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情牵两岸的返亲节

作者简介:洪霆,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

2016年8月被国台办纳入对台民间交流重点项目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晋江围头返亲节(围头村供稿).jpg

2016年8月被国台办纳入对台民间交流重点项目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晋江·围头)七夕返亲节(围头村供图)


在闽台共同的岁时节庆中,七夕是十分特别的一个节日。据古代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因忤犯天条,被隔在天河两边,每年七夕才可以通过鹊桥相会。每逢七夕,妇女都要对月进行穿针游戏,向织女乞讨求智巧,叫作“乞巧”。据《围头村志》的记载:“村民称织女为‘七娘妈’,早时有将子女拜七娘妈为谊母以求平安者,闺女则有‘乞巧’之民俗,求织女传授精湛灵巧的手艺。此趣俗,今已极少见。时潮青年以此日为情人节。”

看来民俗除有其稳定性之外,还有其变异性,即便是良风美俗的七夕,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移易。也许是受到这种民俗变化的启发,2009年,围头村新一届的村两委会遂产生于来年七夕期间举办返亲节的想法——邀请该村嫁到台湾(包括金门、澎湖)的130名围头女儿,连同她们的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过节,把返亲节同七夕节重合起来,热热闹闹地过个节!

这几年,围头村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净了、整洁了、明亮了、绿化了。一幢幢别墅式的新楼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村里的16户特困户已搬进新盖的安居楼,18位孤寡老人住进了全省第一家村办敬老院,刚建成的永平广场为村民提供了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八二三”战地生态公园成为国防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经过整治的金沙湾、月亮湾浪漫迷人,一条条新铺设的水泥路从村里延伸出去连接通衢大道,水产养殖的网箱星星点点地浮在海面上,成了围头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国家一类口岸围头港10万吨级的集装箱码头热闹起来了……

美丽的围头,可爱的家乡,值得一看!

那么,就把返亲节当成架在海峡两岸的彩虹长桥吧!

村两委既已形成决议,就着手紧锣密鼓地筹备吧。首先,村委会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涉台婚姻花名册,而后派出一个以妇女主任蔡金婷为首的妇女访亲团,于年尾前往金门,探望24名嫁为金门妇的围头女儿,向她们发出来年七夕回娘家过返亲节的邀请;2010年7月底,村委会主任洪水平又带领村委会一班人,由金门而台湾,走家串户,一路登门邀请。


围头新娘主题园(围头村供稿).jpg

围头新娘主题园(围头村供图)


与此同时,洪水平听说台湾有个成立不久的“中华妇女党”,其成员大部分是大陆新娘,随即约见该党主席涂明慧女士,诚挚地邀请她到围头参加返亲节。涂女士从他手中接过请柬时,很是惊喜,并表示定当组团与会庆贺。她说围头村举办这个返亲节非常有意义,非常有特色,别的地方还没听说有此善举,围头是第一个!后来,她果真率团来围头参加返亲节,并送来一幅题写着“两岸一家亲”的贺匾,礼数周到。

围头村即将举办返亲节的消息一下子传开了,在海峡姐妹心中激起的情感波澜弥久不复平静。是的,围头村举办返亲节,确是深得民心。村两委进而约定:每两年的七夕举办一次返亲节。待今年的七夕,该村将举办第七届返亲节了。值得一提的是,从2016年8月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晋江·围头)七夕返亲节起,便被国台办纳入对台民间交流重点项目。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围头的返亲节完全是一种集体的约定——须知“民俗的形成是一个集体定约和集体守约的过程,民俗的稳定性乃系于此间的集体约定”;而围头之所以有此“约定”,是因为“村官”们独具眼力,有意引导民俗的继承与流播,这正是值得我们肯定之所在。


要细说围头的返亲节,不能不再现2010年首届返亲节的情景。

2010年8月16日,永平广场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炸响,把开幕式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主席台上的排场不提也罢,会场上坐着的138位嘉宾才是主角,她们是集体归宁的围头女儿,还有她们的丈夫和孩子们,一个个欢头喜脸,其乐融融……

