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孙孝贞:见证中国国家体操队诞生

作者简介:刘仝保,供职于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发表大量新闻作品、传记等。出版有《文化的力量——与智者对话的思考》。

孙孝贞近照.jpg

孙孝贞近照

2022年是“中俄体育交流年”,中国邀请俄罗斯体操世界冠军来华执教以备战在英国利物浦举行的世锦赛及两年后的法国巴黎奥运会,此举续写中俄友谊新篇章,弘扬了新时代中俄民心相通、文化共融的主旋律。众所周知,中俄两国的体育友谊源远流长。85岁的孙孝贞回忆起1955年由国家公派留苏学习体操技术的经历时说:“出国学习让我们从最初的‘盲人摸象’到了解世界体操格局,见证了新中国国家体操队的诞生,终生难忘。”

孙孝贞,新中国第一代国家体操队运动员、教练员、国际裁判,毕生服务于新中国竞技体操与奥运金牌战略管理事业,练体操、教体操、管体操,整个运动生涯伴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的强起来。退休后,不遗余力地继续传承奥运精神,投身大众体育运动,让更多人学会管理自己的健康。


起初对体操运动基本无知

眼前这位身体矫健的老人,让人难以想象七十多年前的她却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弱女子。正是因为弱,她从小就爱锻炼。孙孝贞祖籍山东济宁,因父亲工作需要经四川迁至湖南定居,在长沙市长郡中学读书。“我13岁就能在沙坑里与男孩子们一起翻跟头!”她一语道出了自己步入体操行列的“优势所在”。被学校体操队选中后,14岁时就代表中南区参加全国比赛,又经过层层选拔在15岁就被吸收为第一批国家体操队队员,成为中南区唯一被选中的女学生。这就是孙孝贞体操生涯的开端,同样是新中国体操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随后,国家大力开展体操运动,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就包括邀请世界体操冠军队的苏联国家体操队来华访问表演(1953年9月13日至10月26日),孙孝贞参与了苏联来华的访问表演。时隔七十年,她仍能清晰地说出苏联团长和冠军的名字:团长叫爱·格拉玛德斯基,总教练叫谢里,女子教练是波列热烈夫和亚历山德罗夫,男子教练是普洛特金,都是苏联国家体操队的著名教练;女运动员中有获得第10届奥运会平衡木冠军的柏查洛娃,男运动员中有获得第15届奥运会男子个人全能冠军的功勋运动员朱卡林等。她认为,苏联来华访问揭开了新中国现代竞技体操史的第一页。

时隔26年后孙孝贞(右)在苏联参加世界体操锦标赛期间与教练伊万诺瓦(中)、普洛特金(左)重逢.jpg

时隔26年后孙孝贞(右)在苏联参加世界体操锦标赛期间与教练伊万诺瓦(中)、普洛特金(左)重逢


苏联来华访问演出时,值我国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这场于1953年10月2日开幕的运动会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体操比赛。孙孝贞回忆说,苏联体操队在大会期间(10月3日下午和4日上午)进行了体操表演,并观看了中国体操比赛。苏联总教练谢里称赞中国人的体型最适合体操项目,只要加强正规训练,三年后就可参加在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体操比赛,希望中国能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体操运动员前往苏联参加培训。不久,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立即指示在天津购买了位于重庆道100号的大宅院作为体操运动员集训基地,对内称“中央体委竞技指导科审查出国班”,对外统称“中央体训班”,这就是国家体操队的前身,孙孝贞和另外参加集训的20人成为第一代队员,她是年龄最小的一名。

1953年11月23日,孙孝贞正式报到,这个日子让她铭记了一辈子。据她讲,重庆道100号院是个三层小楼,虽极其简陋,却开启了新中国体操事业的艰苦创业历程。室内铺着地板,晚上铺上被子就是床。自己由于晚几天报到,来时已无地方打地铺,暂且睡到地下室的乒乓球案子上。当时既没有领队也没有教练,是篮球队教练带着队员们做身体素质训练,翻跟头则由京剧演员来教。腊月的天津天寒地冻,训练前队员们不得已要先围在火炉旁烤上一会儿火,待身子暖和再去训练,可刚一上杠,手就被冻僵,只好跳下来再去烤烤……这样的条件极不利于训练。1954年2月,贺龙元帅把国家体操队迁至北京的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继续集训。

