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家住十三寨

微信图片_20201113122458.jpg


黔江城区44公里,紧邻享誉全国的小南海景区,有两山夹一沟处,被当地人称为板夹溪。沿板夹溪逆流而上到达溪流发源地鸡公山脚,这里保存着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土家吊脚楼群。土家人在此逐水而居,聚族面寨,形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土家民居群落,这便是十三寨——黔江区新建村。近年来,该村依托以土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土家十三寨4A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获得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高高的大白岩山下,一条双生谷河蜿蜒而去……

所谓双生谷,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一条河,因一口井而得名。当地村民家中生了很多对双胞胎,据说是因为喝了寨里那口井水所致。而让村民任明祥、许丙秀两口子没明白的是,同样是吃这口井里的水长大的,别人家生了健康的双胞胎,自己却生了一个智障儿子。

不过,那是2001年1月的事情,距今已有19个年头了。让任明祥高兴得热泪盈眶的大事是,19年后,儿子打给他一个自立自强的电话。

任明祥在儿子吞吞吐吐的话语中终于听清楚:他昨天发工资了,言语中不乏兴奋。挂了电话的任明祥,眼泪情不自禁地“唰唰”流下来——这可是儿子第一份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工资啊!

家住板夹溪十三寨的任明祥是2013年的建卡贫困户,家住瓦屋寨——新建村四组。在任明祥家大门上,贴着的黔江区脱贫攻坚明白卡上写着:因残致贫。这个残,就是儿子的智障。

“前些年,四处借钱,带着智障的儿子,到处求医看病。最后竟没人愿意借给我们了。好几次,妻子都哭着要去寻短见……”往事不堪回首,想起那些绝望的日子,大山里这位满脸沧桑的汉子语气变得沉重起来。尽管任明祥会木工活,有手艺在身,人也特别能吃苦,跑过上海、江苏、贵州、重庆打工,但收入仍然无法支撑家庭的各项开支,身心的痛苦,只有默默地承受着。

命运发生改变,是在2013年建卡之后。在黔江区残联安排下,智障儿子进入了黔江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妻子许丙秀通过政府安排,招聘到了区邮电局上班,在食堂里洗菜煮饭打扫卫生,一周休息两天,每个月收入接近2000元。

2016年,村里又有新政策,任明祥得到一个公益岗位,负责学堂寨、熊家寨、瓦屋寨、女儿寨、摆手寨的环境卫生,每个月补贴990元;寨子里搞风貌改造,闲暇之余,任明祥去打零工,一天能挣到300元;还享受了金融扶助贷款5万元,三年无息。贷款后,任明祥购买了两头小黄牛。

白天,在打扫完寨子里的卫生后,任明祥把两头黄牛散放在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割草。夕阳西下,游客们看见吃得胀鼓鼓的两头牛,一前一后往寨口走来;背后的任明祥背着冒尖尖的一背篼青草,像座大山蹒跚地走在霞光里,觉得这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争相拍照留念。

从寨子出来到石会镇那条公路上,平时车少,山坡的芭茅花莽莽苍苍,疯狂地生长,把公路都遮住了。村里安排村民去割,每天补助60元,很多人不愿去,任明祥一听,爽快地答应了。他心里乐着呢,顺便割了牛草不说,还挣了钱。所以,一到秋冬,村里都安排任明祥去割坡。

在任明祥精心喂养下,两头牛也疯长,体肥膘厚,年底杀了后,不用挑到镇上去卖,寨子里的几家农家乐一下就分了,光一头牛,就能够赚到1万多元。

在2016年底,任明祥主动上交了脱贫申请书。

虽说脱了贫,但智障的儿子如何自理,依旧是任明祥两口子心里的痛。

终于,在今年初,疫情过去后,又是通过残联的关系,毕业后的儿子经过两次考核,被分配到重庆市一家科技公司上班。这不,终于领到了工资,儿子忍不住高兴,给任明祥打电话来了。多年来,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可能是有些兴奋,昨晚整整一晚,任明祥都没有睡好。

胃痛的他几次都差点晕过去,想到儿子终于有了工作,任明祥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去医院检查。