此刻,忽有一阵迎亲的队伍踏着喜庆的鼓乐声款款而来,吸引着众人的眼球。但见新郎官头戴礼冠,身着大红袍,骑着高头大马,好不得意!他身后是一顶装饰古雅的花轿,当新娘撩开花轿门帘好奇地看外面的光景时,人们发现美丽的新娘也是凤冠霞帔,一派古典美!观众无不啧啧赞叹。


福建省首家村级敬老院--围头幸福院(围头村供稿).jpg

福建省首家村级敬老院——围头幸福院(围头村供稿)


殊不知,这一仿古婚礼,新郎官穿的是清代章服,新娘穿的却是明代宫装,这是当年吴三桂降清时与清帝的约法:男降女不降。故婚嫁时男穿清服女着明装,这一折射着“反清复明”思想的礼俗,古早时在闽台颇为流行。女着明装恰恰是民俗稳定性的表现,男穿清服则流露出一种变异性——这是一种变通,“变通是民俗稳定性和变异性的一种实现方式”(汪毅夫语)。而今这一婚礼,仿古不复古,图个热闹罢了。

至于花轿之后的舞龙、弄狮也是人人爱看的阵头,虽然舞龙、弄狮并不是迎亲所必需的,但它们出阵不是更热闹,更能显摆围头人的精气神吗!

还有那老姐妹小鼓队,鼓点子犹如欢快的心跳,节奏快极了。鼓手都是妈妈级、奶奶级的,她们平时是永平广场上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的角儿,今天盛装出阵,为的是让回娘家的女儿们看看她们的风采依旧、人老心不老!

在围头敬老院(幸福院)颐养天年的老人,也加入了欢迎台湾亲人的队伍,他们坐着电瓶车巡游,看着这么喜庆、这么热闹的光景,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除了开幕式当天安排一次别开生面的民俗活动,村里还特地组织了一次剖蚵比赛,借以比拟“乞巧”之俗。其实大家都知道,围头女儿个个心灵手巧,勤劳又贤惠,深得婆家疼爱,其优秀品格更为邻里乡亲所称许,有口皆碑。她们之中已有6人荣获台湾第二届大陆新娘家庭模范奖。


那天,风和日丽,围头湾波平如镜,一派祥和景象。在西望金门的山坡上,海峡姐妹们在植树造林——共筑“海峡姊妹林”。此前她们已经在金沙湾那边参加了营造“红色百将林”的活动,那是为了纪念曾经来围头视察的朱德、彭德怀、陈毅、叶飞等百名将帅而栽下的青松翠柏。

回到娘家,既享受天伦之乐,还参加植树造林,为家乡的绿化出一把力,多好啊!

在“海峡姊妹林”的林地上,一个挥锹铲土的大姐引起大家的注意,原来她是周恩来的亲侄女周秉德,她曾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退休后秉承周总理的遗愿,一直为祖国的和平统一鼓与呼。今次,她听说围头要举办海峡两岸首届返亲节,特地从北京赶来,共襄盛举。她在开幕式时的致辞很简短、很感人:“我的伯父周恩来,临终前3个月,用颤抖的手写下关于台湾问题的批示,最后连写几个‘托’字,还签了名,‘周恩来九月四日’。那个‘托’字是托付、重托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敬爱的周总理对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殷切期盼。”周秉德掷地有声的一席话,引起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现在,周秉德拿起扎着红绸的铁锹,正同台湾“中华妇女党”主席涂明慧女士共同种下一棵南洋杉。这是“海峡姊妹林”的第一棵树。当她们培好土以后,有几个台湾孩子提来几桶水浇下去,然后与小树比高低,希望小树快快长高……

