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读《庄子》

《大家读庄子》.jpg

明史学家毛佩琦先生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著作大家读”国家项目的领读人撰写了《大家读庄子》上下两册,洋洋四十万字的译注。可谓“激活经典,融入当下”。他译注《庄子》依据原著,却又对后世的近2500年各家之解注、勘校、评议一一查对、比较,并甄别其中的异同、真伪,以及历史逻辑中的可靠性与连贯性。

《庄子》作为老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大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及士人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每个时代都有注释、详解之类的书籍,“或是王霸杂用,或是儒表法里,或各有侧重”,以契合现世与现实问题。那么,毛先生如何读庄子呢?“一体多元,在整体上不让百家偏废”,采撷诸子百家解读之精华,又以“我者”的视角探寻《庄子》在对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人精神世界及思维方式的养成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这便是毛先生读庄子的独到之处。“多元一体”作为注译的思想方法,凸显《庄子》在学说繁富、流派纷呈中的特殊魅力,映照中华文化传统之精髓。尤其当下,对思考自然、人生及社会意义大有助益。

庄子是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却在更多方面思索个体的人生,以及用寓言、故事、典故论及人在生存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蕴含的思辨与哲理深深地影响了世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自然观、世界观,也是西方学者追求的旨趣。我个人理解,庄子思想更接近个体哲学,追求个体悟道、自由、超越,进而达到生命无羁绊的自由与审美境界。

毛先生以为《逍遥游》是全书的总纲,表达了庄子超脱万物摆脱一切俗念的自在逍遥的观念,也显示了他的天道无为、万物平等齐一的思想。这是庄子对世俗束缚的挣脱,也是对精神空间的无限延展。《庄子》在“内篇”、“外篇”、“杂篇”中诸多论述基本上围绕“随心所欲”、“天道无为”的精神自由而铺陈开来,既充满着心性,也洋溢着诗性,还带有某种神性。

“随心所欲”、“天道无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是一种唯心主义体系,基于这种认识论,在庄子眼里一切都发乎于心。“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犹如愚钝无知,虽离万岁而不离大道,与万物合为一体。拒绝楚王邀请,宁愿像神龟活在泥水里,而不愿死后供奉在庙堂显尊贵。与古希腊犬儒学派代表人物第欧根尼“请亚历山大大帝不要阻挡我的阳光”具有同样的生命追求。他们几乎处于同时代的东、西两端,却奠定了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先验基石。“认识你自己”,是西方个体哲学的起点。而东方老庄的“大道至简”更为具象、具体,将思想与思辨化繁为简:“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寥寥数句便揭示了人如何做到个体超越。《道德经》仅五千言,却典典生辉;《庄子》体现着个体哲学“我者”的超然与旷达。至今各家著述难以超越。

如何对待个体生命是庄子所有论述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庄子几乎很少泛泛谈生命,而重点是“个体”。即使涉及人与社会、与政治、与人生练达,也多是映射到个体身上。“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看似消极的“命定论”,实乃个体哲学中的“虚在则存”。“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天下之物何用之有!却又是实在的“心存之有”,是对个体身心一致的指认。

《逍遥游》中的“鲲鹏”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水三千丈,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庄子自由精神的象征,是留给后人的理想图腾。毛泽东就受了庄子之影响,写下词一首《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在“庄周梦蝶”中,庄周梦见自己变为蝴蝶,栩栩如生翩翩飞舞,诗意而畅达,竟然忘掉自己是庄周。这是庄子托物言志,遨游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用“匠人梦栎树”辨析“有用”与“无用”,说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具有很强的辩证法色彩,更体现了庄子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平等看待,“万物齐一”的价值观。《山木》一篇,也具有同样的内涵。

庄子的“生死观”是对自由与审美的一种表达。在庄子看来,死和生,都是天命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都是自然规律。“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辛劳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我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也比如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一件好事。”庄子的生死观是对个体生命完整意义的拓展,只有具有死亡意识的人,才能从整体与有限两个方面看待人生,符合本体论中“存在”的意义,进而达到本体的洞察,与天人之契合,穿越生死,达到自由。死亡,在庄子看来竟是如此地庄严与庄重,也是如此地自由与绚烂。或者说,理解死亡,才能建构完整人生的自由与审美。由此看来生死观是个体哲学和生命意义的必要门径。因此不难理解庄子在面对发妻之死时“鼓盆而歌”;在对待自己将亡之时,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双璧,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殉葬,用这样的生命阔达理念设计了死亡美学。读这一章时,我有了一个疑问,当代中国人“恐死”心理是在什么时候被演变出来的呢?是不是一个文化断裂的现象?毛先生在译注中没有谈及。

个体生命如何达到“随心所欲”、“天道无为”之境界?庄子在多篇中给出答案:“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心境安泰会发出自然的光芒。注重修炼内心能保持道徳修养境界”。(469页)升华到这个境界,还需要:“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钩败之”。意即:学习,就要学到那些不能学到的东西;行走,是去那些不能去的地方;分辩,是分辩那些不易辩清的事物;知道(识),是止于知不知,便达到了知道(识)的至高点。(参见469页)

毛先生译注《庄子》却也有质疑,比如“善治马”的伯乐,有违马的天性,不符合庄子的自由观。毛先生据此推测,应该是秦汉时期道家学者的作品。(见187页)再如,《在宥》篇的三则预言中“治世十事”,毛先生认为:这与老庄的一贯思想相去更远。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万物之母”,“无”是“天地之始”,“无”就是“道”,是先于天地万物的本原。《在宥》却将“道”列于“天”之下,因此并不符合老庄的原旨。(见219页)还如,在《天地》篇中,开篇即阐明君臣大义,这并不符合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本篇所说的‘道’与‘德’,与老庄所说名同而实异,是战国末期至秦汉间融合了儒学的黄老之术。基于这一点,本篇尽管也标榜大道无为,批评仁义智巧,却与庄子学派的精髓貌合神离”。(271页)在其他篇章中也有类似的质疑。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毛先生译注《庄子》尽心、尽情、尽能,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有总括;对生僻字、怪僻字、多义字,一一做出标注和释义,力求符合原意又与现代关联。

《大家读庄子》寓意学术大家带领大家(公众)阅读《庄子》,为此出版社也是精心设计,选配优美的图画,以助解其意。可谓一书在手,既获新知,又受启蒙与启发。也许,由读《庄子》开始,尝试改变人生。尤其在如今浮躁喧嚣之氛围里,让“我”顺其自然,天道无为,安娴身心,便可跳脱出“内卷”、“社恐”、“职场焦虑”、“拜物教”、“手机控”的藩篱,而获得身心自由,拥抱真善美,在自律生命中尽享自然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