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一生传奇马师曾(五)

马师曾来到驻扎于新加坡的一家广东会馆,打听同乡陶哲臣的消息。

中国历史上,各省在外埠(包括国内外)建立的会馆虽多,却以广东为最,道理很简单——

广东是中国最大的侨乡,而广东人则是南中国最大的海上“游牧民族”群体。他们以天地为庐,以四海为家。广东会馆堪称一种文化现象,很值得社会学家把它作为一个专门课题来研究,它最初只是在中国内地发展,如今已然遍布世界的各大洲。

广东会馆于清朝初叶开始兴盛,那是广东商人建立在全国各地的住宿、交易与聚会的场所,仅在北京就多达40余家。然而,最典型的却是天津的广东会馆,它保存至今,改建为华夏第一家戏剧博物馆。馆内,建于1907年的新式歌舞台曾见证梅兰芳、尚小云的演艺辉煌,孙中山的革命演讲……

很快,马师曾就找到了小学同窗陶哲臣所在的小学校。


马师曾早年女装剧照。后来他反串饰演粤剧《拾玉镯》刘大娘,与红线女合作,该剧作为广东粤剧院青年训练班教材.jpg

马师曾早年女装剧照。后来他反串饰演粤剧《拾玉镯》中的刘大娘,与红线女合作,该剧作为广东粤剧院青年训练班的教材



这是一家私立小学——佘街进取学校。

陶哲臣未及弱冠,却担任了校长一职。陶哲臣一身笔挺白色西装,头戴一顶遮阳帽,还配一副黑框眼镜,俨然绅士派头。见到发小,自是喜不自禁,寻一家上等餐厅,好好地款待了一番小学最要好的同学。

二人多年不见,有说不完的话。

看到马师曾一时间六神无主的样子,发小陶哲臣并不见怪。或者说,见怪不怪。只因他小时候就习惯了。这位有些神经质的同窗总是神游天外,若有所思……你让他自己安静一会儿,就又好了,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

于是,陶哲臣停顿了一会儿,招呼侍者再添一些小菜,才缓缓地举起杯盏,向老友敬酒:

“来,干一杯!庆祝我们星洲相会!”

“为我们的南洋相会干杯!”

最终,两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马师曾改换“行头”,暂时或永久脱离戏班和舞台,去做一个教书匠。就在陶哲臣当校长的这个学校——佘街进取小学教课。

由于新加坡的小学有华文版课本,新任教员马师曾甚至不需要备课。

况且这里的小学最欢迎能够“一脚踢”的教师,也就是“万金油”,既能够教学生语文、历史、地理等基础课,又能够兼任体育、音乐、美术等辅助课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一专多能,一身多任,能给私立学校节省开支。其实办学并不赚钱,尤其是开办小学,顶多算是小买卖。至少,不如当地的橡胶种植业、稀有金属业、旅游餐饮业等能够大量吸金。

走马上任。

马师曾当了三个多月的“孩子王”。

孩子们倒也听话。老师不算严厉,在课余和学生们有说有笑。师生相处,其乐融融。

由于新加坡的人口中有70%左右是华人,因此班里的学生大多是华人子弟,汉语教学也就成为重要课程。这时,从小跟随外叔祖马桢榆学习传统国学打下扎实基础的马师曾,也就派上了用场。

马师曾拿出自己祖传的汉语“秘方”,自编自写讲义,每天给孩子们讲一首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的古诗,大多是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孩子们和家长们都感觉新奇而有趣,学习效果甚佳。这对马师曾来说,信手拈来,并不费力,毕竟这些小诗都是他的蒙学养料、童年记忆。等到一个学期结束,整理整理,正好凑足了一小本汉语古诗小学读物,共计100首诗,其中五绝40首、七绝40首、五律10首、七律10首。

他将汉语课上的“每天一诗”精心编订成册,书名为《小学生古诗必读100首》。

正当如此尽职尽责的马师曾讲到第100首古诗的时候,暑假到了,学生们也该放假回家了。

一个不好的消息到来。

一直以来,佘街进取小学经营不善,经费总是入不敷出。校长陶哲臣和妻子早有“关门”的打算,如今另有高就,即将动身离开新加坡。

陶哲臣对马师曾说:

“老弟,你怎样打算呢?要不,这个学校由你接管?”