这时姐妹们已经四散忙开了,挖穴的挖穴、栽树的栽树、浇水的浇水,大家有说有笑地忙活着。才半天工夫就栽下了一棵又一棵南洋杉,栽出一片“海峡姊妹林”。

“八二三”战地公园绿树葱茏,遍地绿茵。这里是当年的海军海岸炮阵地,现在大炮已经放到军事博物馆去了,只留下空空的炮位和长长的坑道。


围头海峡姐妹林(刘志峰摄影).jpg

围头海峡姊妹林    摄影/刘志峰


回娘家的围头女儿中,有很多人的父兄,都是当年在“八二三”炮战里立过战功的民兵英雄。对于父兄的故事,对于这个战地公园的一草一木,她们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她们都是“60后”“70后”,她们是新时代故事的主角……

民兵英雄洪建财的二女儿洪双飞,是第一个嫁到金门的围头女儿。她说当年刚到金门时,婆婆就带她到祖厝去看,那里有摆祖宗牌位的公妈厅——她心里明白,自己已是陈家的新媳妇,应当接过陈家的香火……婆婆把她带到一间已经坍塌了的房子,说这是灶脚(厨房),这里曾经落下两枚炮弹,把锅灶都炸坏了……你回去问你爸,这两枚炮弹是不是他扔过来的……婆婆说罢自己咯咯笑起来,一点也不记恨。

船老大吴尊顶在“八二三”那天奉命开船去支前,冒着炮火载杉木去大嶝岛构筑炮兵工事,是个无名英雄。后来他的小女儿嫁到高雄去了,而二女儿的儿子吴聪明却娶了一个美丽的高雄姑娘。这是“两岸一家亲”的另一种版本。

硝烟散去,留下的都是故事……


去雄阙殿祭拜主帅公是返亲节的重头戏。

相传明弘治年间(1488—1505),闽浙沿海一带不时受到倭寇骚扰,为保护百姓安宁,朝廷派兵平剿倭寇。抗倭军中有一名小将,姓邱名军阙,乃惠安崇武镇人氏。他13岁参军,擅长弹子之功,百步之内百发百中。他征战多年,屡建奇功,升为尉官,经常率领水军巡视惠安崇武至晋江围头海面,一旦有倭寇来犯,均被他率领的水军杀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每当他凯旋时,围头百姓都要为他庆功。


摄影 黄荣钦_2.jpg

摄影/黄荣钦


有一年,闽南一带久旱无雨,田地龟裂,五谷颗粒无收,哀鸿遍野。邱军阙当即令军中节省军粮,匀出部分粮食赈济百姓。军民鱼水情深,此后若有倭寇来犯,百姓便纷纷帮他运输军粮,与邱军阙同心协力,共守边防。

后来,他带领水军巡视海面,军舟驶至围头海面,忽然狂风大作,船被巨浪打翻沉入海底,邱军阙不幸罹难,为国捐躯,时年22岁。噩耗传来,围头百姓无不噫唏,痛楚万分。

迨至清乾隆元年(1736),围头渔民出海捕鱼时,从海底捞起一根香木,上面竟然刻有“万军主帅”4个大字,老百姓就传开了,说这是邱军阙英灵不灭,方以漂木显灵;还说这是他生前为国为民,得到了玉皇大帝的嘉奖,封他为“万军主帅”镇守海疆,庇佑沿海庶民。乡中故老,即将此香木雕成一英俊少年将军形象,双手握着金弹子,英姿勃发,并建雄阙殿奉祀。从此,主帅公便成为围头村的“挡境”,亦即守护神。

返亲节期间的雄阙殿,香火比平时都旺!来此祭拜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人人拈香跪拜,人人祈愿祈福,无比虔诚。

有学者认为,把世俗祈愿神圣化,又把神圣祝祷世俗化,使世俗与神圣融而为一,这便是中国诸多祭神纪贤的纪念性节日共同的深层意蕴。

围头举一村之力举办情牵两岸的返亲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深层的意蕴远胜于浅表的形式,此其一。

其二,返亲节与七夕节重合,体现了民俗的继承与变异,而继承与变异则彰显了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学家钟敬文指出:“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这,也许就是围头村举办返亲节的理论依据。

其三,返亲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利用民间信仰随意随俗的走向来引导民间信仰”,生动地表现了民俗文化的多元,其审美功能远远超过功利色彩,从而使返亲节有着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