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林文庆:不平凡的一生

QQ图片20201026094400.jpg

日前,回看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下南洋》,我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被影片中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丰富多彩的一生所深深吸引,他就是著名侨领黄乃裳女婿、防疫专家伍连德“连襟”、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姑父、在我国辛亥革命史和新加坡华人史上都颇有声望的林文庆先生。因为时代的原因,林文庆消失在中国人的视野里。近年来,关于他的研究不断深入,他不平凡的一生,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传奇而丰富的一生

林文庆祖籍福建省海澄县,是福建移民到新马的第三代。他1869年出生于马来亚槟城,当他还小时,便搬到新加坡,孩童时期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成人。在英国求学期间因成绩优异,获英女皇奖学金,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首位华人。他除行医救人外,也经商投资实业,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凭借自己的聪颖与努力,集名医、实业家、改革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于一身,成为新马家喻户晓的杰出先贤。在当时英属马来亚,他与辜鸿铭、李光耀合称“英属三圣”。如今的新加坡,不止历史教科书中有林文庆的记载,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和车站。

他是一代名医。曾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而后在剑桥大学潜心研究病理学。1893年,他回到新加坡挂牌行医,以高超的医术和对穷苦患者的关照,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他曾治愈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诗人黄遵宪的肺病,为表彰他医术高明,黄遵宪特制匾额相赠,上书“功追元化”(华佗字元化)四字,一时传为佳话。1895年以后,他兼任新加坡政府医官。1904年创办英皇爱得华医学院。他发明了治疗“香港脚”的药水“A·U”。1911年,他回国任清政府内务部医务顾问,兼任北京西医院监督。

他是一位实业家。1896年,他尝试将巴西的橡胶引入,在新加坡开办了第一家橡胶种植园,并取得极大成功,继而在马来西亚地区推广,陈嘉庚就是在他影响下经营橡胶园的,他被陈嘉庚誉为“南洋橡胶之父”。他还是新加坡银行保险业先驱,1912年至1920年,他先后与人合资创办华商银行、和丰银行、华侨银行,后来力促这三家银行合并为新的华侨银行(是如今新加坡三大银行之一);后又与人合资创建华侨保险有限公司。

他是一位改革家。1898年他出任“华人改革党”领导人,力排众议,发起“剪辫子运动”、“反赌博场”运动。他反对妇女裹足,反对吸鸦片,破除旧习,复兴儒教,积极推动南洋华侨社会习俗改革;他还提倡女子教育,开社会风气之先,与宋鸿祥、阮添筹合称为新加坡“维新三杰”;与伍连德、宋旺相并称为“海峡华人三杰”。

他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曾任新加坡立法院华人议员、市政府委员、内务部顾问。1897年,他与伍连德、宋旺相合办《海峡华人杂志》,引导华人关注中国形势;与邱菽园成立 “华人好学会”,向海外华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1906年2月,孙中山到新加坡组织同盟会分会,他成为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领袖。他曾作为中国代表,先后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世界人种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在德国德累斯顿召开的卫生会议。在清末民初的中国,他也极具影响力。1912年初,应邀到南京担任孙中山的私人秘书兼医官,后任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实为总长)。1916年出任外交部顾问。由于他精通英文,孙中山当年致各国政要的电文多出自他的手笔。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政府北迁时,他返回新加坡,继续从事医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他那有“共和胡子”之谓的长鬓,就是那段革命岁月留下的痕迹。

陈嘉庚认为:“南洋数百万华侨中,而能通西洋物质之科学,兼具中国文化之精神者,当首推林文庆博士。”

郁达夫慨叹:“林博士是真正的儒者,是我们所尊敬的通才硕士,有学问而兼有道德的典型。”

南洋史学泰斗陈育崧评价道:“如果将林文庆一生行止写成传记,便是一部东南亚华人现代史。”


弃仕途接掌厦大

1921年4月,陈嘉庚在厦门岛荒凉的一角,创办了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邓萃英因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无暇顾及厦大工作,一个多月后便提出辞职,所以,陈嘉庚邀请林文庆出任厦大校长。当时恰巧孙中山邀请他到广州政府出任外交部长,经过慎重选择,林文庆决定接受陈嘉庚的聘请,于当年6月辞掉一切职务,到厦大担任校长。这一干就是16年。所以人们一致公认,他才是厦大实际意义上的创校校长。陈嘉庚当年曾不无感慨地说:“林文庆在南洋之事业,如数十万元之家产,与任数大公司之主席,按年酬金以万数,可他为了厦大,将其全部放弃。”

就任厦大校长当晚,林文庆就召集师生谈话,誓言要把厦大“办成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实的非虚的大学”,他用《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四个字作为厦大的校训。他事无巨细地操持着厦大,厦大最终从一个荒凉的演武场,演变成为一个庞大的学府,是他打下巩固而健全的基础,创建了厦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

