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父亲往事

父亲李国瑞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他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脑海中不能忘怀,他的革命情操赤子之心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作为他的女儿,深深的怀念为共和国挥洒热血,为新中国解放和建设呕心沥血的父亲。


父亲1922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10月,在西安上中学的父亲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了我党领导的地下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月,党组织安排父亲在安吴青年训练班学习,在此期间担任连长。安吴青训班亦称“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专门培养青年工作干部的学校。1939年,父亲来到了一心向往的革命大熔炉——延安,在这里锻炼成长。同年8月入中央党校学习,任党支部生活干事。出色的工作和学习,使他获得了“镰刀锤子五星铜质奖章”。


1952年李国瑞在朝鲜战场.jpg

1952年,李国瑞在朝鲜战场


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有一次,毛主席来到学校给全体师生作报告。父亲聆听了主席的报告。毛主席激情洋溢、旁征博引的演讲,使学员们——这些为拯救民族危亡来到延安的热血青年们,抱定投身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

这是父亲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聆听主席的声音。他曾告诉我,主席讲话逻辑性非常强,语气坚定有力,目光炯炯有神。从那时起,父亲更加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革命信念。这一信念,带领父亲开始了他的革命征程。

抗战的烽火燃烧在中国大地上。也是从这时起,父亲融入了革命洪流,受到了陕北革命前辈刘志丹、习仲勋的勉励和教诲。后来,父亲回忆这段历史,满怀深情地说,“由刘志丹、习仲勋等陕北革命前辈创建的赤卫军、红军游击队,到陕北工农红军,是整个英雄的人民军队的一部分。他们战功卓著,是一支军纪严明,品德优良,拖不垮打不散的铁军,他们是陕北人民的一面旗帜。”

这一时期,父亲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青年营政治干事、指导员、政治部秘书,关中三团一营政治干事、政治部秘书等职。父亲参加生产劳动有着冲天的干劲,和同志们开展劳动竞赛,手打出血泡脱掉几层皮。有一次,父亲在垦荒中用力过猛,锄头飞出,险些砸伤。父亲常常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38年至1940年期间,在延安开荒大比武中,父亲曾两次获得延安“大生产运动甲等劳动英雄”称号。


861AA6C4-F1DF-42E1-B8B5-404143F89CA6_1_201_a.jpg

作者与父亲


在解放战争中,1949年3月,父亲参加墓坳阻击战,战斗打响在陕西耀县柳林镇。此战击毙国民党军青马敌首82军248师师长马德胜。战斗异常惨烈,父亲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先是左臂被打断、粉碎性骨折,又发现同侧肩关节也被打穿,子弹擦胸膛棉衣飞过,距离心脏仅一厘米。

战斗结束后,父亲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在马背上颠簸了三四天,几次昏迷。为了止血,警卫员把伤臂扎得过紧,左臂肿得像小腿一样粗,皮肤完全成了紫黑色。到了后方洛川隆坊镇医院,医生紧急查看处理伤口,准备马上手术,同时对警卫员说,再晚个把小时,神经完全坏死,胳膊就保不住了,应当每隔几小时放一次血,把淤血排出,再扎紧。父亲从昏迷中醒来,对身边的医生说:“同志,你可不能在我昏迷的时候把我的胳膊锯掉呀!我还要为党工作啊!”医院请了最好的医生实施了手术。手术中从伤口断口处取出的碎骨头渣装了一小盘,医生把无数根被打断的血管神经接上。在当时是很成功的手术,但仍留下终身残疾,被国家评定为“二等乙级革命残废军人”。

父亲和母亲1945年6月初识延安。志同道合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使他们结为伉俪。1948年年底,部队在陕西宜君休整冬训时,经第四军政治部批准,父母于1949年1月在延安结婚。得知父亲负重伤,母亲日夜兼程,赶往后方医院看望。后来母亲对孩子们讲述这段难忘的经历时说:“你们的父亲九死一生,差一点都没有你们呀!”

在墓坳阻击战中,父亲年仅19岁的警卫员刘三英勇牺牲!每当讲起警卫员的牺牲,父亲总是动情地说:“娃娃才19岁——要给他立个碑咧!”

