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苏垵印记

微信图片_20220622145625.jpg

晋东平原,水流密布,水源充沛,丰饶的九十九溪流水潺潺,浇灌着广袤的土地。沿着河道交叉纵横的最大干流梅溪,溯流而上,晃过鳞次栉比又参差错落的两岸村庄,环环绕绕弯弯曲曲,直至伏牛山脚下,水面豁然开阔,波光粼粼。河的左岸,国道324线旁边,卧居着一个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晋江市磁灶苏垵村。

伏牛山不高,仅四五十米海拔。山上林木低矮稀疏,却掩盖不住英雄气概——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长眠于此。俞大猷,一个大写的名字,气贯长虹,名垂千古。明万历八年(1580年),七十六岁的晋江人俞大猷在家中溘然长逝,他留下的光辉事迹足以彪炳千秋。《明史·俞大猷传》记载:“俞大猷负奇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他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四为参将,六任总兵,累官都督,身经百战,军功显赫,与戚继光一时瑜亮,并称“俞龙戚虎”,是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抗击日本倭寇之乱的主要统帅。俞大猷心气高傲,受挫折志犹坚,至死不忘练兵。俞大猷病逝后,赐祭葬于晋江苏垵伏牛山麓,谥武襄,赠左都督。墓前山坡两侧依次卧着石雕虎马羊镇墓兽,两旁肃立石翁仲,气势肃穆。1991年,俞大猷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代更迭,抗倭英雄如光芒一样照耀后人,经常有景仰俞大猷的参观者来到伏牛山拜谒陵寝、上香扫墓。俞大猷墓是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入苏垵村,村中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很到位。村子不大,面积只有三平方公里。苏垵村的人口不少,聚居离散青壮老妇幼五千三百多人。居住在晋西北小山村的苏垵人,明清时代,背上简单的行囊背井离乡,乘风破浪走向大洋,踏进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异国,在他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改革开放以后,胸怀广阔的苏垵人秉承先辈志向,肩负担当,吃苦耐劳,敢于拼搏,手提肩挑磁灶制造的陶瓷建筑材料,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足迹遍及五湖四海。这么一个几千人的乡村,竟有一支一千多人的庞大供销队伍,为苏垵汇聚了大量财富。致富不忘邻里,爱家乡、有情怀是苏垵人恒久不变的传统,他们支持乡村振兴,捐资办学,修桥造路,资助养老……




“黑茶古”是苏垵人心灵深处永远的文化记忆,是延续许多年许多代的辉煌往事。早在明崇祯年间,苏垵的三位陈氏先民就着手研制黑陶瓷等坛坛罐罐。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再探索,终于在几十年后的康熙年间完成烧陶窑灶的营造,成功烧制出茶古、急烧、伦砵等系列陶瓷生活炊具。他们采用位于苏垵村五百亩沙滩底层的黏性免炼泥土,这些泥土的含铁量高,手工制作以低于八百摄氏度高温烧制而成的手工陶器,是当时最先进最耐用的日常生活用品。“黑茶古”是用来烧开水的水壶,壶胎薄、传热快、沸点低、保温高,烧开的水甘洌可口,无异味,越烧越冲;“黑急烧”药罐用来煎熬中草药,可增加药效;“黑伦砵”炖砵用来煮稀饭、煲鸡鸭,香飘四溢。晋江一带流传着“梅溪河畔‘龙翁堀’,苏垵茶古见火颤”的说法,可见“黑茶古”烧水壶声名远播。

苏垵的“黑茶古”“黑急烧”“黑伦砵”等陶质系列炊具,曾经畅销闽南地区,甚至东渡台湾,风靡海内外,是明清民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外销陶瓷主打的陶制品。手工制作黑陶技艺,承载着十几代苏垵人的情感,充分展示了古代苏垵人的科技创造力,2016年被泉州市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苏垵人一贯富有斗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即成立地下组织。解放战争年代,苏垵村组建了一支远近闻名的五十多人的武装游击队,他们主动出击,英勇战斗,在“反清乡”“反围剿”中立下可歌可泣的汗马功劳,是威震敌胆的革命老区据点村……如今,脚踏着苏垵村厚实的土地,我深切感受到处于乡村振兴大潮的苏垵村的奋进脉动,体会到苏垵人正在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继续勇立潮头,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