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设计中国第一只口罩的华侨——伍连德博士

他是爱国华侨、“鼠疫斗士”,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也是第一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

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揪住了所有人的心, 踏出家门的人纷纷戴起口罩。之前SARS,雾霾,沙尘暴突袭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戴口罩。

你知道是谁设计了中国第一只口罩,并推广用口罩预防传染病吗?

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他,叫伍连德。

未命名-9.png

伍连德的父亲伍祺学是广东人,16 岁独自跑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闯荡,1879 年3 月10日生下了伍连德。

1886 年,7 岁的伍连德进入北部殖民地最好的大英义学就读,成绩甚至超过了许多高年级学生。

1896 年,17 岁的他考取英女皇奖学金,由此成为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留学生,期间几乎包揽了学校所有奖项。

1903 年,他年仅24 岁,就被剑桥大学授予了医学博士学位。

1907 年,胸怀报国理想的他,接受了清政府的邀聘,到中国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校长。

其实,伍连德并不是家族中第一个“海归”。伍连德的外公是爱国华侨,他把六个儿子(即伍连德的舅舅们),都先后送到福建船政堂学习,并参加了清朝海军。其中林国裕在甲午海战中牺牲,林国祥在甲午海战中接替方伯谦任管带指挥“济远号”战舰。

伍连德的夫人黄淑琼是新加坡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之女。

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很早就深深根植在伍连德的心底。

1910 年的冬天,北京的外务府内,突然收到了一个来自东北三省的消息:一种染之即死的怪病,迅速蔓延了整个东三省,随后就像沙尘暴一般,扑向了北京。症状是:高烧、咳血、几天之内皮肤变为紫色、死亡。如果不尽快控制住疫情,这场瘟疫就可能会要了大半国人的命。

而当时日俄以保护侨民为由,威胁清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将不准中国人进入参与防疫,进而以此控制东北三省。晚清风雨飘摇,列强虎视眈眈,情况真是恶劣到不能再恶劣。

此时,正在天津的伍连德,临危受命,辞别妻儿,年仅31岁的他,带着一个名为林家瑞的助手,抵达了哈尔滨,直扑一线,出任清廷特派全权总医官。

一个英国制的袖珍型显微镜,及研究细菌工作的必需品:酒精、试管、剪刀、钳子等,便是他所有的工具。他要以一己之力,对抗肆虐人间的妖魔!

要控制瘟疫,就要先了解疾病的起因,多年的西方医学学习经历告诉他,解剖,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可那是1910年的清朝啊,解剖完全是一个禁区。尽管每天有那么多人死去,却没有一具尸体可以用来解剖。

一天,一位日本籍的女性出现咳血等症状后当夜死亡,他和助手避开所有人,悄悄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尸体解剖。最终他找到了瘟疫的元凶:鼠疫杆菌。(鼠疫杆菌可引起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传染病鼠疫,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即是源于鼠疫的流行,将欧洲变成了死亡之地, 引起了数百万人死亡。)

在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对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灭鼠。

12.jpg

可是,此时的东北早已经天寒地冻,老鼠根本就很少活动,疫情怎么可能传播得这么快?想到这里,伍连德不寒而栗,他认为,这是一种新型鼠疫,能由人和人通过飞沫传播。他立即起草了一份电报,将这次在东三省流行的鼠疫称为“肺鼠疫”,并建议清政府立即停止对老鼠的捕杀,封锁哈尔滨,建立隔离营。

于是他立即组织力量,封锁了经过哈尔滨的日俄铁路,禁止铁路运营,关闭学校,撤空客栈,将患者全部隔离开。并把这些可以使用的建筑,改造为四个部分:办公区、消毒站、医务人员宿舍、接触者隔离营。

当时的医生护士都没有意识做面部防护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他发明了一种简易口罩。

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医护人员和老百姓都纷纷戴上了口罩,这样的举动,让当时疫情的死亡率大大地降低了。

与抗击鼠疫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果断处理尸体。那时正值隆冬,土地硬得像石头,无法埋葬的病疫尸体排了至少一英里,场景触目惊心。

无法土葬,也许火葬是个可行的方法。伍连德想到这里,被自己惊出了一身冷汗。集中火化,在当时是破天荒之举,会被看成是对人性的亵渎。可如果不处理这些尸体,后果不堪设想。

在提交火葬的请求三天后,他收到了允许火葬的批文。从此以后,鼠疫死者即可直接火化。

他的一系列措施实行后,到1911 年3 月1 日,最后一例鼠疫病例被记录在册,至此,夺去6 万人生命的鼠疫宣告结束。令人闻风丧胆的鼠疫,他仅仅用了67 天,就控制住了。

如果没有他,这场鼠疫夺走的中国百姓生命绝不止6 万,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隔离等办法,应对城市发生的传染病疫情。

1911 年4 月3 日至28 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 沈阳) 召开,来自英、美、法、日等10 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大会,伍连德被公推为大会主席。在这次会议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被誉为“鼠疫斗士”。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除了伍连德,再也没有谁敢用这个称号。

后来,伍连德又用同样的防疫方式迅速消灭了1917 年在山西、1920 年在东三省爆发的肺鼠疫;先后两次杜绝了哈尔滨霍乱的大流行;杜绝了上海爆发的中国最大霍乱的流行。

他虽出生在国外,但他为中国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他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先后兴办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北陆军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202 医院)、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年,但半个世纪中海港检疫权和海关主权都被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专门只为外国人服务。他力争收回海港检疫主权,也是他负责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中国海港检疫事业能够收回主权、统一号令、开展业务,他功不可没。

鸦片误国误民,而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禁毒事业,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监督焚烧鸦片1200 箱。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早闻他的大名,想要他参与对中国的细菌战,他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从哈尔滨赴大连途中,他被日军诬为间谍拘留并关入地牢。三天两夜后,经英国驻沈阳总领事伊思特斯的营救,才侥幸脱险。

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他在上海的家被日军炸毁,自己最爱的妻子也不幸离世,他被迫离开了中国,回到了故乡马来西亚槟城。开了一个小诊所,成为了一位普通的医生。

老人经常悠闲地在街头漫步,并偶尔用广东话劝小贩们,“不要抽烟喝酒,多运动”。

13.jpg

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回到过他为之付出了青春与热血,服务了20 年的中国东北。

1949 年,中华医学会的总部从上海迁至北京,伍连德将东堂子胡同的住宅,连同数千册图书捐献出来,作为中华医学会的办公场所和图书室。

在伍连德的心中,他一直是一个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他也的确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1959 年, 晚年的他写就了650页的英文自传,自豪而坦然地题写了书名:《鼠疫斗士:一个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位爱国科学家的赤诚。

1960 年1 月21 日, 他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1 岁。临终前,他曾在自己的自传中这样写到:“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我衷心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其实, 他生前还有一项更大的荣誉,那就是被提名为1935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因为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 年, 这个消息直到2007 年才被正式公开。也就是说,他才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也是曾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