中共铜川市耀州区委史志委员会将墓坳阻击战中牺牲的刘三等革命烈士的英名铭刻在了烈士名录墙上。

这一年八月,父亲转战西北,负伤尚未痊愈就参加了解放兰州战役。整个战役异常艰苦,打了22天,攻占兰州仅用一天。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为表彰在解放大西北中做出贡献的人民解放军官兵,颁发人民功臣奖章。父亲获得“人民功臣奖章”。

在我小时候,常爱听父亲讲战斗故事。兰州解放期间“抓特务”的故事,使我再次了解到父亲的机智和勇敢。

兰州刚刚解放。一天傍晚,父母外出走在街巷深处,远远看到一身型高壮的中年男性,形迹可疑。父亲安顿母亲在原地不要动,他迎面走了过去,只见那人鬼鬼祟祟正向这边走来。

父亲警惕的注视着来者,借着昏暗的灯光,父亲一眼扫去认出:此人正是多日前部队羁押的国民党敌特分子。此次外出父亲身上没有带配枪,父亲疾步迎向来人,右手插在军服裤兜里,伸直食指做出手枪的样子,震慑对方我准备掏枪。那人看到穿军服的军人先是故作镇定,一只手摸向腰间。说时迟,那时快,父亲疾步向前飞起一脚,踢掉凶器。特务见势不妙,掉头就跑。父亲紧追在后,边跑边厉声喝到:“站住……,站住……”,母亲跟在后面边跑边喊:“抓特务……,抓……,抓特务……”。

追了几条巷子。在一个转弯处,父亲一把抓住特务后衣领,右脚飞踢对方后裆部,一记左勾拳击其下巴,右脚踹其后双膝关节。“扑通”一声,特务双腿跪地,紧跟着,父亲朝后脖子猛击一掌将其打趴在地。这时,后面的人相继围了上来……押送时发现,特务吓得大便失禁,拉了一裤子。

新中国刚刚建立,1950年1月,父亲任装甲兵第一战车编练基地大队政委、干部处处长。


微信图片_20220322104101.jpg

作者父母的合影


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父亲奉许光达司令、向钟华政委之命,任装甲兵赴朝工作组组长。带领装甲兵系统团、营、连干部赴朝参战,并兼任在朝鲜开城前线作战的战车五团副政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父亲历经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坚守阵地半年之久。

后来,母亲回忆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时说:父亲抗美援朝使他们又经历了一次生死别离的战争磨炼和考验。当时姐姐一岁,哥哥还在襁褓中。母亲带他们拍照留念,将照片随祖国慰问团带给在朝鲜开城前线的父亲。

朝鲜战争胜利后,步兵第二兵团编为装甲兵。1955年4月,父亲任装甲兵第三坦克学院干部部部长。

1957年11月,父亲任装甲兵学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并参加了第一战车编练基地初建工作。

新中国百废待兴,加强国防,重中之重。建设坦克基地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选址在塞外内蒙古包头,番号617厂。1961年2月,父亲奉命率装甲兵营团干部13名,由北京来到包头,参加兵器617厂企业整风。

投身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使命感使父亲做出了决定——留下来,干!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刚刚赶跑了蒋介石、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的父辈,主动请缨,怀着一腔热血,风尘仆仆、义无反顾的来到库布齐沙漠边缘,大青山脚下。在这片漫天风沙、四季荒芜的土地上开创了共和国的坦克事业。

同年12月,父亲被中组部任命为617厂党委副书记,在617厂试点政治工作。工厂成立政治部,父亲兼任政治部主任。母亲杨芳,当时在国务院秘书厅工作。父母放弃优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举家由北京调往内蒙古包头,母亲调入五机部六0研究所工作,任党委办公室主任。从此,父亲脱下军装,转业来到地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在部队的工资待遇远高于地方,部队的许多下级后来职位都比父亲高。

