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汕尾市华侨管理区:从“归根”到“生根”

“华侨农场”,这个对年轻一代略显陌生的名词,其实蕴藏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上世纪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侨华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甚至于人身安全也遭到了严峻挑战,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任,大批华侨选择回归祖国怀抱。为了妥善安置回归的同胞,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华侨农场应运而生。其中,广东省共设23个华侨农场,让来自24个国家的6.9万名归难侨从“漂泊无根”到“落地归根”。在汕尾市,安置了近2万侨胞的陆丰华侨农场就见证了这段坎坷又温暖的历程。

六十余年踔厉奋发,代代相继踵事增华。如今的陆丰华侨农场不仅遍地田园,处处牧歌,更在党委、政府与侨胞群众的不懈努力下,改制为汕尾市华侨管理区,成为了工农商学齐全、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并且独具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镇。究其根本,良好的发展沃土源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支持,蓬勃的创业热土源于侨胞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由衷认同,归侨归心才是侨场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为继续广泛凝侨心、聚侨力、系侨情,团结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汕尾市华侨管理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省委、市委有关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工作要求,坚持以党建带侨建为重要政治任务,不断强化党对侨联工作的领导,使党建带侨建成为华侨管理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侨胞从“归根”到“生根”的党建工作重要品牌,开创了党建、侨建工作的崭新局面。

华侨管理区党群服务中心

2019年5月,汕尾市侨联联合华侨管理区侨联举办“侨联杯”羽毛球邀请赛

“三三机制”,让“党”和“侨”密不可分

“党建带侨建”,具体怎么带?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打牢基础,把党建与侨建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坚持加强党对基层侨联组织的领导,进一步让“党”和“侨”密不可分。对此,华侨管理区在实践中总结了“独门绝招”——“三三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华侨管理区在开展党建带侨建工作中,首先围绕决策运行机制布置了三招先手棋:第一招是落实学习在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和侨联政策法规列入各级党组织和侨联组织学习内容,纳入党校学习培训计划,举办了2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侨务政策理论水平提升培训班,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第二招是落实决策在先。区委优先研究部署侨建议题,对侨务工作早部署早落实,制定出台《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全面推进“党建带侨建”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党建带侨建”工作有措施、有落实、有特色;第三招是落实领导在先。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区委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侨兴街道、区直(含驻侨)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党建带侨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责任,落地落实“党建带侨建”工作。

第二个“三”是编织三级侨联组织网络。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围绕规范完善侨联架构健全“三级组织”,是华侨管理区为党建带侨建提供组织保证的关键一招。区委制定出台《汕尾市华侨管理区侨联改革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区级、街道侨联改革,率先在全市形成“区-街道-村(社区)”三级侨联组织架构。目前,共在区社会事务局、区关工委、侨兴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和区医院、区中学、区中心小学、豪哥生态农业种养有限公司建立了16个基层侨联工作小组,实现基层侨联组织全覆盖,做到“级级有侨联、处处有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党有号召,侨有行动。

加强“三个保障”是着力夯实工作基础的第三个“三”,是保证党建带侨建抓长抓常的系列实招:一是加强经费保障。将党建带侨建工作纳入经费预算,确保党建带侨建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去年以来,全区共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区、街道、村(社区)三级侨联工作经费。同时,基层侨联文艺团队每年拨付3万元活动经费;二是加强人才保障。优先保证侨联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区拥有侨干人员77名,同时,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2名,招聘党建指导员9名,聘请专业社工8名,切实打造党建带侨建“主心骨”和“生力军”;三是加强阵地保障。全区共建成“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11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4个,同时,推进线上阵地信息化建设,建立“党建带侨建”信息平台,设置“党建+”、便民服务、政民互动三大功能版块,切实全面加强侨建工作阵地。


“海量服务”,优质服务凝聚侨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建带侨建的最大关切,就是侨胞群众的心。以优质的对侨服务凝聚侨胞的心,就是党建带侨建的重要工作抓手。

2020年暑假,正值盛夏,到处蝉鸣大作,可是在华侨管理区党建带侨建工作中心,孩童们的欢声把蝉鸣都盖过了,40多位穿着夏令营制服的学生与党员志愿者、社工们互动,学习书法、舞蹈、绘画等课程,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每当有路人好奇地探问是什么活动时,社工和志愿者就耐心解释,这是为暑假学生举办的公益夏令营活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少路人当即竖起大拇指,纷纷表示想报名参加下一期活动。在侨区,出外打工甚至出国打拼的居民比比皆是,留守儿童现象一向比较突出。因此,华侨管理区以开展“党建带侨建”系列活动为契机,有计划、常态化实施开展关爱志愿活动,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从生活、学习、情感上给孩子们帮助引导,切实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这只是该区“海量”对侨服务的其中一个缩影。华侨管理区认真探索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组建专门的侨建服务队伍3支。建立“党员+社工+义工”基层党建模式,构建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目前,共建立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服务驿站、党建带侨建社工站3个,组建党员、社工、义工队伍3支,全区共有侨区志愿者1837人,其中党员志愿者641人,社工、义工等1196人。按照汕尾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区委高标准建设144套安居房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完善停车棚、绿地、休闲亮化工程等功能设施,为华侨管理区群众营造安全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各支对侨服务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归侨子女享受“三侨生”优惠政策,帮助归侨子女享受到特殊照顾实惠,筹集资金60多万元,帮扶救助困难群众和归侨子女上大学;举办“浓情冬至日·温暖心连心”“爱心传递·党侨助力”便民服务日活动、“党建引领·情暖中秋”党员慰问活动、“岁月不老·温情相伴”长幼生日会活动等一系列关心关爱活动,全面拉近与归侨群众距离;该区共投入30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饮水安全、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住房安全等困扰归侨群众多年的热点、焦点问题,构建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疫情期间,党员侨干服务队还通过联系买家、直播带货、线上直购、建群销售等方式,帮助归侨群众解决了30万斤水果、5万只肉鸡、5000多斤蜂蜜的销售问题。

