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充满诗意的远方——读王晓廉《从源头奔向大海》

一条清溪淙淙,从深山荒野逶迤而出,一路潨入无数闪光的细流,汇成一条浩浩汤汤的大江,它映照高天白云悠悠,它折射两岸青山巍巍,它奔流、它咆哮,朝夕昏旦,一路歌唱,终于结束4440公里的壮阔旅程,汇入太平洋西部的鄂霍次克海……

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三大河、亚洲第五大河、世界第十大河的黑龙江。

这是一条壮丽的大江,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无尽的幻想。

王晓廉的新著《从源头奔向大海》就以满腔的诗意,激情澎湃地向人们讲述了黑龙江的故事。


WechatIMG3400.jpg

《从源头奔向大海》王晓廉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


这部作品探寻考证了黑龙江的前世和今生。在历史上曾有过写黑龙江的游记,但仅是书写某一部分、某一段落,没有一部对于黑龙江全景、全貌、全程的书写,更缺乏对于黑龙江源头的溯源勘察。对此,王晓廉从青年时代就“憧憬有一天能够走完这条流经两个国家的大河,并写出一部新时代的黑龙江旅行记”。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四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储备,还利用各种机会五次行走于黑龙江的一些河段,为这部新著的创作寻找真实的感受。他在踏查黑龙江的过程中,不拘于前人的结论,独立思考,“窥天地之奥秘而达造化之权”(李时珍语),他和他的团队在内蒙古林区的原始森林中驱车,考察其间河流的走向,探寻黑龙江源头的第一溪水,终于在乌尔旗汉林业局的施业区内找到了大雁河的“真正的源头”,这里是“一片塔头甸子,周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后边则是几座青山。从塔头甸子汇集流出的泉水,通过路下一根涵管淙淙流向山下的森林”,为黑龙江的源头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黑龙江的上源是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的上源是海拉尔河,海拉尔河的上源是大雁河,大雁河的源头是地处大兴安岭深处的兴安岭湿地保护区”。他用双脚丈量勘察的事实,证明近年学界否定额尔古纳河的上源是发源于蒙古国肯特山东麓克鲁伦河论点的正确性。

作家在踏查过程中发现了这条江许多不为人知的趣事,额尔古纳河这一带的江面是波平如镜,而到了黑龙江段则波涛涌动,这是因河道不同的地质构造而产生的。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地三江口“微波荡漾,一抹白,一抹蓝,一抹灰,变幻莫测”,成为黑龙江一道独特的景观。


黑龙江及其流域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着广博丰富的史料。《从源头奔向大海》以奔腾的气势,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构成了这部具有大纵深历史空间的作品,让人们透过已经消逝的昨日繁华,看到久远年代的一切。在海拉尔河支流的伊敏河畔,作家讲述了呼伦贝尔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政权——匈奴左贤王庭辖地。他引用资料介绍在距今11000年前,扎赉若尔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的痕迹,“与北京‘山顶洞人’有着很深的渊源”,并认为“扎赉若尔很可能是原始黄种人迁徙的中转站,东往朝鲜、日本前移,成为朝鲜人、日本人的祖先”,有的“由北向南逐渐散居”,“成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作家根据史料分析达斡尔族的历史活动区域,他们在“17世纪前生活在黑龙江北部广大地区”,有一说“达斡尔族是土著,隋唐之前就生活在黑龙江和精奇里河谷”,还有一说称“达斡尔人是契丹的后裔,金灭辽时迁往黑龙江以北”。他在俄罗斯境内特别考察了“那乃人”的由来,原来“那乃人”是中国赫哲人的分支,“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赫哲人一样,“尤其在歌曲舞蹈等艺术方面,那乃与赫哲族一样,弹奏口弦琴、跳萨满舞、唱嫁令阔,都有北方渔猎民族特色”。

作家在作品中对于黑龙江流域的一些地名作了考证。黑龙江边上的富拉尔基村和齐齐哈尔市的富拉尔基区是一字不差的,这是为什么?作家通过细致研究发现,“17世纪中叶江北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内迁。达斡尔族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清政府征调该族青壮年驻防黑龙江,从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征调来的达斡尔兵丁在此驻防,所以这里也叫富拉尔基”。


