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出书杂感

作者简介:

张虎,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原副秘书长,中国艺术报社原社长,出版小说集、散文集、摄影集、书法集多种。

微信图片_20220617110603.jpg


在编辑我即将出版的这本书之前,就有朋友问我:有人看吗?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低头族”都在看手机。君不见,公共汽车上,飞机上,餐厅里,大家都在看手机,甚至有人走路时边走边看,骑车时边骑边看……

这几年,当年销量很大的一些报纸、杂志停刊了,出版社的日子也是举步维艰。尽管报刊亭摆的报刊不少,但是很少有人驻足翻阅,购买者就更少了。疫情期间,我去王府井新华书店、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三联书店,摆放的各类书不少,但门可罗雀。有些书用塑料皮儿精装,成了摆设,购买者并不多。

其实我也喜欢看手机,毕竟内容丰富。所有想看想查的,文、史、哲、科技、卫生、教育、实事、生活常识等,基本都能找到,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既实用方便,也很吸引人。但有些消息当时看着很新鲜、很确凿,可没过几天,又被相关单位证明“全是假的”,让人扫兴。还有自媒体的每日新闻发布,大有与报纸、电台、电视台竞争之势。各行业的广告也在网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也有虚假广告,特别是虚假营养品广告,上当受骗的人不少,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以前我也搞过新闻和出版,有时也写一些文章,现在,不可与往日同语了,一投稿就有人问“有电子版吗”?我打字没问题,但一改起来就麻烦了,不会,学了半天就是不会。

这时,我想起了十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启蒙哲学家、作家蒙田。他在出版《随笔集》的时候,在序言中说:

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丝毫没有考虑到对你有用,也没有想赢得荣誉,这是我力不能及的。

……

读者,我自己是这本书的材料,你不应该把闲暇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

蒙田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以《随笔集》三卷留名后世,堪称世界文学经典,被人们视为写随笔的巨匠。原书编者称:“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怀疑主义、亲近、自然、中庸、适度原则等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的先哲们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一直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

由此我想到:我出这本书是给谁看呢?实话说,我自己肯定是要看的,但别人看不看呢?我看我写的每篇文章都像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子不嫌母丑”,也愿意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不管他们看不看。 至于这本发行到何处,就管不了这么多了。不过,我想得到人们的批评指正,这是一种愿望。

我自上小学读鲁迅的《故乡》《社戏》以后,就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边是太行山,威武雄壮;东边是华北大平原,广袤平坦;山花野草啊,青纱帐麦田啊,河流湖泊啊,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啊,是那么新鲜可爱。周围村镇的戏台唱戏啊,是那么有情趣。再后来读了老舍、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等现当代作家的书,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苏联、希腊、英国、法国、美国、丹麦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使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学着写,逐渐走上了这条望不到边的路。我坚持着走下去,一篇一篇地写,寄给报社杂志社,一篇一篇地被退回,又一篇一篇地写,渐渐一篇一篇地开始发表,最后积累成一本一本的小书。

这里的甘苦只有自知,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为“晚霞工程”作家出书还作过宣传,而今我也滥竽充数进入这一工程,出本小书。当然,我自知的是,我出书的质量与那些大家是无法比拟的。时间过得真快,眼看自己的书快出版了,我又不禁自问,我出这本书是给谁看呢?蒙田说他是为了给家人看,可家人看过我的书吗?谁是我的读者呢?他们看过多少呢?我的朋友们看过多少呢?我经历过,我把我出的书签上名寄给他们,后来,就有人不知在哪儿买到了我签名送给朋友的书,问是不是我的字迹。这不奇怪,别人赠我的一些大 16开、8开的书画册,因我住房面积有限,也“转嫁”给别人了。

过去不要说出本书,一年在报刊上发表几篇文章就算高产了!“著作等身”,可谓罕有。而今科技发达了,排字改为电脑录入,快捷又便于修改,印刷排版工艺更是今非昔比。现在一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跟“文革”前的十七年间相比,要多十倍、百倍、千倍……

我住处附近有一个出版社。收废品的人跟我说,他收的书连包都没拆,直接当废品送造纸厂了。我住的宿舍楼有不少专家学者喜好藏书,连阳台都堆满了,人走后全当废品卖,我看不少书很有价值,可我往哪儿放呢?北京的一名大学教授是研究鲁迅问题的专家,近百箱书在北京都没有单位收藏,最后给了外地的大学图书馆。

此次出书,除了收录1965年前的小说、散文、杂文四篇外,基本都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发表的一些拙作。这些作品忠实记录了我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干过什么就写什么,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工厂是铣工,曾获“飞跨六零年突击手”,作为技术检验员,我研究制作了“锥齿检查仪”;后来我走上新闻岗位,当过记者,在文艺副刊当过编辑,在出版社当过编辑,为别人出过书;我还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过,创建过《中国艺术报》。我不管干什么工作,写作从来没间断过。诗歌,小说,散文,杂文,评论,曲艺、话剧、电影、电视剧本等都写过,现代的、历史的都涉猎过。在中学,我曾获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一等奖。1965 年,我被推荐为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并参加了大会,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学艺术界的领导和名家的接见。在专业创作上,获得过北京市乃至全国各类新闻、文艺创作奖项,还出过几本作品集。在书法创作上,参加过国内外举办的书法展览,曾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等。我没什么作为,以上只是说明我没有混饭吃。

这次我所选的作品,写了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又不平凡的事儿。他们当中有老百姓,有名人,有的甚至还是大名人。从他们的事迹中,我感受到他们的优良品质,从而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有一次,我参加了启功先生书画作品集出版的新闻发布座谈会,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对启功先生的书画艺术成就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一位领导最后发言说:大家谈了启功先生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可见启功先生是大家,启动先生在诗词文史等方面也是大家,还是书画鉴定大家,我们应该好好向他老人家学习!但是,我们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名人荟萃,我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这代能留下一本书,一篇文,一首诗词,一幅字,一幅画,哪怕只能留下“启功”两个字,也很好了……

于此我悟到:我们现在再写每个字的时候,好像一撇、一捺,先祖哲人们都在看着你写,是不是在继承与发展;你写的每句话、每篇文,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今天的哲人们也在看着你的初心和使命!我只是仓廪之一粟,沧海之一滴……

感谢我写的每个人,他们给了我很宝贵的精神财富;感谢每个写我的人,他们给了我太多的鼓励,这些鼓励是我的动力。无知的东西是无穷尽的,学习也是无穷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