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致敬国门:从龙虎阁到集安

微信图片_20201023101002.jpg

龙虎阁,位于珲春市防川景区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珲春,在金语是“边远之城”之意,这座建筑在边境的堡垒式建筑,共12层高64.8米,仰视苍穹,巍峨矗立,寓意中华边关龙蟠虎踞不可摧也。登上顶层,眼帘尽收“一眼望三国”的景色,然出海口原属中华,早已失之而不可得,故游人登而多“望海(口)兴叹”!其实何止一个出海口?在屈辱的年代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失去的是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心中的隐痛真是不可名状!风拂于面,一江蜿蜒,眺望粼粼碧波,令人凭栏感慨。

下得龙虎阁,一层内有珲春的历史沿革展览,其中一大幅两个条约失地范围图,仰观许久,心中仍是不可名状!一层内还有一尊石刻,是清末儒将吴大澂的篆书“龙虎”大字,凛然之气拂面而来。这幅字是他在图门写下的。光绪六年(1880),受命协助吉林将军铭安督办宁古塔、珲春等东陲边务整顿八旗,建立靖边军14000人。创建图门江、松花江水师营,修筑东、西炮台,购置克虏炮20尊、格林炮4尊,以防御沙俄入侵。手创生产枪械的吉林机器局,屯储来福枪、毛瑟枪等共8000支。并移民垦荒,修筑宁古塔至吉林省城达600公里大道及北、东线道路,建桥百余座及多处驿站,目的都是为增强边疆防务。光绪十一年至十二年(1885~1886),以三品卿衔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会办北洋事宜大臣身份,与沙俄勘界谈判,据理力争,重签两个条约,补添界碑,争回黑顶子领土和图门江航海权,是有功于中华的爱国将领。他还于珲春长岭子中俄边界建铜柱,自篆句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真是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豪迈之情令人振奋!他后请胡开文制铜柱墨留为纪念,这在今天是洋溢着爱国情怀的珍贵文物。可惜铜柱早已被沙俄窃走,一腔激烈竟不可再见于天地之间。“龙虎”二字是他与沙俄谈判前所书。而且在谈判期间,他写下多幅“龙虎”二字,可见在抒发激荡于胸中的磅礴之气。据说在今珲春市区也有龙虎石刻、五角碑亭、他的石像、纪念馆等,是珲春人民为纪念吴大澂而建,可惜行旅匆匆,不能前去瞻仰,是为一憾。吴大澂对图门是很有感情的,正史所载只是大概,地方志载他曾五至珲春。他写过一首勘界纪事诗赠友人,后四句为:“旧事思量纪龙节,新图商榷定鸿沟。国恩未报归程远,敢把闲情寄白鸥”,字里行间可见抒发爱国之情的流露。

微信图片_20201023101107.jpg

吴大澂的爱国精神是贯穿其一生的,光绪九年(1883),曾奉诏赴朝鲜处理甲申政变,坚决抵制日本侵略朝鲜和觊觎中国的图谋。光绪十三年(1887),任广东巡抚,奋力抵制葡萄牙强占澳门香山七村的侵略行径。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他在湖南巡抚任上,请缨“奏请统帅湘军”与日寇作战,次年初率新老湘军二十营出关,反攻海城,但因他的职衔是“帮办军务”,无法指挥其他部队,麾下湘军将领多“诓怯不前”“相率而退”,再加上他过于轻敌,“湘军力战而败”,他愤欲自裁,被部下格阻。随即被朝廷以“徒托空言,疏于调度”,先革职留任,三年后又革职永不叙用。这极不公正的严厉处分,将他的爱国功绩一笔抹杀。“永不叙用”的上谕说吴大澂“居心狡诈,言大而夸,遇事粉饰,声名恶劣”,这完全是一派胡言。读至此,真是不由不为吴大澂倾一腔不平之气。

《清史稿》本传对吴大澂的一生功绩基本如实书写,品行“尤以勤廉著”,但在传后却也说他“而好言兵,才气自喜”,不免前后矛盾。吴大澂其实是得罪了西太后,“时诏修颐和园,大澂复言时事艰难,请停止工作,疏入,留中”。后来又为醇亲王疏请“称号礼节”,惹得西太后震怒,“几得严谴”。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维新派翁同龢、张之洞等一干人交往密切,恐怕早已引起西太后注意。所以他被革职后,闻《马关条约》签,义愤填膺,去电姻亲张之洞,愿变卖古董书画以充赔款,张回复“窃谓公此时不可再作新奇文章,总以定静为宜”,这是警告他不可再引起西太后注意惹祸上身。

