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万水千山总是情

作者简介:

魏 青(德国)

笔名子初,旅居德国。曾是《世界博览》杂志特约撰稿人。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著有散文集《德国故事》。


在京城里长大,生活了几十年,迷恋这里一切繁华和美好的我,从未料想过有一天会生活在异国乡村。只因多年前遇见了他——我的德国丈夫,随他来到德国乡村。冬去春来、花开花谢、年复一年,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让我领略了德国乡村的美好,尤其令我欣喜的是,在这里我也能为传播中国文化有所作为。纵然与祖国远隔万水千山,我总是感受到那千丝万缕的情思,将我和故土紧紧相连。

第一次来到我先生在德国的家,没想到是在一座村庄里,我感到困惑不解:这样一个有才干、有学识、有事业的人,何以生活在一个远离大都市的小村庄里?这里静得每天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我常常会循着声响跑到窗前看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望着他们走远,一切又恢复了寂静。我怎么能在这里生活下去呢?我一遍遍地问自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活的深入,渐渐地,我发现在这表面平静的生活下面,其实蕴藏着丰富、细腻和深厚的内涵,一点一滴地,我发现了这座村庄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像手剥竹笋那样层层揭开来。

运河沿村头流过,红砖红瓦的房舍错落有致,一个个花团锦簇、熠熠生辉的院落连接成一片形成街区,干净整洁的街道掩映在绿树丛中,耳畔整日回响的是鸟儿们合唱和独唱的交响,松鼠、小鹿、仙鹤时常光顾。村子周围被农田农场围绕,散落田野间的巨大草滚,闲庭信步的马儿,低头食草的奶牛,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甜菜,这里的一切美得像一幅生动的田园风情油画。

村里居住着2200人、800多户人家,学校、面包店、美容店、工具店、园艺店、小餐馆、啤酒吧各有一间。这座始建于1022年的古老村庄,千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家落户在此,村子的规模也由当初的几十人扩大到现在的2000多人。在老村原址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1022年-1922年”,周围古橡树参天。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些古树是最好的历史记忆。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村里重要的变迁一一留有记载,有迹可循。村里70多年前的老校址是这一带最古老的校舍,村里集资修建一新成为村里的活动中心,每天有固定的活动安排,村民们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参与其中,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作者参加村里英语角.jpg

作者参加村里英语角


不仅在物质遗产方面,村民们对非物质遗产,包括文化和传统的那种不遗余力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令人钦佩和赞赏。村里建于1745年的老教堂的教钟,因故障修缮一新后,重新安装那天隆重举办了“教钟纪念日”,村里男女老幼人人参与其中。五一劳动节,村里聘请邻村管乐队乘敞篷农机车在村里各处巡游演奏,此传统延续了30多年。葡萄酒节、射击节、消防节、灯节、冬至火把节、感恩节、圣诞市场、跳蚤市场等等,都是村里每年组织的活动,使平静的生活平添了仪式感,传统习俗也得到了沿袭和传承。

在这样一个恬静美好而又富于文化和传统的德国乡村里,我也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生活重心,我积极地参加到村里的活动中。在“教钟纪念日”里我主动请缨加入了儿童组的节目,辅导了几十位儿童制作钟形饼干。我参加了活动中心的英语组,在每周二晚的定期活动中不但了解了德国文化,而且利用一切机会向村民们介绍中国的文化、传统、风俗和民情,介绍中国70年来的建设成就,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介绍中国的“一带一路”,对于他们有关中国的一些误解耐心解释、澄清事实。

在亲戚、好友、邻里之间,我也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国讯息和中国文化。我先生家有个延续了20多年的传统,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亲戚们从欧洲各地赶来相聚,每一次的家庭聚会都成为了我和先生的中国见闻“讲座”,话题涉及中国的风俗、习惯、文化、饮食、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诸多方面。一直以来,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非常有限而且片面,往往负面报道居多,因此,我们的介绍无疑为亲戚们了解真实客观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所介绍的中国风土人情以及经济发展成就,引起了亲戚朋友们极大的兴趣和好奇。有两位亲戚和两位邻居听了我们的介绍后来中国旅游,他们游览了许多名城和长江三峡,所见所闻令他们大开眼界,他们感慨于中国的山川大河如此壮美,国家如此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如此快乐富足。邻居好友回来后整理了所拍摄的5000多张照片,在村里的活动中心做了一场关于介绍中国的讲座,用幻灯片讲解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我被邀请做人文景观和风俗民情的介绍,当天来了60多人,反响热烈。

一次,村里活动中心安排的周末重量级节目——一个三人的戏剧表演,因其中一人胳膊骨折而被迫取消,得知他们正在寻找替代节目后,我毛遂自荐开一个钢琴演奏会来补缺。演出那天来了40多位观众,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下午2点先是咖啡时间,大家在咖啡厅里喝咖啡,品尝几位观众带来的自家烤制的蛋糕,3点钟演奏开始,完全没有演出经验的我,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奏了十几首中外通俗和古典乐曲,每当曲终,村里活动中心的多功能厅里都会爆发掌声,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来向我表示感谢。

一个月后,活动中心找到我,说这次演出反响很好,我们想请你明年夏季再开一次钢琴演奏会,我欣然接受了邀约。这一次因为事先排入了计划,我的钢琴演奏会被写入活动中心的三个月日程表,散发到家家户户。演出当天来了60多人,我打印了曲目单放在每个座位上,其中有四首中国乐曲,在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片段“黄水谣”之前,我向观众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演奏会前一周,当地报纸还做了预告报道,演出当天,这家报纸派了一名记者来,事后刊发了带照片的报道文章。演出前的咖啡蛋糕时间,一个投币盒在人们手中传递,一枚枚硬币被投入到盒中,村民以这种方式赞助和支持活动中心的运营,想到自己不但可以通过音乐带给村人愉悦,同时,也以这种方式为社区筹资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很欣慰和自豪。这次钢琴演奏会及图片被载入了村志。