让任明祥没有想到的是,一大早来到武黔医院,从挂号签字到做手术,一站式就搞定了。午后,天已经放晴,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照射进来,病房内显得温暖、祥和,他心里感到很幸福。一周后,出院办理手续时,1万多元的费用,按照国家标准,任明祥只付了1000多元。

走出医院的任明祥,想到病终于治好,来了精气神,大踏步向车站走去……


经过瓦屋寨,沿着铺满沥青、平整的209省道继续前行约两公里,对面半山腰上的几个大字豁然出现在眼前:山歌发源地。走近一看,在对歌长廊的坝子里,一位穿着红色兰普卡的汉子领着12个土家幺妹唱得正欢。坝子中间,堆码起了一大堆柴块。原来,今天密基卡民俗文化团要搞篝火晚会,对山歌,跳民俗舞。

夜色漫上来,在“咚咚咚”的锣鼓声中,红红的篝火燃烧起来,游客跟着跳起来……

这里就是十三寨的何家寨,山歌发源地。之所以叫山歌发源地,是因为何家寨住着非遗山歌传承人田桂香,如今,田桂香年纪偏大,在收了弟子后,就已经不再唱山歌了。这个弟子,就是领唱的汉子——密基卡团长何福。

小时候的何福天资聪颖,生得一副好嗓子,正式收为弟子后,田桂香就把自己会唱的山歌全部教给了他。在这之前,会表演和会唱山歌的何福一直在上海等地打工,微薄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家计。在2015春节,从外地回到十三寨的何福,却得到妻子的一纸绝情离婚书,当时两个孩子还在上小学,为了照顾孩子,无奈之下,何福只有滞留在家中,打工收入被切断了;偏偏祸不单行,同年五月份身体生病,肠炎发作,前后动了三次手术,命是保住了,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外债,眼看着孩子上学也成了问题。

WechatIMG1706.jpg

从此,这位山里的汉子,陷入了绝望之中……

让何福重新振作起来,是在2016年村里给建档立卡,被评为贫困户。

一直还想出去挣钱的何福,看见游客越来越多,而自己又会唱山歌,打消了再出去打工的念头,在政府的支持下,于2017年成立了重庆密基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地点就设置在二婶田桂香楼下的一间屋内。

在田桂香的建议下,何福开始招聘贫困户,一起脱贫。整整训练了三个多月,到2017年底,班子已经像模像样。为了鼓励何福他们早日开业,政府购买了一套音响设备,每周演出一次,一个月给团队4000元,团队共计13名成员,这样,每个队员每个月能够拿到300多元。

有了第一份收入,何福有了信心,队员们也有了信心。

在2018年开年后,正式摆开场子,表演起来。团队从开始的对歌、跳舞几个单一节目,发展到土家蒿草锣鼓、土家摆手舞、土家年宵舞,再到后来的土家农耕文化:犁田、插秧、挖土、挑水,现在又在歌舞中穿插土家民歌、后坝山歌、小南海渔歌、黔江新编六口茶等,每个节目既具有浓郁的土家特色,又显得丰富、饱满,每次演出,像一台大戏,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大呼过瘾。

很多旅行团来了之后,都主动要求看表演,除开周六演出外,平时一场表演,收取1500元演出费;遇上端午、中秋、国庆节这样的大假,一天还要演出两场。

另外,何福还带领团队到黔江、濯水、小南海等地演出,在政府的牵头下,甚至还参加了黔江区“三区”人才文化服务交流活动、黔江区文化景区2020年送戏下乡等活动,这样的外出表演,一人一天能够挣到100元 。

除了表演的收入外,何福还申请到做坝子清洁卫生的公益性岗位。

2018年,政府帮助2万元,何福把自己家的五间房子装修出来作为民宿,第二年,何福不仅脱贫了,密基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所有贫困户,都跟着脱贫了。

更让何福没有想到的是,民俗文化团给何福带来了财源,还带来了爱情。

2019年底,一位女游客慕名来到十三寨和何福对歌,竟然看上了何福,两人一见倾心,成了婚。如今,妻子也加入了团队,一起表演。

没有演出的时候,夫妻俩就在“鬼推磨景点”处摆了一个小摊,卖绿豆粉,卖烧烤。山歌唱得响响亮亮,如今,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