微信图片_20201023101034.jpg

吴大澂岂是“言大而夸”?《清史稿》称赞吴大澂“治河有名”,确非虚誉。他不仅是儒将,还是治河名臣。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授编修。出为陕甘学政。曾办理赈灾事务,受到保荐。他对治理黄河有过贡献,形成“固滩保堤”的治河方略。他提倡用新法测量黄河,完成《御览三省黄河全图》并以署理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之职,主持日夜赶堵决口,终致合龙。并首创用水泥加固砌筑砖石坝。他博学多才,举凡金石、书画,尤擅篆书,蔚然成家。据说他洋枪枪法极准,并著有《枪法准绳》,如“练枪之法有四:要眼明、手稳、心细、气平,兼此四者,方有进益”,以现代射击眼光来看也是很正确的。说他“好言兵”者,看来未读过他的这部军事操典著作吧?吴大澂是清官,《清史稿》本传说“罢官后,贫甚,售书画、古铜器自给”,晚景颇凄凉,68岁逝于故里苏州。大画家吴昌硕,曾随甲午从军掌书记文书职务,二十年后,他还写诗抒发随吴大澂从军豪壮之情:“昨夜梦中驰铁马,竟凭画手夺天山”!

吴大澂与清流派邓承修、李秉衡勘定广西边界,曾纪泽中俄谈判争回国土划界权益,萨镇冰、黄钟瑛收复东沙群岛(1909),皆是清末值得称颂的功绩,历史自当铭记而不湮。

登龙虎阁时,披襟四望,云叠如垒,秋风吹骨,想起清末黄遵宪至香港写下的诗句:“登楼四望皆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怆然不能自持!即口占小诗以抒心绪:

眺望苍茫出海口,

天低风荡此登楼。

名将留镌龙虎字,

波光云影见渔舟。

出图门后,又沿长白到临江、集安三个国境口岸,行程共3400公里,一路迤逦,感慨良多。吉林的秋日是最美丽的季节,山青水碧,草木葱茏。那三千多公里长的江波在秋阳的映照下,愈加如画如诗。而去这两地国门,又有与登图门龙虎阁截然不同的强烈感受,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步履咫尺的临江鸭绿江中朝国境大桥和集安国境铁路大桥,那一行行铁血凝成的数字令人震撼于心:

志愿军35万兵员于临江大桥入朝。由此桥运回伤员达15万人。

1950年8月,美军数十架飞机侵临江,向大桥和临江火车站轰炸。现还可以见到桥梁铁架上的众多弹痕和残留弹孔。

集安国境铁路大桥,于1950年10月11日起,先期渡江建兵站,16日,42军124师一个团渡江秘密侦察,19日开始,38、39、42、50、20、26军42万余兵员,担架队17万人,云集过桥入朝。运回伤员则达18.2万人!

走上大桥,脑海里浮现出志愿军伤员的数字,那些数字镌刻下了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桥上盘桓,作诗一首抒慨:

巡边屈指两千里,

凝目界碑百感生。

犹忆大军桥上过,

弹痕依旧曝秋风。

记得在龙虎阁上,曾凝眸江上一条船缓缓划开碧波,云光相映之下,是那么宁静和谐,思绪联翩,这怎能不令人百感而生呢?怎可忘怀那处处斑驳的弹痕和无数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烈士?

微信图片_20201023101042.jpg

国旗,国门,界碑,界桩,界河,是祖国大好河山的铜墙铁壁,是志士先烈百折不挠铸成的铁血藩城。炎黄子孙无论祖国的土地阴晴圆缺,都会深情的注视她,热爱她,更会永远怀念为金瓯的完整抛头颅洒热血的先人先烈!开疆拓土的先人是英雄,捍卫疆土、收复疆土的志士先烈同样是英雄。江山永固,英雄流芳。愿我们后人的心中,将永远矗立着追忆先人志士和先烈的龙虎阁——那般雄伟屹立的丰碑,傲视蟠踞,千秋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