艰苦的训练中队员们能够苦中寻乐,孙孝贞竟能通过和队友郑凤荣(我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玩跳房子游戏来缓解其中的枯燥。但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是大家对体操运动处于基本无知状态,严重困扰着队员们的情绪。孙孝贞说:“器械是什么样的不懂,怎么比赛不懂,怎么训练也不懂,什么规则更是不懂。”这些体操器械都是苏联体操队来华访问时赠送的“先进武器”:“比如,大家见到一副平衡木时,都在琢磨猜想运动员是怎么上去的,议论来议论去决定做一个小梯子搭在一边。可比赛时,我看苏联队员一跳就上去了,才知道原来平衡木是不用梯子的。”孙孝贞为自己早年的“土老帽”行为有些不好意思。可以说,苏联体操队的这次访问,让中国队员第一次了解了体操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运动。

1955年留苏期间,孙孝贞(左)与队员在莫斯科红场留影.jpg

1955年留苏期间,孙孝贞(左)与队员在莫斯科红场留影

技术无知,器械简易,环境艰苦,是国家体操队创业初期面临的“三座大山”,但领导的重视和鼓舞赢得了运动员的信心。孙孝贞介绍说,1954年夏,贺龙到中央体育学院看望队员,观摩训练,了解生活,还走进宿舍掀开每个人的枕头,询问大家读什么“枕边书”。来到体操馆边看训练边询问:“还有什么困难?”队长陆恩淳脱口而出:“老总,我们急需一块大地毯和一些结实的绳子。”队员们认为日理万机的贺老总哪里有时间操心这些小事,但没几天贺老总就派人送来一捆跳伞用的绳子和一块紫红色的大地毯,这块大地毯是从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上“抢”来的。


留苏学习是中国体操的启蒙之旅

从1953年11月到1955年5月艰苦卓绝的训练,是为了精选出赴苏进修的优秀“种子”,孙孝贞通过努力成为其中一员。

1955年6月10日,中国选派8男8女组成的中国体操队,搭乘一架飞机,经过几十个小时的严重颠簸,摇摇晃晃地于12日抵达莫斯科,中间还在伊尔库茨克机场加了一次油。14日开始在斯大林体育学院接受集训。

在斯大林体育学院,孙孝贞和队员们平生第一次知道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怎么回事,琳琅满目的洋器械更让大家开了眼,训练中队员们意识到中国体操整体技术水平的远远落后,何时才能赶上世界水平?难免有些灰心。1955年7月,贺龙借赴欧洲开会途经莫斯科,专门来给参训的中国运动员鼓劲儿。他了解情况后,生动地讲了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是如何用小米加步枪战胜武器精良的反动派。“贺老总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的道理。”孙孝贞说,贺龙要求新中国第一代运动员把训练场当战场,继续发扬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给后人开拓一条胜利之路!他鼓舞大家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没有不能战胜的困难!从此,备受鼓舞的中国运动员如饥似渴地学,苏联教练手把手地教,倾囊相助。

除了训练,教练还带领中国队员去专业剧场欣赏芭蕾舞,甚至教会了大家游泳及裁剪体操服和打毛衣等“针线活儿”,孙孝贞还意外获得了苏联女教练伊万诺瓦赐给的一个洋名——“玛露霞”。

经过半年的学习,中国运动员较全面地了解了苏联体操的组织领导、管理、裁判、训练、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也进一步明确了体操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可以说,这次留洋学习使中国体操队从无知到启蒙,不仅学会了规范动作、自选动作,还知晓了体操理论、营养学……同年8月3日,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第2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体操比赛,意味着我国竞技体操稳步踏上了世界舞台。