我的一位在国内任小学英语教师的朋友对我说,很想了解在德国小学他们是怎样教授英语的,于是,我多方联络,访问了邻村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我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来自中国的首都北京。当天课程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英文数字,老师带领学生们从一数到十,并用双手比划着表示数字,这是德国人惯常的表达方式。这时候,我举起手向老师说,在中国人们只用一只手就可以表达十以内的数字,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老师听后大喜,说那太好了,请你演示。说完她就坐到了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们一起观看。于是,我站起来给他们演示从一到十的单手数字表示法,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跟着学,他们冰雪聪明一学就会,接下来,老师念“one,two,three……”,学生们全部改用中国式的单手数字表示法跟着老师念。课后老师对我说,今天的课对于同学们来说太有意思了,来了一位中国客人,还教他们中国式单手数字表示法,他们今天回家后会跟家里人谈起这件事,所以,每个家长都会知道。我听了真高兴,能使同学们继而通过他们让各自的家人了解一点点中国,十分有意义。

老师接着对我说了她的一个夙愿,想为她的学生们寻找在中国的笔友,他们已经有了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瑞典的笔友,还没有中国的笔友,互相通过邮件通信往来交流,这对于他们开阔眼界、了解外界世界很有益处,我欣然答应帮她达成这个愿望。两个月后,在北京举办的河北省重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活动中,我向200多位老师们讲述了此事,当场就有十几位老师替她们的学生报名,经过一番筛选,最终有8位河北省的小朋友与德国下萨克森省吉坊区小学的8位同学之间架起了空中桥梁,开始了鸿雁传书的通信交流。事后,我将此次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有老师反馈说,德国小学的英语教课方法值得借鉴。

旅居德国这些年来,我一直笔耕不缀,把我对德国社会各个层面的观察与感悟写成文章与当地华人分享。随后,我精选这些年来发表的文章,集合成一本散文集,旨在向国内读者介绍一个真实、客观的德国,它描写了德国当今社会的真实现状和民生百态,反映了德国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和道德情操,讴歌了德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情怀。同年,我还在北京举办了《认识一个真实、客观的德国》讲座,向国内的朋友们介绍当今德国社会。

这些年在德国的生活,有很多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备受感动。有人告诉我,村里一位耄耋老者自学中文已多年,听闻后惊诧不已的我,立刻要求要认识这位老者。当我来到他家见到他本人,以及看到他的生活境况之后,我更是深受感动。这位86岁的老人勃兰登堡先生,独自照顾残疾妻子35年,生活上捉襟见肘、自顾不暇,然而,多年来他坚持自学中文。勃兰登堡先生手里拿着几片纸板给我看,只见每张纸板上面都规规整整地写着几行繁体中文字,一张上面写道:“她是我的妻子汉妮”,另一张写着:“中文很困难,没有很多人会中文”、“我会写汉语一点点,但是不会说,很可惜了”,我称赞他的汉字写得好。他说:“我很高兴认识一个中国人,以后我可不可以向你请教中文?”我说:“当然可以,我也很乐于教您中文。”

一天,接到勃兰登堡先生的电话,说他新买了一本中文小说,想让我念几页录下音来以便自学,我欣然应允。他骑着车来了,拿出新买的中文小说,告诉我作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一听当然知道说的是莫言,他买了莫言的《蛙》,另外还买了《蛙》的德语译本,两相对照着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翻到书的后续让我念,我尽量念得大声且清晰,他捧着录音机贴近我嘴边,时不时地嘱咐我慢一点、再慢一点。念完了他心满意足地说:“这就好了,我可以常常听听录音,学学正确的发音。”他小心翼翼地用一块厚布把录音机包好装进背包,那是我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的砖头式录音机。

另一次,勃兰登堡先生约我去他家,我看到桌上面摆着几本中文书,其中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我很惊讶地问:“您在读《道德经》吗?”他说:“是啊,我在读《道德经》,只是我的中文太差了,读得很费劲,你看我还写了这个”,他指给我看他在一张纸上写下的字句:“假如你两天不读书,不学《道德经》,就会变一张难看的脸”。每个字下面都标注了拼音,有的字下面还同时标注了德语的发音。然后,像往常一样,他拿出事先预备好的砖头录音机,让我念了《道德经》第十一章。


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jpg

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

我心中无限感慨:《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个人如何修身、君主如何治国理政,其中包含着丰富朴素的辩证法,微言大义,一语万端。想不到被这位德国老人奉为至宝,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国2000多年前古老的道家哲学思想穿越时空、跨越东西在德国被传扬。是什么让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这般情有独钟,以致在耄耋之年、守着一位残疾妻子、身居如此陋室,还这般好学不倦、乐此不疲呢?他说他一直都记着在他年轻的时候,祖父曾对他说的一句话:中国是一条沉睡的东方巨龙,当这条巨龙苏醒的时候,世界将为之震惊。正是因为这句话的指引,使他一直关注着中国。

这真让我感到奇妙和震撼,百年前一位德国老人冥冥之中的一句预言,竟神奇地在当今兑现,中国正处在其繁荣发展、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她正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一个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这些年来,无论在德国还是中国,我利用一切机会在促进两国人民之间互相了解和交流方面尽了绵薄之力,虽微不足道却意义深远,我的心灵也在这其中得以净化,精神更加充实、丰盈。未来,我当再接再厉、持之以恒。

山水悠悠,情思绵绵。天涯何处无芳草,万水千山总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