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杨振宁的中国心


2001年2月16日,杨振宁在利雅得的费瑟国王国际奖颁奖典礼上演讲(选自《杨振宁传》).jpg

2001年2月16日,杨振宁在利雅得的费瑟国王国际奖颁奖典礼上演讲(选自《杨振宁传》)


我看过一篇新闻报道,获得2019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在领奖时,首先向在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致敬,她说自己能够见到杨先生,感到十分激动:“可能我毕生都没有办法达到杨先生在科学上的高度,但杨先生让我知道了华人能够在科学上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一种激励。”

许多人都在为颜宁教授“点赞”,认同其所说。2000年,《自然》杂志评选了近千年来对世界影响最大的20位物理学家,杨振宁名列其中。有朋友问我: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还有什么科学成就?他对中国做出过什么贡献?

我觉得,首先就不应该提“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为什么呢?1956年,杨振宁携手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如此振奋中国人精神的事情,怎么能排除在外呢? 

若论杨振宁的学术成就,那么,诺贝尔物理学奖只能算其人生的风景之一了,早有学者总结出杨振宁在规范场理论、宇称不守恒理论、统计力学、高温超导等领域取得了十多个具有开创性的世界级科研成果。如: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Mills)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即杨-米尔斯规范场)的理论结构,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同时把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又如:杨-巴克斯特(Yang-Baxter)方程,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由于1972年巴克斯特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后来这个方程被称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多年后人们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在向杨振宁颁授“鲍尔奖”时指出,杨振宁的规范场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邓稼先也说过:“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个领域获一次奖的话,杨振宁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奖。YANG-Mills场(杨-米尔斯理论),就是规范场,他在这方面造诣非常高。”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评价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森则认为,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凡此种种,完全能够证明,纵然没有诺贝尔奖出现,杨振宁依然是科学领域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

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奖致辞时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杨振宁站在世界级的殿堂,向全世界发出自信的中国声音。


1957年12月10日,杨振宁在诺贝尔发奖典礼上.jpg

1957年12月10日,杨振宁在诺贝尔奖发奖典礼上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原院长聂华桐认为,杨振宁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他对中国拥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多年密切相处的经历,使聂华桐深深感到杨振宁对中国的关心,他在关心中国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关心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关心中国的科研人才培养,关心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对于在美国学习、搞研究的中国人,他都尽可能给予扶持和帮助,“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对中国的那种骨肉之情,我是深深感受到了的”。

大哉斯言!留意一下杨振宁的生涯,很快就会发现那数不胜数的事情,大多都与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相关: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记载:“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杨振宁时,请他就中国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见和建议,杨振宁直抒己见。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的不少城市举行演讲,借此宣传新中国的形势,许多美国人受其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愿意同中国更为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也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打着所谓《美日安保条约》的旗号侵占钓鱼岛。杨振宁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当年台湾赴美留学生写回忆录时,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他用实际行动征服了许多台湾学生。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时隔30多年后的2004年7月17日,杨振宁在北京大学向1200多名来京参加“全国台联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台湾学子发表演讲。当讲到“七七事变”后的经历时,杨振宁动情地对他们说:“哪位如果再到北京来参观,我建议你们到卢沟桥去看看,因为卢沟桥是日本人攻打华北放第一枪的地方。”


1949年,杨振宁(左)邓稼先(中)杨振平(右)于芝加哥大学 (选自《杨振宁文集》).jpg

1949年,杨振宁(左)邓稼先(中)杨振平(右)于芝加哥大学 (选自《杨振宁文集》)


继1971年夏访问中国,1975年,杨振宁再度来华,他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这也是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运营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研究项目达数百个,一批中青年学者由此脱颖而出。1986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学者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研究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龙以明说,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1997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在多次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致力于将它打造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2009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亲自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的杨振宁,先后为清华大学在香港、美国设立了基金会,募集了巨额的办学资金。他还不断召唤全球各地的科学家来中国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姚期智,他是“图灵奖”得主,在杨振宁的招募下,来到清华大学创建了“姚班”,“姚班”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人才。物理学家吴晓刚,数学家张守武等人也先后回国任教。2000年10月29日,正在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杨振宁,捐资50万元在该校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同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以表彰成绩优异的学生。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次年,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进行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首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1971年,杨振宁与周恩来总理握手,摄于北京人民大会堂.jpg

1971年,杨振宁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周恩来总理握手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他在《归根》一诗中写道: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当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杨振宁时说:“在我年轻的时候,也希望对科学有所贡献,后来没做到,但很高兴你对科学作出了贡献。”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科学领域,从上述挂一漏万的事迹罗列中,我们足以感觉到他怀有一颗伟大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