“两个中国”阴险论导致中国退赛墨尔本奥运会

1955年10月21日,中国体操队从莫斯科乘坐火车,经过一周的长途跋涉后回到了北京。留学归来后,队员们铆足了劲进行训练,为的就是参加1956年11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1956年8月,国家体委通过举行等级体操运动赛诞生了我国第一批获得“体操运动健将”称号的16名队员,孙孝贞位列其中。10月,又通过选拔赛确立了参加奥运会的名单,孙孝贞获女子体操全能第六和高低杠第四名取得了参赛资格。出征前,国际奥委会图谋制造“两个中国”阴险论,导致中国毅然在赛前的11月16日宣布退赛,并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也因此让中国体育健儿与第16届奥运会无缘。

新中国为了这届奥运会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能够代表祖国参加奥运会,当时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可我们从广州准备坐飞机出发时,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倍感遗憾的孙孝贞说,虽然充分备战未能出战,但这更坚定了大家继续前进的决心。


中国体操队新老交接的传承

几年下来,超负荷的运动导致孙孝贞腰椎受伤,她不得不退役离开运动场,年仅20岁只能忍痛割爱去当了一名体操教练。她教的运动员有的获全国冠军,有的获亚洲冠军,其中张桂玉成为国家艺术体操队总教练。“虽然没能参加奥运争金夺银,有些遗憾,但奥运冠军刘璇的教练张珍、刘群琳的教练田菊坪,都是我带的,所以我是师奶奶级别的。”孙孝贞自豪地说。


1956年,陈毅接见中苏体操运动员.jpg

1956年,陈毅接见中苏体操运动员

当了七年的教练后,孙孝贞又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再次转岗,但依然没有离开心爱的体操工作,通过考试获得了体操国际裁判资格。有运动员、教练员和国际裁判的经历,她退休前还担任国家体委体操处官员,从事竞技体操管理工作,为全国体操项目的发展、运营和提高出谋划策,取得了不凡成就。

“从15岁到60岁,45年来,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竞技体操和国家金牌战略……”说到这些,孙孝贞的声音变得有些嘶哑。她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世界上很多国家认为我们是东亚病夫,作为国家培养的特殊人才,再苦再累都不拍,唯一的信念就是为国争光……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当教练做裁判,她始终冲在体操的第一线。

1963年11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首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孙孝贞担任裁判工作,受到了周恩来、陈毅、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3年5月15日,中国体操队开启体育外交活动,访问美国、加拿大,孙孝贞以教练和国际裁判的双重身份随团出国。她说,在访问期间贯彻执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促进和增强了中美、中加两国人民和运动员之间的友谊。

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莫斯科举行,已经担任国际裁判的孙孝贞刚一抵达苏联就四处打探教练伊万诺瓦的信息,很快在苏联裁判的协助下,她们两人时隔26年后重逢。在当时被颂为中外体育友谊的佳话。

1995年8月,国际体联点名孙孝贞赴日本主持在福冈举行的第18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体操仲裁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后组委会和日本体操协会赠送她一面锦旗表示感谢,她觉得这不仅是自己的光荣,也更是祖国的光荣。

……

1963年11月,孙孝贞与张宏根在印尼总统府后花园合影,回国后结束八年恋爱结婚.jpg

1963年11月,孙孝贞与张宏根在印尼总统府后花园合影,回国后结束八年恋爱结婚

2013年12月,时值中国体操队建队60周年,中国体操队在国家体操馆举行新世界冠军登榜仪式及老运动员退役仪式,孙孝贞与陆恩淳、吴树德、蓝亚兰、郑馥荪五位新中国第一代体操队员受邀出席。当最新一批入队的小队员向老一代献花致敬时,孙孝贞流下了眼泪,她称赞这是中国体操队新老交接的一次传承。

经过一代又一代体操人的努力,中国女子体操自马燕红在1979年美国沃思堡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为中国拿下第一块金牌开始,体操世界冠军不断从中国涌现,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举夺到9块金牌,创造了体操比赛的世界纪录。孙孝贞感慨地说:“我们体操人从零开始到拿奥运冠军,付出了艰辛与拼搏,感到荣幸的是我从老、中、青、少全过程参与,算是中国体操的铺路石吧!”


