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领爱心助学 八年践一诺
不知不觉,一晃8年过去了。忘不了2013年3月22日的会面情景,风尘仆仆从马来西亚赶回故乡仙游的侨胞卢金峰,通过仙游县侨联,找到了素有“爱心老人”之誉的曾德梅。
卢金峰(右)通过曾德梅资助贫困学生
两位爱心人士紧紧握手,热烈交流。卢金峰翻开了曾德梅助学档案,一张张卡片,一张张稚嫩的脸孔,一个个不幸家庭的辛酸故事,勾起两位老人唏嘘感慨。卢金峰掏出了1万美金,递给了曾德梅,恳切地说:“有劳曾先生,把我微薄的心意传递给贫困学子”。临走之时,两位老人相约,待来年再资助一批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的学生。春色有韵,凉风有信。这千金言诺一践就是八年。
卢金峰(左2)在县侨联主席陈曦月(右1)陪同下探望爱心老人曾德梅
摄影/郑志忠
一片冰心在玉壶
卢金峰祖籍仙游县郊尾镇,1942年出生于马生港口后尾芭,家境贫穷。在同乡张先生推荐下,他以免费生修完初中三年,进入高中后,曾获巴生福建会馆奖学金。毕业后就步入社会,开始承包小型工程,营营役役,虽操劳辛苦,倒也一帆风顺。1990年开始从事屋业发展,并逐渐上了轨道。如今,他的事业在两个儿子合力经营下,蒸蒸日上。
经商之余,卢金峰积极参与巴生滨海兴安会馆活动,经常出席兴总在各属会举行的各项会议。侨胞们被他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所打动,1986年推选他出任巴生滨海兴安会馆会长。14年来励精图治,卢金峰深获侨胞们爱戴。
2003年,卢金峰众望所归,当选第六任大马兴安总会会长。任职以来,他精心策划开展各项惠益同乡活动,与大马各地同乡建立密切关系,还组团访问印尼雅加达和泗水乡亲,为马印乡亲搭上了沟通交流的桥梁。
卢金峰对中华文化和母语教育感情深厚,从巴生兴华中学毕业后,便加入捍卫华文教育行列,致力于中华文化交流。
2001年,他捐款在母校设立清寒子弟助学金,通过华文教育从根本上涵养侨力资源,可谓远谋大计,用心良苦。
一诺千金助学情
许一阕宏愿,赴一段邀约,共一旅长情。感念金秋喜报,八度守望相助,催生爱的暖流,惠及千家万户。对贫困学子来讲,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让他们的生活处处阳光处处春。
2020年8月28日,仙游党校礼堂爱心涌动,仙游县侨联在这里隆重举行“马来西亚侨胞卢金峰助学金现场颁发仪式”。今年预计发放助学金159万元,帮助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生620多人。据悉,8年来,爱心侨胞卢金峰捐款近1337万元,受助学生达4425人次。
卢金峰助学金发放现场 摄影/郑志忠
卢金峰助学金现场颁发仪式
这个金秋让人揪心,受助人都在牵挂卢先生的健康。卢金峰中风痊愈不久,又遇疫情防控常态化,未能亲自赶回故乡勉励学子,他只能委托家乡侨联代劳发放助学金,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发放仪式。自2013年起,卢金峰总是坚持从马来西亚回故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有时候,他还特地带儿子回乡现场感受,希望儿子接过他的爱心接力棒。
这8年来,不知有多少仙游大学生,连续4年受到卢金峰的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有的还被学校评为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有学生说:“非常感谢卢先生,如果没有他的话,我的大学生活应该不会这么轻松。”这些寒门学子上大学后,常常互相鼓励,相互帮助,这份爱心让他们有了更多努力学习的动力。
卢金峰发言鼓励学子摄影/郑志忠
这8年来,卢金峰积极回馈故乡,协助贫困家庭子弟修完学业,为培育后辈可谓尽心尽力。他总是对家乡的官员说,很高兴能有机会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希望在他条件允许的时候,继续做下去。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元气,振兴家乡也要靠人才,这是他回报故乡、奉献社会的动力。2015年,北大、清华在他的母校招生15人,这让卢金峰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
一石激起千层浪
翻越万水千山,只为让大爱抵达学子的心。
卢金峰秉持这样的信念,自己怀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恩之心帮助贫困学生,8年来他亲力亲为,带动全家人一起参与慈善活动,惠及了仙游县18个乡镇,资助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贫困学生。他让学子们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简单初心,托起了一片满是书香的蓝天。
爱的河流,波光潋滟。这些年,许多受助学生通过县侨联写信给卢金峰先生。在信中,有些学生提到自己去勤工俭学,有些获得了奖学金,努力学习收获了成长。卢金峰每每获悉学子们发奋图强的故事,感到很欣慰。看到很多年轻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他很高兴:“希望通过我的协助,给更多人读书受教育的机会,通过读书改变他们甚至他们家庭的命运。”
如今,贫困学子们在他的资助下,茁壮成才,有的人也加入了助学的行列。大学生杨滢在校期间获得了校奖学金、大学生建模省级一等奖、创新创业类比赛校级一等奖和二等奖等荣誉,在大四下学期考上了莆田市党政类选调生。杨滢说,这份爱心点燃了她心中的理想与希望,也使许多像她一样生活困难的同学得到资助和激励,“当我们拿到助学金时,除了感恩之外,更多的感受是鞭策和鼓励”。
卢金峰的义举给贫困学子点燃了希望的火炬,奉献出让人感动的爱心。他用爱心引发爱心、传递爱心,把爱形象地呈现在仙游人面前,激励着仙游人将助学进行到底,大家用行动串起一个爱心链,让爱源源传递。
(郑志忠,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