务,收入有所提升,得以兼顾学业和生活。

沉重的生活、学习压力磨炼李伟辉的坚强意志,内心熊熊燃烧的爱国烈火从未熄灭。为配合抗美援朝胜利热潮,李伟辉领导、组织进步学生成立“拒看美帝毒片委员会”,宣传抗美援朝的胜利成果,揭露美帝国主义的罪行;在此基础上,开展阅读进步书刊活动;利用黑板报,宣传新中国、社会主义的美好,提升国际形象;组织学业优异的进步学生,开展公益帮扶低年级校友等活动,争取学生、家长、学校董事会等的支持……经过不断的努力,原本标榜中立的中华中学,立场转变为拥护新中国,开始升五星红旗。学生爱国运动取得非常显著成就,李伟辉勇于担当的魄力和突出的领导力很快脱颖而出,先后被选举为中华中学学生会主席,泗水华侨学联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务。


在中中纪念三八节讲话.jpg

在中华中学纪念三八节活动上讲话


爱国运动贯穿李伟辉十多年的国外生涯。1956年他任开明中学物理教师,并一度升至教务主任。在坚持教书育人之余,他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宣传爱国思想,大力开展爱国进步文艺活动,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校风,培养的一些学生至今仍是华社的骨干。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李伟辉怀恋那方根植在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故土,思念在家乡的母亲和亲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归,用自己所学所能贡献社会,报效祖国!


一腔赤诚,躬耕育人

李伟辉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意义。

1960年初,李伟辉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先后执教于暨南大学预科班、广州市职工中等技术学校等地方。他在本土教育的实际上,融入国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见闻,制作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抓住学生兴趣点加以引发,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1969年,他接受了连续三年的审查。

彻底平反后,国内归侨兴起一股出国潮,李伟辉的弟弟、堂妹和许多同学都出国了,很多亲戚朋友也劝他出国。此时,他不禁反问自己:“离开祖国后会是什么样子?”浮萍无根,漂泊无依,魂无所归?也就是此时李伟辉才认清,祖国已成为自己心中的根与魂,中华这片热土将是自己一生的眷恋。他依然坚守着对祖国热恋、忠实的赤子之心。所以他留下来了,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继续浇灌祖国的花朵,播撒文明和奋斗的种子。

1979年,李伟辉带队筹建广州市电子职业高级中学,并在该校长期执教,任副校长、校长。此时国家已驰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巨大改变。李伟辉敏锐嗅觉到时代大势,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加快学校与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在省、市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开创了广州乃至广东地区富有职教特色的教学先河。学校也因此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从教30余年来,李伟辉将自己的青壮年都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协同教育行政部门修订广东省电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推动广东省电类专业教研活动,创新改革教学模式,为广东省的职业教育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受国家教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委托,他先后编写了《电视机原理(上下册)》《电子整机原理——彩色电视机》等教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职业学校广泛采用。在这期间,他既要教学又要负责行政工作,既要编写教材又要研制教具、进行教学研究。超负荷的工作,使他患上肺结核、胃溃疡和阑尾炎,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教学的热情。由于骄人的成绩,荣誉和鲜花也随之而来,他先后升任广州市教育局侨联副主席、广州市教育局特约督导员、广东省职中电类专业教研会主任、广州市第七届政协委员、广州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并荣获广东省优秀归侨教师、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普教系统特级老师等称号。1994年,在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作贡献活动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在全国第五次侨代会上受到表彰。

1997年,李伟辉退休。然而,别人的退休是休闲和娱乐,李伟辉的退休,却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中华文化传海外绽光彩

中国和印尼自古就建立深厚情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出版华文报纸、办华文学校,是复兴华文的有效途径。而这一重任,自然而然落到当地各界侨领的肩上。

然而复兴,谈何容易?办学校,没有批文,没有校舍,没有教师。办华文报纸,面临无人才、无技术的窘境。印尼老华侨一方面在当地筹措资金、挖掘人才,另一方面向祖籍国求援。中国政府一直对华侨华人持支持、关怀、开放、包容态度。广东省侨务部门知道此事后,立即制定帮扶政策和方案。邀请印尼老华贤、老报人、文化界人士回国,通过座谈、会议等形式传授经验;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及部分学校考察,学习报社、学校建设、管理和发展经验。同时还派遣专业人员和老师到印尼当地,协助创办报社和学校。

李伟辉在印尼执教期间的同事张明开,一位颇有名望的华侨老前辈,正筹划创办千岛日报及三语学校而求助他。相识于青年,再相逢已是老年,两位老朋友感叹岁月流逝之余,庆幸还有这一份共同的中国心和助力中华文化传承的热情,紧紧维系着跨越国度的友谊。

于是,李伟辉带领当时广州有名望的老报人张宝锵、赖海晏等,一起前往印尼泗水、巴厘岛等地,参观考察、收集问题、现场指导,在将祖国前沿信息技术传递的同时,把办报、办校的宝贵经验也留了下来。一群七老八十的文化人聚集同一屋檐下,就着复兴、传承中华文化的伟大梦想而奋力抵抗着岁月的老、衰、弱……李伟辉被这些久在他乡、饱受思国煎熬的情怀所触动。《千岛日报》不只是一份报纸,而是这批生在中华、根在华夏的游子向五千多年来的祖先和故土提交的一份人生答卷;三语学校也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他们怀念先祖,展望后辈,在千秋万代接力传承中所系扣的文化纽带!


1992年李伟辉(右2)荣获中共广东省省委高校工委、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南粤杰出教师”称号.jpg

1992年,李伟辉(右二)荣获中共广东省省委高校工委、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南粤杰出教师”称号


回国后,李伟辉协助广东省侨务部门和张宝锵先生,启动所有资源和人脉,接受千岛日报社派人回国学习,派出老报人到印尼现场指导,组成专栏和记者队伍。经过双方老报人、文化人的齐心努力,2000年10月,印尼第一份全华文报纸《千岛日报》面世了,它唤起印尼华人的复兴中华文化梦,架搭起中国、印尼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复兴华文教育上,李伟辉协助印尼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联系广东省侨办、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解决教材编写和教师培训问题;协助开明联谊会与广东省舞蹈学校,联办泗水东方舞蹈培训中心;尔后开办开明三语学校,因创办期间李伟辉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捐赠部分教具和图书,被聘为学校顾问。

李伟辉谨记习近平主席的指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他为传播中华文化而尽心竭力,正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纸情深,花开两国永流芳

《千岛日报》是印尼第二大华文报纸,在增进中国、印尼友谊,传递中华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我国多个媒体、地区建立友好关系。它以“千岛安详,人民幸福”为宗旨,是目前印尼国内销行量较多、销行地区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华文报刊之一,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李伟辉担任《千岛日报》荣誉副社长、记者,广州站负责人。他明白《千岛日报》的意义和所承载的希望,因而每一项工作都提起十二分精神。活动、采访、组稿、审稿,联络中国、印尼双方友人,成为他日常的主要工作。


1655373671826.jpg

李伟辉(右三)

一群报人,夙兴夜寐异国他乡接棒华文传承;

一份报纸,横跨南海增促两国友好邦交;

一颗赤心,忠贞报国奋笔疾书时代印记!

时序更替,逐梦前行,成百上千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和坚守,李伟辉让时光有了纵深,让岁月有了层次。不管是地处他乡、归国教学还是余热献报,他始终带着对祖国、对文化的赤诚之心,超强度、高效率、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与时光赛跑、时代共进的征程上,用努力和汗水催生出一朵朵璀璨的和平友好之花,在海内外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