马师曾说:

“这么个摊子,你都弄不好,我哪儿行?!你别管我,要走就走吧!”

马师曾之子马鼎盛谈到父亲执教的经历时说:

“马师曾教书,可谓书生本色、家学渊源。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同祖国同声共气、息息相关。不过命运安排他入戏行,踏上‘学而优’的人生路。”

百般无奈之下,马师曾只好再去庆维新戏院探班,再去找慨然散金、为自己赎身的好兄弟“小生全”。

再见“小生全”,马师曾有些尴尬,有点儿败走麦城的羞怯。

虽然小学关门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但是想当教书先生、想脱离梨园行当,确定无疑——这是他三个多月前的想法和决定。

人家“小生全”还是“小生全”,又见好友,欣喜若狂!他看出马师曾的心事,就笑哈哈地谈天说地,并若无其事地调侃:

“我没有诸葛孔明的脑子,没有他那么能掐会算,可我就知道你会回来!你是想我啦,对不对?”

马师曾交到了真朋友,又是仗义的“小生全”为他解了难,找到个粤剧班演小生的差使。

文冬埠这个华侨聚居的小市镇,处在一个丘陵地带,那里的矿工很多,全都是粤剧的拥趸。一个名叫“尧天彩”的剧团正在招聘小生演员,虽是第三号小生,座次低一些,也算个挺不错的营生,至少有吃有住有补贴。

在“小生全”的大力推荐下,马师曾顺利地与剧团签了合同。

他知道自己什么都不会,来到新加坡后,总共登台演过两三晚马旦的角色,台步都没走顺,曲调也没记熟。至于小生的戏,那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压根儿就没学过!不过签了合同就得上台表演,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小生全”想的很周全,他给马师曾办了个“小生强化训练班”,其实也就是有三天“培训”时间。

听说马师曾在唐山(不是指河北唐山,而是指中国,华侨称祖国为大唐江山,即“唐山”)吊了几天嗓子,“小生全”就让他喊两嗓子,喊什么都行。

马师曾气运丹田,铆足了劲儿,大喊大唱了几句。他的全部看家本领也就这几句——

一品翰林宫院,

许多吏部文章。

上奏龙颜大悦,

赏赐黄金万两……

前面两句是在广州跟戏班师傅学的,后面两句是自己临时胡诌的。

没想到,“小生全”一听,高兴得直鼓掌。大加赞赏不说,还笃定他日后会红得发紫,名满天下:

“你的声音好得很哪!不得满堂彩才怪!什么样的角色担当不起?!我先教你两度‘散手’,保管你登台不会‘撞板’!”

马师曾学会了《大贺寿》(《八仙贺寿》)《小送子》(《天姬送子》)等几出戏关键场次中的主要段落,主要是掌握小生表演的台步和唱词。而第三小生一般都是扮演诸如“雪楼书童”“太子下渔舟”等陪衬角色,唱、念、做、表的程式清晰、套路分明,因为戏份不重,学起来也不难。

细心的“小生全”还额外教了他一曲《游花园》的唱段,以备万一。万一上演观众喜爱的折子戏《西厢记》,扮演公子的第三小生在游花园遇到美人时,也能从容应对。

马师曾与尧天彩剧团签的合同,原本月薪32元,薪酬已经不少,但是后来还有小加码,全靠“小生全”的极力推销:


马师曾珍藏私章“学而优”,这是他的连襟叶子修1944年所赠


“这位马师曾先生可是大才子,大陆戏班都称呼他为‘文学家’!不光会唱戏、能演小生,还兼做‘师爷’!人家自编了一本新加坡小学华文课本《小学生古诗必读100首》,自己也能吟诗作词,更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呢,撰写个戏院广告、海报、书信、文案之类,全都不在话下。编写个剧本、唱段也可以……”

一听这来头,是个大人物啊!