父亲义无反顾,甘愿献身国防建设。我有幸见证、切身感受了父辈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奋斗的历程,感受了父亲对国防建设的使命感和那份忠诚。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工作是繁忙的。常常看到父亲早出晚归、夜以继日的工作。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生产一线,出现在工人们中间。父亲往往是到基层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现场遇到问题马上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厂里召开大会的报告文案自己动手,结合实际和政策理论,“开夜车”自己撰写。深夜,父亲伏案工作的背影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忘我工作的情景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有人跟父亲开玩笑说:“李书记,谁做你的秘书真不用忙了。”

星期天早上,我们还在睡梦中,常常被电话铃声吵醒。记得因为这事还抱怨过父亲。即使在家休息,也经常处理工作,电话不断、接待来访者。尤其工人上门反映事情,父亲嘱咐我们要热情接待。他说,能来敲你的门不容易。父亲教育我们要体恤民情,不能摆架子。

父亲对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小时候,每一两周要开家庭会议,听每人汇报近期学习、劳动和思想情况,然后提出要求,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这些记忆历久弥新。

工作上,父亲坚持原则有魄力雷厉风行,讲话逻辑性强干脆利落。大多数干部、职工说:李书记工作能力强,真抓实干,文笔好,有口才。我们知道,父亲的工作能力强,笔杆子硬口才好,是他长期以来不断学习的体现。父亲曾讲,在战争年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字典不离身,马背上驮着的总有几本书。我记着,家里的四角号码《学文化字典》父亲从战争年代一直用着,早已磨破了书角。改革开放后出了新版的《辞海》,父亲买了上中下三册大部头《辞海》。他常说,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中,父亲没有放松学习文化和政治理论。1957年10月至1959年6月,父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深造,取得了由院长罗荣桓签发(学号第00550号)的高等教育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多年来,受父亲的影响,我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总要查清楚。

父亲在群众中有良好的口碑。大家说,他是个好人。评价中的“好”,在我认为内涵是丰富的,有工作作风方面的,也有身为领导干部的品格和对职工的深厚情感上的。

我的视角看到的父亲是有着铁骨柔肠,有着大爱情怀的父亲。

回忆父亲,留存在记忆里的一些事情总是挥之不去。记得“文革”刚刚开始的一个下午,一机厂厂前区一中年妇女坐在地上悲伤的哭泣,声音很大。父亲从远处闻讯走了过来,询问这位妇女发生了什么事情?妇女边哭边抹着眼泪说出了缘由。这位妇女的丈夫姓曹,是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牺牲在朝鲜战场。国家每个月都按时给家属发放抚恤金。可是“文革”开始的这两个月,没有人管了。各个办公室都贴着封条,该去找哪呀!中年妇女失去了生活来源,带着五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度日。孩子们一整天都没吃东西了。

父亲听着,把这位烈属扶起来,安慰她不要哭了。父亲双手摸着自己的上衣口袋,一共40多元。他把这些钱放到烈属的手中,对她说:“拿回去给孩子弄些吃的吧……”妇女接过这40多元,泣不成声地说:“你是干部吧,我遇上好人了啊,活菩萨呀……”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笃笃笃”一阵敲门声。父亲打开门,一位满头花白头发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家中,手里提着一只鲜活的大公鸡和一兜东西。妇女见到父亲激动地说:“李书记,你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啊!那40多块钱可是救命钱啊,我让孩子永远不能忘了!孩子,这就是我跟你们说的李大爷,快叫李大爷!”父亲见状赶紧将他们迎进家中,详细询问了她家现在的情况。她说,孩子现在都长大了,有的已经参加了工作,日子好过多了。言语间充满了对父亲当年的救命之恩的感激。

我和在一旁的哥哥、姐姐被眼前的这一幕深深感动。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看到的父亲还是济困扶危,倾情关怀知识分子的父亲。“文革”时期,父亲保护老干部、知识分子的几件事使我记忆深刻。

