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记烽火从戎的归国侨生王忠诗

2015 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中央决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名义,向约二十一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彰他们的历史功勋,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旅港乡贤王忠诗是晋江籍少有的荣获者之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忠诗在八闽大地勘探矿产.jpg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忠诗在八闽大地勘探矿产


王忠诗,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钞岱村人,1920 年2月16日出生在一个经商者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兄弟四人,次序居三。经过其祖父王宗库、其父王功锦两代人的努力,到民国初中期已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其仲兄王中秋、四弟王金炳都是港澳界、侨界名流,是著名的慈善家。良好的家庭出身,使王忠诗先后在金井毓英小学、泉州培元中学等名校完成小学、初中学业。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报考厦门同文中学,但因厦门沦陷,同文中学不得不停学。在其长兄王云广的精心安排下,他远赴菲律宾继续求学,先后就读于巴西市的协和学院、马尼拉市的南洋中学。国难当头,远在异邦的华侨时刻心系祖国,以福建闽南籍特别是晋江籍为主体的菲律宾华侨,成立了菲律宾各界抗敌华侨后援会,主席是当时的著名侨领、福建晋江金井石圳村人李清泉。王忠诗耳濡目染同胞在异国他乡救国救亡的义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参加学救会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通过宣传、演讲、编剧、表演等方式激发华侨的爱国热情。那时,他已是南洋中学一位品学兼优的爱国学生。

1940 年初,王忠诗即将高中毕业,也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是留在马尼拉找工作、做生意?是留在菲律宾读大学?还是回到烽火连天的祖国读大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还是毅然报考心仪已久的清华、北大等祖国的名校。而斯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已“偏安”于云南昆明一隅。经过一番筹划,直面来自远方父兄的激烈反对以及菲律宾、香港亲友的劝导和挽留,王忠诗还是想方设法途经香港、越南回到祖国,于次年6 月抵达昆明,并顺利考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在当时算不上热门,且意味着未来必须备尝艰辛的学科,乃出于他对祖国地大物博的认识和亟待勘探开发矿产方能摆脱国家贫穷落后局面的初衷。一个富家子弟选择跋山涉水、寻幽探秘的职业方向,似乎已暗中确定了他传奇的人生道路。

1940年下半年,新学期开始了,战火也逼近昆明。11月,西南联大宣布一年级的新生要穿越云贵高原,迁到四川的叙永分校上课。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每一次奔波迁徙,都意味着一次心志的磨炼。当时袁复礼教授谆谆告诫刚入学的地质系同学:“读地质科学的人,要有决心能喝骆驼尿!”这也是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应有的素质,更是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的基本要求。王忠诗显然没有退缩!正如后来他所说的:“虽然我们过的是苦行僧、清教徒的生活,但是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我们天天上山下乡,越深谷,穿丛林,和毒蛇猛兽作斗争。战争年代,生活是那么的困难、无奈,但是敌人要亡中国的深仇大恨,我们不能忘记。任凭狂风暴雨、冰雪满天,理想鼓励我们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这就是一个地质工作者的信念和决心!”


王忠诗西南联大毕业证明书.jpg

王忠诗的西南联大毕业证明书

1943年,王忠诗(左)与西南联大地址系同学涂光炽(中)、张咸恭(右)合影.jpg

1943年,王忠诗(左)与西南联大的同学涂光炽(中)、张咸恭(右)的合影


1941年8月,叙永分校又搬回昆明。那年年底,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次年春天,侵略缅甸的日军与驻缅英军正面交锋,争夺缅甸最大的石油基地,英军岌岌可危。中国政府按照《开罗协议》,随即派孙立人将军率领第38师入缅解围。但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将士们只好重整旗鼓,以待来年一雪前耻。1944年1月,西南联大梅贻琦校长宣布:奉中央政府教育部和军事委员会之命,征召西南联大应届四年级男生入伍,担任英文译员。作为一个文弱的书生,王忠诗也义不容辞地上前线了,他被安排到印度阿萨密邦列多镇的美军第 48 野战医院当翻译员,后来又调到缅甸密支那前线。虽说当时王忠诗是“毫无牵挂,决心已下”,但准确地讲,是再也没有比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更值得牵挂的了。


