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放得下的画展

微信图片_20200715105113.jpg

五月初,收到朋友发来的展讯,画家李津的新展览定名为“心经”。去年年底,我听说这个展览可是要集中呈现一批“江南”题材的新作的,因为平素与江南有缘,钟情那里的山水屋舍、风物人情,加之江南春日温润且富有诗情,流淌于笔下,自然能碰撞出颇多惊喜,也就格外期待。但转念一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足以为所有改变附上合理的注解……李津的“心经”,或许是这段时间他内心走过的一段路,这段经历不同寻常,想必那些创作也不同寻常。

种种设想,终归需要求证,所有疑问在短暂的对话中得到解答——原本李津是打算到江南住上一段时间,专心做一批创作的,可疫情打乱了所有行程,他只得待在北京的画室里,熬过这几个月。

疫情打乱的何止是行程,还有过惯了平常日子的那颗心。当周遭换了一副模样——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口罩已遮掩不住愁容、社交的谈资趋于统一,疫情开始影响每个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置身事外”成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起初那段时间,李津感到恐惧与紧张,他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发生什么。

对李津来说,他急需一方掩体,来保护自己的内心少受伤害;画画就是他的“掩体”,但凡拿起毛笔、沉浸其中,外部世界变化对他的影响就会降到最低。这是他下意识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毕竟以往李津都是在“行万里路”的状态下进行创作的,每至一地,当地的色彩与风格就会融进他的作品,且与当时的思想、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但当活动空间受到局限,视觉中只剩自家花园里的花花草草,画面细节的改变还是或多或少表现出疫情对他的影响:“前期很多花鸟画的场景,还有几张手卷,最后呈现出来都是黑白的;其实一开始准备上颜色,但那段时间没有上颜色的热情。倒是后来春暖花开的时候,有些本想画成黑白的作品,又上颜色了。”

许多事,总是要回头看才能看明白——色彩的变化体现出内心状态的变化,春暖花开之时,疫情向好的态势持续确立,经历整个冬天的灰暗,一些人开始走出家门,去看一看那个“久违”的春天。

微信图片_20200715105131.jpg

同样有变化的,还有那些在“无味”居家中制造出来的味道。疫情期间,李津开下食疗“良方”——花生米四两、酱牛肉五两、猪耳朵一个、虾仁一小碗、炸鱼鸡爪各一盘,其他卤菜亦可六至八味为佳,佐以五十度白酒六两,徐徐服下,然后静卧两至三个小时,一日两次,七天为一疗程。还有不少心理“良方”——“居危思安”“相生、相克、相依”“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纵然画中人戴上了口罩与面具,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里流露着些微波动,幽默的表达一直贯穿始终;这幽默里带着悲情,带着他自己的主张:“我觉得还是要充满希望、要阳光,那会儿已经是‘悲剧’了,为什么还要‘悲上加悲’?哪怕是自己骗自己,也要加油鼓劲。”

但就是这点点悲情,让展览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细细品味,它就像一个引子,带领观者读到许多潜藏于画面之下的东西。

微信图片_20200715105139.jpg

一个成熟的画家,对世界的感知是在微妙的度上的,尤其面对未知的疫情,如果内心状态不受影响,仍一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倒不大正常;如若走向另一个极端,被外界“带乱节奏”,也显得缺乏定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津在疫情期间的创作,完整串联起他内心持续调适的经过——从类似“不惧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自我激励,到“自我隔离”“无心情”的颠倒迷惑,情绪低至极点后“饮酒抗疫”“养怡之福”的刻意找乐儿,让自己萌生“花开有期”“盼春风”的希望,终于,春天到百花开,万象更新。

所以说,无论何种形式的创作,最终的目的都是面向自己,不必奢求用它解决什么宏大的命题。画画对李津而言,权且作为无所适从中一种对抗恐惧的自我安慰与自我保护的手段,那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终究变化万千、时光不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日回望,当初所有的拿起,只有在放下的那一刻,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