那年,被打成“走资派”、身处逆境的父亲被揪斗完刚回到家,忽听门外有急促的敲门声,“谁?”“我,国瑞快开门!”父亲打开门,来人是厂分管人事的杨副厂长,也被打成“走资派”。杨叔叔说:“国瑞,我被他们连轴揪斗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我实在不行了,能不在你这躲一躲睡个觉?”父亲连忙拉他进屋,向窗外扫了一眼,说:“你在这睡,有人来我挡。”说着扶着他带伤的身子上床。刚安顿好杨叔叔,就听门外有“砰砰砰”的敲门声。打开门,是三个戴着袖章的人。父亲说:“你们干什么?”“杨青是不是在这儿?”说着,不由分说地闯进了屋。只见床上睡着一个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的人,床边放着十几岁男孩儿穿的棉衣棉裤和棉鞋。他们边说:这是谁?边要撩被子。父亲拦住他们大声说:“我儿子发高烧,正在捂汗,刚发了汗不能受风……”

父亲的尽力相助,保护了杨叔叔,使他暂时得到了休息。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安抚都是最温暖的呵护,这份温暖伴随着深陷囹圄的人们默默度过最寒冷的冬天。

617厂原副总工程师,负责热加工及新材料研制的魏总工程师,“文革”中也被关在厂前区东小楼“牛棚”中。父亲关“牛棚”8个月之久。一次“放风”时,魏总见无人注意,走过来跟父亲流露了十分悲观的情绪,说身心已难以承受……父亲说:“你不要这样想,要相信群众相信党。这次运动主要是整顿党内的问题,党外人士不是主要对象,一切都会过去的,你要有信心,历史会做出公正的结论。”多少年以后,魏总的二儿子方平和我们见面讲起此事,非常感激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给予的信心和勇气。

听从党的调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参加西南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是备战的需要,是党中央、毛主席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要抓紧。”1970年10月,父亲调任西南三线719工程副总指挥,即六机部5002厂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武器系统配套的声呐制导鱼雷试制工作,改写了我国核潜艇有鞘无剑的历史。这是搞军工鱼雷的新厂,617厂援建。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既要搞基建抓生产又要抓职工生活,还要协调处理解决征地建厂房、职工宿舍等问题。记得父亲在云南给家里信中是这样写的:“这里四季如春,山上盛开的山茶花把未来兴建的厂区装扮的一定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在困难的条件下,父亲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们。

初期建设,一切从零起步。工作的艰苦,遇到的困难之多是难以想象的。半年后,全家迁往云南。一次,听厂里同志跟我们讲,你爸爸在基建工地现场会上讲话,工人们鼓掌的掌声三五分钟都不落呀。我想,这是在艰苦环境中,工人们的期望、支持和信任的掌声。父亲在该厂工作,为三线建设倾注了心血,为新厂的生产生活打下了基础。1975年9月,父亲调回617厂任党委副书记。

百忙之中的父亲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体恤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他们的问题是他的责任。怀念父亲,使我总是想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人们生活不宽裕。有几次得知老职工家里有经济困难,父亲嘱咐母亲带着东西前去看望。有一次,我陪着母亲到一户职工家,他的媳妇产下第三个孩子,一家人靠他一人的微薄收入生活,没有给产妇补给的食物,他们抹着眼泪愁着无米下锅,在商量把刚生下的孩子送人。母亲带来了半袋白面和营养品,嘘寒问暖询问产妇和孩子的情况。说,我代表李书记来看看你们,大家会帮助咱们克服困难的。不要哭了,把身体养好,照顾好孩子。夫妇俩深受感动,我从中深受教育。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荣获——

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这是1955年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和条例,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荣誉勋章;

三级解放勋章。即1955年9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表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有功人员;

人民功臣奖章。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为表彰奖励在解放大西北中做出贡献的人民解放军官兵,颁发人民功臣奖章。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获得兵器工业特殊荣誉奖章;1991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父亲看到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日新月异、兴旺发达,感到无比欣慰。父亲在塞外钢城53年,为新中国的兵器工业发展付出了他的后半生。每当回忆起曾经走过的峥嵘岁月,他无怨无悔。父亲晚年生活受到各级组织的关怀,享受国家省(部)级医疗待遇。母亲过早离开了我们。五个子女和各自家庭关爱看望老父亲,精心陪护照顾父亲,使他减轻病痛安享晚年。

2014年1月,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2岁。优秀的工作作风贯穿了他的一生,给子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他的大爱柔情又让我们如沐春风,心生暖意,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