他治校极为严格,规定凡在考试中舞弊的学生,一律开除;进校新生必须英语过关,这在中国当时的综合性大学,是绝无仅有的。集美学校校长曾提出让集美毕业生免试进入厦大读书,遭到他的拒绝。由于他要求不许随便扩大招生,所以厦大的教师与学生比率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比如1926年秋季开学时,全校招收学生330人,老师有75人,平均一个老师教4.4个学生。他还不惜重金聘请全国著名教授、学者来厦大任教,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延、鲁迅、林语堂、台静农、孙伏园、沈兼士、顾颉刚等一批知名教授都曾来校任教。

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在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宣告破产,厦大也濒于关闭,林文庆毅然和陈嘉庚分忧。林文庆曾孙女回忆:“为了把厦门大学办好,曾祖父变卖了他在新加坡的产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元瑾副教授记得:“在厦大前几年,林文庆不领薪水,完全是义务服务,直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个人在新加坡的产业破损,才接受大学发给的薪金……厦大经费陷入困境时,林文庆曾奔走于南京、上海、福州、广州等地筹款,也曾三次到新、马、印募捐。”他三次只身回到东南亚,沿街沿户劝捐,仅1935年就为厦大筹集了20多万元经费,使厦大渡过难关。逆境中的坚守更能彰显伟大的心灵。任职厦大期间,他还兼任鼓浪屿医院院长,为支持厦大,将他为人诊病所得、全年薪金以及夫人的私房钱悉数捐给厦大。

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他辞职返回新加坡时,几乎身无分文,连他晚年在彼得逊的寓所都是友人赠送的。

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仍忘不了自己奉献了16年的厦大,他立下遗嘱,把自己名下鼓浪屿的房产和51亩私人土地中60%的份额,都捐给厦大。

QQ图片20201026094412.jpg

2005年,厦门大学为林文庆塑了像,修建了“文庆亭”,以纪念追随陈嘉庚“教育救国”理念的林文庆,亭上写着对联:“禾山巍巍怀师德;鹭水泱泱见道心。”《亭序》写道:“一九二一年六月,林文庆博士应校主陈嘉庚先生之请,接掌厦门大学,倾其睿智才学,运筹操劳,主理校政十六载。学校事业蒸蒸日上,硕彦咸集,鸿才叠起,声名远播海内外,与公办名校并驾齐驱”。这短短几行字,是对林文庆一生最好的评价。

时任暨南学校校长赵正平对林文庆的选择做出如下评价:“林博士在南洋,声誉专业,皆历不小,乃竟能抛弃其向来之根据,回国任厦大校长,不能不令人钦佩。年来教育之难办,人已尽知……林博士本非教育界中人,有医学之根底,得海外之敬重,竟肯挺身回国,从事于此清苦事业,其牺牲之精神,于此可见。”


入虎穴解救同胞

林文庆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1937年,他自厦大辞职回到新加坡时已68岁,所以,没再出任公职,平时只应邀出席一些宗教、艺术、教育等活动。

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以“大检证”和“大肃清”抗日分子为借口,对新马华侨进行了疯狂的屠杀行动,林文庆也被日军抓进了集中营。新加坡沦陷前担任日本驻新加坡总领事馆新闻官的筱崎护,在《新加坡沦陷三年半》一书中有一段他劝林文庆成立华侨协会的文字:为了华侨社会最好成立一个组织,表面是与日军合作,其实目的是保护华侨及其安全。面对林文庆的质疑,筱崎护回应说:“必可救出被捕的人”。就这样,已经73岁的林文庆答应出任华侨协会会长。任职会长期间,林文庆并没有谋取私利,反而利用该机构“向战后灾民发放粮食,进行失业登记,接管养老院、孤儿院”,并将新加坡的平民疏散到马来亚的其他各个城市。他还利用身份掩护,解救了不少爱国华侨,如“南侨总会”财政李振殿被日本宪兵拘捕后,就是由他签具保证书而获释的;古晋侨领黄庆昌等被日本水上宪兵拘捕,也是由华侨协会出面保释的。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当局豁免了对他的任何追究。正如后人所言,“当时若没有林博士等人虚与委蛇地与日人周旋,则不知还会有多少华人死在日人刀下。”他的这段人生,换取了无数新马华人的新生。

QQ图片20201026094422.jpg

1929年,厦大刊出的描绘林文庆辛勤办学的木刻

1957年1月1日,当人们迎接新一年到来之际,林文庆却以88岁高龄为他那丰富多彩又跌宕起伏的人生划上句号。但世人并没有忘记他,殡葬之日,新加坡政要均亲临吊唁,各族人民前往执绋者不计其数,形成万人空巷的盛况。

……

行文至此,纪录片《下南洋》中那段关于林文庆的旁白,在我脑海中映现——“这仿佛是种写照,他以教育开民智,建立社会理性,让中国的整体进步,从每一个个体开始的苦心——直到今天,又有几人能够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