尧天彩剧团的老板、班主简直乐坏了。

于是,马师曾人还没到,月薪就变成了34元。

去剧团报到时,马师曾突然发现自己还没有戏服。

几个月黑板加粉笔的生涯,已经让他落得“清苦”二字,一文不名,再置办两套像样的戏服,谈何容易。

正在踌躇之时,“小生全”再掏腰包为其购置了名为“四处海青”的小生戏袍一件、小生靴一对、大小两条毛巾……件件虽属估衣店里的二手货,却也不显陈旧,很拿得出手。

马师曾将衣物全都塞进一只破皮箱,衣物不多,皆因这里一年四季的平均温度总是保持在摄氏23度至34度之间,只穿一身单衣即可。

他搭乘一辆汽车,赶往文冬埠的剧团。

但见沿途植被丰富,风光旖旎,中式亭台楼阁与欧式花园交相映衬,错落有致。海上帆樯林立,岸边绿草茵茵,不时有野生动物出没,名花异卉更是鲜艳,直让人不错眼珠,只觉心旷神怡。

马师曾来到尧天彩剧团。

他给自己起了个艺名——“风华子”,意思是“风花雪月,才子多情”。戏班的同仁大多是认字不多、科班出身的江湖艺人。

一个月来,每晚演出的剧目皆为传统的旧戏如《江湖十八本》之类,也有当时较为流行的戏如《六国封相》《八仙贺寿》《天姬送子》等,再加上观众爱看的一些连本戏如《东周列国演义》《三国演义》《封神榜》等。

“风华子”作为第三小生,尽管天天亮相,在舞台上晃悠几下,但毕竟戏太少,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天,西天的云霞格外火红、明亮,雨后的山峦万木滴翠,好像是要有贵客临门。

广州粤剧名流“老新华”走访新加坡,莅临文冬埠。

他的到来,给了马师曾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还有来自观众的认可。

按照一般老旧戏行的规矩,已经成名的戏剧大老倌(如今叫大咖)到访,剧团要让出一两场戏给大老倌来演。这是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借助大老倌的名望来“旺台”,也就是撑场子;二是借机封个“大礼包”给大老倌一些酬劳(羊毛出在羊身上),以表示江湖义气。

大老倌“老新华”点着名要唱粤剧传统名剧《苏武牧羊》,这是他自己编剧自己主演的拿手戏。其中的唱词十分讲究,显示出相当的文学功底。

第三小生“风华子”,要在这出戏中饰演“猩猩子”。

但是他戏龄太短,所学不多,又非科班出身,对许多曲调和唱段都很陌生。他自己是一个生手、菜鸟,而与他同台对唱的却是粤剧名伶。

剧中的“猩猩子”,习惯演唱“乱弹(一种曲调)”,可“风华子”哪里会唱啊,真是急煞个人!

眼看《苏武牧羊》就要开演了,“风华子”还没有找到调门。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开口,向前辈“老新华”请教“乱弹”的唱法,并匆匆忙忙学了一遍曲词,就随着锣鼓点儿登场了……

或许是他真有些本事,才敢凭借急就章式的讨教而做戏,或许是他灵性过人,过曲不忘,如此才能闯过这样的难关。

总之,当他饰演的“猩猩子”一亮嗓,只一句“孝敬只因从父命”,就博得满堂彩。观众对这位初来乍到的年轻演员“风华子”很好奇,只见他看似新手又不像新手,功架沉稳,唱腔饱满,动作利索,吐字清晰。就这样丝丝入扣、阵脚不乱地把一整场戏演了下来。

台下的观众窃窃私语:

“这‘风华子’是哪儿来的?还真有模有样!”

“听说是从广东来的,岁数不大,也就十八九岁,是一块好材料!”

主演大老倌“老新华”也对他大加褒奖,说他聪明伶俐,孺子可教。

“风华子”得到这样的夸赞,也受宠若惊,一再表示要向粤剧老前辈多多请教。

而金宝埠的“庆维新剧团”的掌门人姓崔名贤(诨号“盲公贤”),也看中了“风华子”的能力和才华。

崔贤来文冬埠延请演员加盟时,甫一露面,就被“尧天彩剧团”的一张商业海报惊着了,墨迹未干而字体遒劲:

“这是谁的大手笔呀?大字竟然写得这样有筋有骨有力度,既潇洒又得体,一看就有功底,好字!好字!好字!”

