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清末民初赴俄华工名像手本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赴俄华工名像手本(中文、俄文),其内容不仅包括华工的身份信息、出入境签注,还附有俄国雇用中国人的规定,作用和性质与劳务身份证明、护照相似,是研究俄国华工历史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赴俄华工名像手本的签发时间为1912年,尺寸为:横10.5厘米,纵17厘米;展开后尺寸为横20.5厘米,纵17厘米;封皮为硬卡纸、深色布面,封皮背面粘有赴俄华工(证件持有者)的两张黑白证件照,分别为正面和侧面半身照片。这两张照片拍摄于办理证件之际,从侧面半身照片可见,赴俄华工还保留清朝时期的装扮,蓄着长辫子,穿着立领直身的上衣,偏大襟。照片背景墙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第一行写着华工的编号33573,此编号与名像手本的编号一致;第二行为华工的音译名字Loh go wu。


图片一.jpg


名像手本有几个特点:首先,名像手本的首页使用俄文记录赴俄华工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等11项信息。前17页为俄文条款事项,之后为竖版繁体中文,中文内容是对前17页的俄文内容的逐条翻译。


图片二.jpg


其次,搬用战时章程关于俄国雇用中国人佣工的规定,并印制在佣工账本内页,抬头为俄阿穆尔省总督御马司大臣关达题。兹将相关规定抄录如下:

出示晓谕事照得海参崴双城子黑河庙儿街及伯力等处,现应按照战时章程各宜遵守者如下:

(甲)无论俄国何项人等雇用中国人佣工及充各种差役,概须各执小账本(注:小账本格式按各处巡警定章,每人应由照像四片,以两片存巡捕厅,以两片贴在自己账本以上)。

(乙)甲条所言之中国人应将自己佣工账本同身票一并呈送本地巡捕厅,以便照章依次登记侨居之户口名册。

(丙)如甲条所言之俄人雇用华人有违定章等情,惟该主人是问,按行政规章应罚款五百卢布或监禁三个月。

(丁)按照行政规章,海滨及阿穆尔两省武巡抚皆有特权查办不尊晓谕者,并关于丙条惩罚事宜。

(戊)出此告示在各该处由张贴之日起至二十日以后,方有效力。                                            

                                         俄历千九百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历宣统三年二月初十日

伯力总督公署代理文案侯爵挠刀德铃押


通过解读上述内容可知,赴俄华工需提供四张证件照,其中两种粘贴在“佣工账本”上,另两张存放在巡捕厅存档;赴俄华工需要将自己的佣工账本连同护照等身份证明送到当地的巡捕厅,按流程登记侨居户口名册;华工如有违章情况,要追究俄国雇主的责任,罚款五百卢布或监禁三个月。

再次,华工名像手本还详细记录了《二部清察华仆局办法》第四、十九、二十二至二十四条规定。第四条规定华工赴俄须由殷实华商做担保人,或出具两位诚实可靠的华人的证明,待清察华仆局核实后发给七日暂居证,凭本人持有的名像手本于规定期限内到居所当地的巴立司分所报到及备案;第十九条规定丢失名像手本须本人上报到清察华仆局,查明无隐匿情况后方可补办;第二十二条规定办理名像手本无论正副本均须缴纳费用,费用(俄洋)由华工本人支付;第二十三条规定清察华仆局雇用华工,需要缴纳俄洋五角;第二十四条规定雇主查看华工资料,需要缴纳费用,每张缴纳俄洋一角。

此外,名像手本主要为俄国雇主雇用华工服务,便于俄国当局核查统计和管理。其性质和作用远不止于此,里面还有出入境的签注,详细登记了华工在中国和俄国两国间的出入境时间、次数等等信息,相当于护照。

19世纪60年代开始有华工赴俄,比中国人移民到欧美或南洋的时间要晚的多。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采取鼓励移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政策,这使得移民数量剧增,促进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据统计,从1861年开始,迁移至西伯利亚地区的人数逐年递增,除了俄国本国移民之外,还有大量的外国移民,其中亚洲的移民人数最多。亚洲移民主要来自中国、朝鲜和日本,其中中国的移民人数最多。

赴俄华工与东南沿海出国谋生的华工不同,这个群体的出现与近代以来沙俄蚕食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有关。1858年至1864年,清政府陆续与沙俄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被迫将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沙俄。名像手本提及的阿穆尔省华工赴俄的中转地,阿穆尔州(俄文: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英文:Amurskaya Oblast)位于俄罗斯联邦的东南部,其南部、西南部与中国黑龙江省的黑河、漠河相邻。历史上这一地区的主权属于中国,中俄也因这一地区的主权问题发生过战争,但是19世纪以来俄国屡次入侵该地,清朝战败后于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被迫将此地区割让给俄国。1861年后,俄国将此地区作为开放自费定居地,居住的多为各地流民。赴俄华工要入境俄国打工,也多选择在此地中转逗留。

清朝时期人口过剩,人多地少及沉重的经济压迫使得北方各省的破产农民开始赴俄谋生。据研究,宣统年间华工之所以大量赴俄打工是由于俄国的工资比国内高出好几倍,因此赴俄华工人数也随之增多。早期赴俄华工大部分来自东三省,主要由中国或俄国的经纪人或机构招募而来,华工名像手本提及的清察华仆局即招募华工的机构。“华仆”一词,字面上直白之意为“华人仆从”,非常谦卑、心酸,社会地位低下,可见华工从事的是比较辛苦的体力劳动工种。1891年,俄国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由于铁路修建条件极端恶劣,俄国劳工不但数量上达不到施工要求,还无法承受巨大的施工难度和强度,于是俄国从中国招募大量华工从事修筑铁路和建筑工程的工作。俄国为办理华工入境,在海参崴成立了专门的事务所。华仆局的事务就是对应并为华工出入境提供服务,是联系俄国雇主和中国劳工的中介。由于华仆局是俄国政府设立的机构,而非北洋政府机构,其代理招聘属于正式招募,过程和手续合理合法区别于私招。这些合法招募程序包括向中国政府机构提交招工合同,详列工作地点、工种、招募人数等信息,经过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才可招募华工。

赴俄华工在开发西伯利亚、修筑大铁路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们的贡献和壮举将被记载在史册上、铭记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