作家还考察了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饮食风俗。在达斡尔族集中的东霍尔莫津村,向村主任询问了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回答道:“满族的节日有‘颁金节’等,达斡尔族也有‘阿涅节’‘库木勒玛日拜’等节日。”当问到其风俗时,村主任说:“有些风俗两个民族都相同,比如餐饮里的‘八大碗’。”他们来到能做“八大碗”的老吴家,原来早先的“八大碗”只在满族人家有,清乾隆年间被列入满汉全席中的“下八珍”,凡是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贵人家多以“八大碗”来宴请。老吴的达斡尔族的妻子说:“咱这边地处北方,过年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为了省事,提前把‘八大碗’做好,然后拿到屋外冻一下,再拿回屋里缓一下,倒出来再塞到雪堆里冻起来。这样,等过年或来客人了,将‘八大碗’拿回来放到锅里,一蒸就能吃了。”最后作家以极有诱惑力的笔触写“八大碗”就是两个灶台两口大锅,谁家要摆宴席了,“两个锅灶热气腾腾,锅铲叮当乱响。一碗碗鸡鸭鱼肉端上桌,那才显出‘八大碗’的气派”!

黑龙江流域是一个充满神话的地方,尤以流传的“秃尾巴老李”最为广泛,作家由此谈到黑龙江行船的行规,在开船前艄公都要高喊一声“秃尾巴老李”——以保证行船的安全。

不同的地方习俗、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构成了黑龙江及其活跃在这个流域的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民族的心理特质。


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注重知识性,在黑龙江下游看到大马哈鱼时他写道:“大马哈鱼是溯河性鱼类,生活在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每年秋季,大马哈鱼便开始廻游上溯到黑龙江、乌苏里江上游产卵”“次年4月,幼鱼长至5厘米左右便开始顺着河流向海洋游去,在大海巡游4年左右至性成熟,再沿着父辈走过的道路,回归黑龙江、乌苏里江……”所以,黑龙江上的渔民说,大马哈鱼是“海里生,江里死”。以此喻写物质世界各种生物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不可征服的意志和精神。

作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向读者展示了黑龙江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乌尔旗汉林区看到“林立的落叶松拄地擎天,地上落满往年秋天飘落的厚厚针叶,红一片,绿一片,像抽象画派的画板,让人感到大兴安岭的雄伟壮观”。作家以画家般的笔触炫耀黑龙江的美丽,“龙江三峡两岸山峦起伏,古木参天”“是全国第二大红松母树林,林间有獐、狍、熊、鹿等珍贵的野生动物,还有山野菜及药材等;幅员辽阔的大湿地,泡泽遍布,芦苇丛生,还有丹顶鹤、天鹅、黒鹤、白鹭等十几种珍禽”。作家在描绘这伟大的自然之中,注意把握自然现象的特征和规律,揭示“……雄伟的森林,保卫着青山绿水”“这天地就会永远充满绿色。人类的梦便永远是苍翠的、生动的、快乐的”“青山常在,就会有绿水长流”。


作家在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这条大江的同时,他所描述的黑龙江,也生动而强烈地吸引着读者。他是这样记叙额尔古纳河的,它“在遥远的上游连续转了几个大弯,十分优美、潇洒。而在下游,河道分成两股,夹持着一座绿色的小岛,然后汇成一股激流,再流向远方”,遇到“前面凸出的山冈便向右转,流到右边又撞上一山峰,不得不向左边流去”,在此他感慨道:“大大小小的河流这样曲折、不屈不挠地流向远方。”这何尝不是对人生的感叹?他记乌云镇江畔,“夕阳已经沉没山后,但天空的云彩更加绚丽”“跳舞的人依旧激情不减,跳得还非常起劲,音箱播放的音乐旋律依然撼人心魄。此刻,一声汽笛响起,大江上驶来一艘客船,向江岸缓缓靠近,船后浪花在平静江面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这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增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把人融入自然并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这样描绘黑龙江的入海口,“鞑靼海峡辽远浩渺,水天一色”“右岸是连绵的山,山越来越高,山头也被云彩遮盖”“远处是灰色的天幕,低处有一层云,下面灰,上面白,白云的上面是白色的天空,一重一重”,黑龙江“水势浩荡、气魄雄壮地”从这里汇入浩瀚辽阔的海洋。如此描写渲染了黑龙江悠远深厚的境界,赋予了黑龙江入海时刻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壮丽。

这部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不掩饰历史,书中对于黑龙江流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都依照文献典籍做了真实客观地反映,使我们把握今天,不忘过去,警钟在耳,踔厉奋发。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黑龙江林业报社原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