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引领生活诗意——读蒋立波《迷雾与索引》

作者简介:崖丽娟,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研室主任

原本与诗人蒋立波先生并不熟悉,只是偶尔读过他的一些诗。不久前参加他的新诗集《迷雾与索引》分享会,近日认认真真通读了两遍之后,终于决定要写点感受。

有些人只是浅浅结识却留下深深印象,诗人蒋立波先生于我而言即是如此。究其原因,在于遇见时偶尔的交谈便马上有可交集的共同话题,蒋立波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嵊州,而我曾一度担任过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和越剧艺术家们一起去嵊州演出,受到过热烈欢迎。如此心里就有一种快速接近的气场。

《迷雾与索引》是蒋立波近年来写作、发表的诗歌精选集,120首左右的容量并不算厚重,他的诗传达出他对于生活敏锐的体悟感受,也看到他在诗艺方面的精雕细琢,体现出诗人对诗歌语言不倦的探索和对现实和精神境遇的个性化表达。

src=http___p8.itc.cn_q_70_images03_20201230_53a87b0cccab429fb30c6e84ea248f31.jpeg&refer=http___p8.jpg

《迷雾与索引》

诗人蒋立波出生的嵊州常年林木苍翠繁茂,群山云雾缭绕,茶香四溢,景色宜人,构成一幅恬静的乡村美景,这里民风传统淳朴,人文底蕴深厚。近日恰好读到诗人朋友江离以嵊州著名西景山为题致敬蒋立波的赠诗《西景山春日》:“每一种生的忧愁,接续低平处的白雾/为,无可为,那上面的雁队/衔来电波,向你递上远游者的静音”,让我对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村庄以及出生于此的诗人蒋立波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不能不说,自小生活环境对诗人创作无不带来某种影响,蒋立波的创作历程以及诗观、诗论也提供了相互印证。自上世纪80年代末,诗人即开始投身诗歌写作。从小在越剧的韵律、腔调中浸泡长大,他在分享会上说:“越剧深深影响着我的写作,我的诗歌当中也萦绕着这种声音,越剧已经成为一种宿命性的东西。最近五六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写诗在做减法,但方言的影响、地方戏剧声音的教育没法减去,已经深深地进入我的身体里。”

蒋立波的诗,隐喻,婉转,幽深,他非常聪明地像隐藏银行密码一样隐藏想要诉说的一切,但又似不经意给读者留下寻找的痕迹。蒋立波一定深知诗意若随便说出来,审美也就消失。他把诗韵尽可能多地留在文本外面,诗意则通过文本里的字词暗中派发,让读者阅读时暗暗惊奇,一旦破译其中的情感密码便又惊喜连连,很好地诠释了诗歌“意在言外”这个标准。他的诗,有些先抑后扬,有些先扬后抑,并非句句都用力,想表达的也不轻易直接说出来。诗人显然是一个对语言和情感有着天赋异禀的创作者和捕捉者,灵感迸发,激情四射,浑然天成。蒋立波的诗歌写作无疑丰富了汉语诗歌在语言的外延内涵、容纳扩展和表现力等方面的无限可能性,他用诗歌爆发汉语的力量,震人心魄。

微信图片_20210604104937.jpg

蒋立波善于通过丰富的意象来传达情感,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心境,读他的诗意象纷至沓来,这众多的意象虽然给我们造成一种视觉的“晕眩感”,却使得诗歌自身节奏急促而跳跃。我们深入感知就会发现,这种纷乱复杂的意象和急促跳跃的节奏并不是盲目的奔涌,它们是伴随着作者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思考而自然选择的。对于诗人来说,也许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这些频频为人所称道的修辞技艺,还应该包括在这些修辞背后所造成的精神和现象学层面的语言呈现,一种求真求实的心灵愿力,一种变构现实真相的刀砍斧斫,一种探究生命真谛的艰苦冥思。

据说很多写作者通常都有用文字打败时间的不朽之心,不敢妄自猜度蒋立波是否希望自己的文字流芳百世,但他对词语的用心雕琢与推敲确实近于苛刻,以至于你无法再找到另外的替换词,他诗中的每个词各司其职,各专其长,思想的引擎驱动着情感的齿轮,精密、准确、高效地传达词语背后的诗意。甚至一些枯燥的数学概念“奇数”“偶数”“复数”“单数”“余数”“代数”“丈量”“对角线”也被蒋立波频频引入诗中,诗人可能是想抵达一种只有数学才能精准刻度诗歌语言的精微吧?试读这样的句子:“有人带回野花的项链,以便/奇数的灵魂向沉睡的田野求偶”“总有一种更大的矛盾,石缝里/影逸与挣脱的持久的对峙;总有一种复数的厌倦,为鲜甜的星光所孕育。”

蒋立波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物象意象和现实生活的勾连中可以自如穿梭跳跃又合乎情理逻辑,还特别富有诗意。这是一般诗人难以做到。

文学交往作为文学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蒋立波的诗中赠作不少,构成了诗人与朋友之间联通的方式。古往今来,诗人间互赠诗作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情感传递,另一方面呈现了诗人诗意栖居的人生态度,如黄庭坚笔下《寄黄几复》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又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蒋立波赠作中所呈现的正与传统文学所倡导的温柔敦厚,情深义重一脉相承,是对现实当下的关照和对心灵交流的感悟。这些作品都是给谁谁,或者为谁而作的,这是由于他珍视友谊,另外表现在诗歌本体方面,是他把这个领域的经验提升为诗歌题材或者诗歌主题,赋予自己以观察者和对话者的双重身份与读者分享生命的体验。

微信图片_20210604104944.jpg

诗人在后记中自述:古典意象,也必须经过必要的变形、弯曲、破碎和压铸,必须放置在某种难度的铁砧上经受捶打和技艺的淬炼,才能进入我们的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需要写出的……也不是抽干情感与判断的所谓“零度写作”,而只能是一种综合了情感、心智、经验、想象,能够以敏锐的嗅觉和触须,捕获并抓取那“唯一之词”的“零度以下写作”。

笔者对著名诗人、批评家、清华大学教授西渡先生评述深以为同:“在当代诗人中,蒋立波的诗具有罕见的古典气质,这一气质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把诗歌视为一种交流的信念……他的诗是人与人、人和事物、事物与事物的对话,也是时间与时间、地址与地址的对话,在他的诗中,人、自然、时间、空间以词语的方式应和着诗人的召唤成为活的、有意识的、彼此融合、交汇的存在。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存在的性质是当代的,充满对现实的警醒、洞察、反省和精准的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