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檀林古街

檀林古街晋江龙湖有个檀林古街,坐落于檀林村西侧,西南两面临溪,有“檀安桥”通向永和、石狮;由东、西、南、北四条街道组成近似“回”字形,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

对于檀林古街,许书升老先生深有感情,他在檀林生活了七十几年。2001年,旅港晋江檀林同乡会编辑出版纪念特刊,出于对家乡古街那份特殊的情怀,他主动承担了撰写檀林古街的任务。经过两年多的走访探寻,檀林古街远去的历史渐渐清晰了起来。

早期的檀林村,没有大型集市。村民们要进行大宗采购,要走好几里的路到安海、石狮这些商贸发达的地方,十分不便。寓居于厦门鼓浪屿的乡贤许经果挺身而出,倡议兴建檀林街,他联络海内外檀林乡亲,得到热烈响应。1927年8月,檀林街破土动工,经两年多的建设,檀林古街的店面相继竣工。

许书升老先生说:当时建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市政统一规划下,发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买下地块,由他们出资建设,算得上“自建房”;还听说有的“自建房”请来了厦门的工程队来施工。这些房子,大多是混凝土的建筑,风格都是仿西洋风格的。另外一种由市政募集资金,经市政规划后统一施工,相当于“商品房”;这些建筑风格跟“自建房”不同了,主要是砖木结构建筑,也就是建筑外部包括柱、墙都用红砖,屋架及门窗用杉木。

摄影 徐维耕.jpg

摄影/徐维耕

北街叫做通安街,取通往商贸重镇安海之义,这是古街最繁华的地段;此外还有东路街、西路街、南路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这条街的规划设计是十分严谨的。

整条街总共有94个店面,经营项目包含油米、食品、水产、果品、杂货、布匹等,饮食、客栈、理发、照相一应俱全,甚至还有木器社、榨油厂、面粉坊、西医馆、邮政所,成为了远近最繁荣的集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古街建成之后,一股经商热潮在这里兴起。海外华侨纷纷回国投资。许天化老师的父亲许文姜,就是当年回家乡檀林兴办实业的华侨之一。许天化老师说:大概是1931年,我父亲从南洋回来,在古街购置店铺,开设布店;也许不仅仅是商业投资行为,这其中更多的是凭着一颗爱乡之心,来家乡办实业。办完之后,他再回到南洋,把布店交给侄儿经营。

在许天化老师的家里,还保存着当年布店用来放布的布架。从这些布架上,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顾客在布店里挑布买布、讨价还价的情景。在西路街,我们找到了当时布店的旧址,睹物思人,此刻,许天化老师应该想到很多往事。

檀林村民也开始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纷纷在檀林街上开起了店铺。繁华的檀林街同时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这里经商,如来自石狮的阿览,他做炊甜果;来自惠安的杜安人,他开西医馆。在这些外来的商家当中,有的人甚至把家安在了檀林村,所以,现在檀林村除了本地许姓之外,还有许多外来姓氏,他们的先辈就是当年来经商并定居下来的。

古街的繁荣却只持续了近十年。二战的爆发,成了古街一个致命的转折点,使檀林古街繁华不再。在东街路一间废弃已久的作坊门口,我们还能找到用来磨面粉的石盘之类的生产工具,更让人为古街衰败的命运感慨。

1945年,抗战胜利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恢复了,许多人也踏上了到南洋谋生的道路,檀林古街上的大多数的店铺从此不再开张,古街逐渐走向了萧条。

出人意料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檀林古街迎来了一个回暖期。民主建政之后,这里隶属檀林乡,就是附近几个村的中心,所以这里也比别的村繁荣,供销社、信用社、邮政代办所等都在檀林乡设点,檀林古街再次中兴。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檀林村周边地区逐渐发展起来了,而檀林村却依旧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地方,檀林古街由此慢慢衰落下去。

许书升老先生为我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比如说永和街,为什么它比较晚兴起,但是却比较发达呢,问题就在于它是镇政府所在地,处于交通要道,人流量比较大,就有了发展的空间。东面的中山街兼有永和街的这些条件,还是晋南的交通枢纽,所以它也发展起来了。

站在檀林古街上,目光所至,大部分店铺店门紧闭,部分建筑已经废弃。偶尔还能发现一两幢新建的房屋,与古街显得很不相称。近年来,随着檀林村经济的发展,新的市场建起来了,古街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盼望在乡村振兴的潮流中,她还能恢复昔日的辉煌,成为一个侨乡旅游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