另外,区委还有效利用侨区特色优势,建立了不少精品工作品牌。如建立侨界议事协调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归侨群众在侨界议事厅开展献言献策、联谊交流等活动,集思广益,积极发挥侨智侨力,去年以来,共召开侨界议事会15场次,就村(社区)工作、民主政治、民生工程等征求归侨侨眷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了基层侨联组织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通过坚持为侨服务,基层侨联组织正不断推进侨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有效改善民生,构建起和谐共荣的“侨胞之家”。

汕尾市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2020年7月,华侨管理区举办“童乐侨文化、缤纷汇暑假”暑假公益夏令营

“党建果园”,推动发展汇聚侨力

归难侨和侨眷长期在海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彰显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形象,他们建设侨区的迫切意愿和扎实能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同时,汕尾市作为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和侨务大市,对良种、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农业特点鲜明,区位特色显著。

由此,华侨管理区经过深入调研,坚持将侨建融入侨区发展大局,确立了党建引领、以侨为“桥”的工作思路,发动侨胞当好经济建设的“联络员”,引进侨资侨智,参与全区经济建设,共同脱贫奔小康。

一方面着力抓好党建促侨区乡村振兴。该区发挥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综合运用区位独特优势,依托资源禀赋,紧扣特色发展要求,积极建设岭南精品水果之乡,打响精品水果品牌,独创性地组织开展了党建示范活动。创建了印尼红杨桃果园、奎池油柑园、莲雾果园、荔枝果园、绿汇柑橘园、芭乐果园等6个“党建果园”,引导归侨侨眷种植马来西亚红杨桃、甜油柑、“仙进奉”荔枝、沃柑等优质精品水果,全力打造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实现富民增收。目前,党建果园共带动农业合作社20多家、家庭农场40多家,实现增产增收500万元。华侨管理区还成功入选全省首批 “南粤侨创基地”名单。

另一方面,该区着力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衔接,打造一社区北坑村示范村、八社区苗圃基地等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侨区“造血”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创业青年“领头雁”的作用,全力打造奎池油柑山和豪哥生态农业公司等农村创业青年基地,引导归侨创业青年建立前海苗圃基地,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绿色农业和精品农业之路,有效带动了全区脱贫攻坚任务快速落实。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48户480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侨文化精品”,弘扬文化维系侨情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情感力量、精神力量是长久维系文化亲缘、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建带侨建工作不可或缺的关注重点。

华侨管理区首先着重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快推进华侨抗日斗争纪念室、侨史馆、第一社区北坑村红四师指挥部等工程建设,弘扬前辈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利用北坑村红四师指挥部旧址等景点和张光旺回国抗战等故事,发挥教化育人的功能,用故事凝心铸魂,提振党员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同时,坚持特色文化融合宣传,大力培育归侨爱国主义思想和宣传归侨特色文化。举办《民法典》宣讲活动、“凝心聚力·党建领航”党建果园宣传文体活动等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20多场,有效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使侨区人民进一步接受熏陶,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先行者,推动侨区特色文化高质量发展。

其次,加强侨文化阵地建设。为打造侨区群众的情感地标和精神家园,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为党建带侨建等项目设计相关建设方案,并在华侨管理区党建带侨建工作中心设置侨界议事厅、侨胞接待室等活动场所,满足人民群众的差异化需求,并陆续建设了侨兴公园东南亚风格凉亭、休闲长廊、特色舞台和各种异国风情雕塑小品,增建16米长的华侨农场“ 27人开荒牛”的大型雕塑。以构建独具特色的侨文化体系为重点,不断增强侨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最后,注重抓好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举办东南亚美食节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大力推介千层糕、九层糕等60多种特色美食,有效建立侨区美食品牌,增加侨眷收入;培育羽毛球运动品牌:建成青少年羽毛球基地,定期举办羽毛球邀请赛等活动,运动骨干在省市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全面打响该区的羽毛球运动品牌;开展东南亚特色文艺表演活动:培育侨区东南亚文艺骨干队伍9支,聘请印尼民族乐器老师开展印尼“安格隆”等乐器演奏专业培训,积极开展群众文体活动,进一步提升侨文化美誉度和知名度,有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不断探索基层组织建设和侨务工作开展新方法、新经验的汕尾市华侨管理区,正行稳行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