“盲公贤”非常喜欢招贤纳才,一打听,这写海报的人,原来是第三小生“风华子”,就不再多说什么,马上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

通文墨、擅书法,这事儿放在中国算不了什么,可在星洲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在戏班就更是凤毛麟角。马师曾仅仅凭借书法功夫,就坐上粤剧剧团第一先生或第二先生的席位。

“庆维新剧团”的演员阵容相当不错,他们大多具有多年戏龄,唱做俱佳,这也让“风华子”能多与高手切磋、过招,从而多长见识和本事。

这晚戏将要开场,由名角银飞凤主演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剧中,正印小生“风情郁”和第二小生“风情锦”竟然同时病倒,不能出演,这让戏班主感到绝望,急火攻心!

按照戏行惯例,很少有第三小生代替第二小生乃至正印小生出演。如果第三小生在台上有个闪失或荒腔走板,砸了人家第二小生或正印小生的牌子,你说这罪过该算谁的?!再说了,“风华子”入行不算久,戏码也生疏,倘若演得不好,也给整个剧团丢脸呀。可是,救场如救火,也只能冒一回险了。“盲公贤”令旗一挥,“风华子”领命,饰演剧中头号人物薄幸郎。

他感到异常兴奋,跃跃欲试。

女主演银飞凤私下担心,“怕他拍档不来”,以致毁了自己的名声;众演员觉得有些荒唐,却慑于班主的威势,敢怒不敢言……

银飞凤终于忍不住了,揪住“风华子”的衣袖小声问:

“你有把握吗?”

“风华子”是谁?未来的粤剧泰斗,生来就是个顶好强的人,哪儿有犹豫、含糊、怯场、筛糠的道理?再说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小时候没少看戏,也会唱一些经典唱段,其中就包括这出“杜十娘”。他不仅不打磕绊,还非常脆生生地说:

“没问题!”

于是,两人一起认认真真地趟了趟戏路,走了走台,对了对台词和唱词……

粤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根据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的名篇改编而成。此时的“风华子”之所以能轻易超越梨园侪辈,全在于他少年时代饱读诗书。正是基于古典文学知识的内在修养,使得他鹤立鸡群,独步艺苑。他对于剧本和人物的深刻理解,直接表现在舞台人物的塑造过程中,表情语言合乎身份,举手投足有根有据,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也具有心理层面的含义。杜十娘虽是青楼妓女,但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她对绍兴富家公子李甲——薄幸郎的一腔爱恋,具有舍命“豪赌”的意味,却终究以命相抵命运的无情,纵身葬入茫茫大海。而薄幸郎的性格与杜十娘的爽朗刚烈截然相反,他在懦弱中有些无奈,也在退缩中有些苟且,因此目光含情而又躲闪,举止文雅而有畏缩……这些人物内在感情的微妙之处,都逃不出会演戏的人的方寸……

大幕拉开,该轮到“风华子”表演了。

他的扮相虽然没有变,穿的是正印小生——“风情郁”的全套戏装。但是,对人物的处理却频出新意,让观众感到新鲜有趣。他有意使唱曲有一种飘飘忽忽的感觉,连同眼神也在蒙眬中游离,而肢体语言则如棉絮之轻,显得没着没落,用以表现薄幸郎的不可靠、不担当、不靠谱。这样做的效果很是奇妙,台下一片叫好声。

这种台上台下的良好互动,正是戏剧演出的佳境。

原本心情紧张的“盲公贤”,面部表情松弛了许多,也和观众一起鼓掌。于是,演唱者也就更加提神,嗓门也像涂抹了润滑油的金属,那叫一个响亮……

戏唱罢,“风华子”仰天大啸,畅快不已,体验了一回“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

少年南洋得志,星洲升起粤剧未来之星。(五)

(本文照片均由马师曾之子马鼎盛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