奥林匹克精神的生活转化

孙孝贞的家是一个运动家族,丈夫是足坛名宿张宏根,他为中国队进入世界杯外围赛踢进了第一个球,是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获得过“一代球星”荣誉称号;儿女们受父亲影响多喜欢踢足球;第三代则喜欢网球、羽毛球。自己退休后,仍然坚持锻炼,不仅喜欢上打网球,还研发了“简易快乐功能操”,成为身边人的健康管理师。

2022年国庆期间,笔者在北京云汇网球木拍博物馆跟着孙孝贞体验了一把功能操。这套操动作看起来不太复杂,基本是通过拉伸、健走、呼吸、拍打等完成,并配上舒缓的音乐,使身心得到全方位放松。但弯腰手触地的动作,不少人因身体柔韧性差而难以达到标准。而对孙孝贞来说,却是易如反掌,无论下蹲还是弯腰,她都异常灵敏,举止从容优雅,笔直矫健的身姿不见一丝赘肉,没有耄耋之躯的老态龙钟,难以置信她已是85岁高龄的老奶奶,她说这套功能操是自己保持健康优雅体态的法宝。

谈起研发这套操的理论,孙孝贞铿锵有力地说出了八个字:“筋长一寸寿延一年!”就是要让练者达到“心正、骨正、筋柔、气通畅”,而萌发使用这套理论又源于她留苏期间的一次手术。

“在苏联期间,国家队第一个开刀的就是我。”孙孝贞娓娓道来。她在做前空翻动作时不小心把腿摔伤,不得不拿掉脂肪垫,苏联运动医学的顶级权威专家阿布朗莫依谢耶维奇亲自为她做手术,术后五天拆了线,膝盖就能伸直。当医生问她以后还做不做体操运动员?她毫不犹豫地做了肯定回答。医生跟她讲了膝盖生理运动原理后直接采用蜡疗,不许她用护膝,在专业护士辅助下锻炼,从直到弯,从弯到直,还要旋转,天天练出一身汗,疼出一身汗。“那个时候康复训练的方法,就已经印在我脑子里。”孙孝贞说,这个运动康复是典型的自我恢复的过程,果然一年后就达到了运动健将的标准,从此让她对伤病康复理念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今后,无论是自己受伤还是指导运动员做康复锻炼,她都坚持用自我恢复疗法,并慢慢地创造了不少动作,从而诞生了“简易快乐功能操”。她总结出这套操的最大特点是以运动医学为基础,把传统文化和现代体育精神、中医经络理论及呼吸原理等跨界融合在了一起,实现自我调理。她把这套操教给国家体育总局的老同事们,传授给退役运动员们,分享给一些世界冠军们,还有社区的居民们。最近,又受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设立的“为中国而教”项目邀请,给赴贫困地区支教的150多名老师上“开学第一课”,再由这些支教老师将健身操带到了广大农村。


2013年,中国体操建队60周年孙孝贞与其他四名第一代体操队员合影.jpg

2013年,中国体操建队60周年孙孝贞与其他四名第一代体操队员合影

85岁的孙孝贞似乎一刻也没离开过运动场。

“现在很多科学家年纪轻轻就病逝,非常可惜,主要是过劳,也没能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孙孝贞斩钉截铁地呼吁,决不能让“东亚病夫”死灰复燃,她建议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健康规划,因为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有愉悦的身心和幸福的家庭,国家才会实现“健康中国梦”。她甚至认为人活着得有一种精神激励,“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仅是体育精神,也应该运用在大众生活中能转化成高尚的道德、快乐的心情和强健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