1944—1945年王忠诗在缅甸密支那前线参加抗日战争.jpg

1944年至1945年,王忠诗在缅甸密支那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关于这段军旅生涯,王忠诗 2015 年 10月在给家乡好友洪群先生的一封信中有一段简练、精彩的陈述:“我这个不怕死的小兵,当日分配我在美军医院当英语翻译。三个月后我向上级一再要求(上前线),得到批准,改到缅甸最前线,在新一军新三十师八十八团第三营,参加印缅远征军第二次入缅的战斗,其中有密支那战役、巴莫和南坎三个战役,艰苦鏖战,消灭敌人,直到 1945年1月27日将残余日寇驱出缅甸,打通 1736 公里的新滇缅公路,以及从印度加尔各答到昆明的 3000 公里的输油管,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贡献,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我国军队唯一的一次在境外战胜敌人。1945年8月15日前,我又被派到湖南芷江前线……”从这段陈述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王忠诗返回昆明取得西南联大的毕业证书后,放弃了到美国深造的机会,于次年年初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金井老家。这十二年,他关山万里赴国难,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实现和超越了人生的理想。在战场上他得过病、受过伤,亲历中国军人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而无畏地奋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喜悦。为表彰在抗日战争中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前线的学生,西南联大在昆明原校区竖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着西南联大自抗战以来从军的843位学生的名录,在第三行居中位置,王忠诗的名字赫然入目!

1946年底,王忠诗与金井溜江村侨商陈华厅的长女陈秀丽在厦门结婚,次年,他们的女儿诞生。由于身体等原因,王忠诗先后婉拒了恩师袁复礼教授推荐他去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当助教的美意。


2015年9月18日,香港中联办台湾事务部副巡视员王珺(右一)、香港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左一)代表中央政府授予王忠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jpg

2015年9月18日,香港中联办台湾事务部副巡视员王珺(右一)、香港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左一)代表中央政府授予王忠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新中国成立后,王忠诗积极参与厦门市政府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历任厦门市大同街道街长、中华民主青年联合会主席、体育运动委员会常委、侨联副主席(第三届),是厦门市第一届人民委员。这期间,他曾受邀在厦门大学当讲师,并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厦门高崎——集美”海堤工程、古田溪水利发电工程的前期工作。1953年8月,因国家建设和人才需要,王忠诗主动请缨到福建地质队工作。按照他的说法:“归队,到野外找矿去!”在二十七年的地质勘探生涯里,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某大型白钨矿、龙岩马坑铁矿、漳平烟煤、闽西无烟煤田、永春天湖山煤田、平潭中国标准砂矿床、龙岩优质瓷土矿床、上杭紫金山含金铜矿、永安坑边大型优质黄龙石灰岩、龙岩麒麟岩石灰岩、顺昌元坑石灰岩等项目的普查与勘探,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作出较大贡献。

1979年,王忠诗退休后移居香港,迎着改革开放的风潮,为国家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发挥余热。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82年2月,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发起成立香港第一个归侨社团——香港侨友社,先后担任秘书处主任、监事、理事、顾问,在广泛联络侨友、团结互助、维护侨友的正当权益以及宣传祖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维护香港繁荣稳定、促进两岸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晚年他尤重于抗日战争、远征印缅历史的回忆、交流、写作和演讲,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他作为编委参与了七十五万字的《印缅滇抗战暨日本投降纪实》的编写,为后人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史料。2008年,他以年届九十高龄撰写自传《云雾人生——九十回眸》,有三十几万字。王忠诗是全国侨联第三、第四届委员和第五届名誉委员,福建省侨联顾问,三明市侨联名誉主席,曾任第三、第四届三明市政协副主席,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编号:2015——002203)”。2018年11月2日,王忠诗在香港逝世,享年99岁。清华校友总会唁电称“王忠诗是清华校友的优秀代表”,晋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唁电称“王(忠诗)老先生的一生,是奋斗、奉献的一生”。另有亲友撰有祭文,其中内容可概括其生平,兹录于篇末,曰:

“……惟吾口口,出身名门,丰标俊约,大器渊泓。毓英启蒙,勤朴诚毅,负笈清华,自强不息。日寇侵华,投笔从戎,男儿壮志,沙场报国。荣归故里,门庭增辉,鹭岛良缘,佳偶天成。鼎革之初,躬耕杏坛,鹭江青联,卓立于群。建设有需,勘探矿产,风餐露宿,玉汝于成。十年浩劫,屡遭颠沛,不畏风雨,意志弥坚。改革开放,引资引智,老骥伏枥,硕望惟馨。致仕归家,助子创业,玉树芝兰,箕裘克绍。观尔一生,跌宕起伏,《云雾人生》,厥后有知。观尔一世,丹心昭昭,楷模足式,青简留名。胡天不佑,遽返天堂,生离死别,吾辈彷徨。哲人其萎,增吾悲思,福寿双全,可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