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塑造可信可爱可敬大国形象

作者简介:

王立忠,河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陈丹红,自然资源部国际司(海权司)副司长。

黄玉龙,中国外文局北京煦方国际数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深刻领会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台阶,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但同时,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国际舆论交锋斗争异常尖锐。一些民调显示,中国国际形象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作出的世界性贡献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固然主要是因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党和国家极力造谣抹黑、恶意攻击,企图阻遏我国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国际传播方面也存在不少短板。国际传播是一项国家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我们一定要胸怀两个大局,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理解与认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国际话语权是一国在参与跨国界信息传播时拥有的话语表达的权力、话语触达的权力和话语产生影响的权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全球治理中,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发言权和影响力。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国际话语权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战场。当前国际话语体系仍然西强我弱,西方发达国家掌控多数有影响力的媒体和平台组织,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我国正处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挨打”“挨饿”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在国际上“挨骂”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还没有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在硬实力增强的同时提升软实力,使各国民众更加全面客观理解认可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及中国为促进国际治理提出的一系列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

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复杂,特别是国际混乱失序因素明显增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平衡性和风险性持续高企。为应对全球治理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与发展赤字,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决方案,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全人类共同愿景。推动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认同、参与和共建,离不开有效的国际传播。只有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才能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就是要向全世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坚定做好国际传播的信心,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深入分析国际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析查找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从目前国际传播实际看,我国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突出表现为:

国际传播的意识不够自觉,主体不够多元。一是在国际传播意识方面,一些党政机关、群团协会一方面尚未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自身工作与国际传播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仍把国内工作和国际传播割裂脱节,存在认为国际传播是宣传和外事部门职责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认为外事无小事,事事需要报批和统一口径,因此不愿意,也不善于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民众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中谦虚、内敛、含蓄、谨慎的熏陶,更多的是倾向于埋头苦干、低调谦和,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对外传播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二是在传播主体方面,国内主要以“国家队”为主,如对外宣传部门集中于中宣部、中联部、外交部、商务部、外文局等。在海外,还没有用好爱国华侨华人的力量,也没有充分借助对我友好的外国人士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对外媒体主要集中在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日报社等,在海外介绍中国故事的载体,如英文书籍、电影、电视节目明显偏少,也不够系列化。总之,目前我国国际传播主体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官方和民间、国内和国外、机构和个人、国企和民企等各方力量参与的国际传播大合唱,无法满足外国民众希望了解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的需求。

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不够健全,内容质量不够高。对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国际传播的规律掌握不够透彻,尚未构建起包含内容挖掘、设计、加工、包装、传播等环节在内的国际传播全链条叙事创新体系。一是不少国际传播内容没有充分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不能有温度有深度地诠释出中国故事背后蕴含的中国梦、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出现“说了也传不开”的现象。二是对一些中国实践产生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如“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解读不准确,缺乏融通中外的语境表达,出现“传了也听不懂”的现象。三是目前国内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体系大都来自西方,中国原创的核心概念较少,很多专家学者和民众习惯用西方的话语和理论解释中国实践,把西方理论神圣化,把中国问题简单化,在现实中常出现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的现象。四是在英文依然是强势全球语言的大背景下,由于语言的差异性、地域性、传统性,翻译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常词不达意,使海外受众不明所以,甚至出现误解。

国际传播针对性不够强,渠道不够通畅。国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跳出内宣工作的固有模式,政治性的口号偏多,穿靴戴帽的套话偏频,说理说教的色彩偏浓。一是在国际传播中没有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不同受众的差异性,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受众,传播的是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腔调。二是不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只讲我们想讲的,不讲受众想听的,没有针对不同的受众做精准化推送。三是没有适应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在充分借助新兴媒体方面还存在不足,过于偏重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四是还不太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国际传播,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柔性传播还没能娴熟掌握。五是国际传播渠道不够顺畅,虽然像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主要媒体在国外有一定发展,但常因其“国家队”背景而受到国外政府限制。此外有时过分倚重国外传播平台,把自己的“碉堡”建立在别人的“沙滩”上,传播渠道存在较大脆弱性。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几点思考

迈进新时代,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聚焦塑造可信、可爱、可敬大国形象,应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要切实增强国际传播工作的意识,加强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做细做实做强。要坚持国际传播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要在顶层上做好科学规划、在布局上做到合理安排,在力量上集中资源,在机制上打通各个环节,在效果上形成整体合力,带动全社会将“要我传播”转变为“我要传播”的自觉意识,把我国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形成主动维护党和国家尊严和形象的良好氛围。

要不断完善国际传播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及其蕴含的中国价值。要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好习总书记光辉形象和个人魅力,传播好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讲述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理念、伟大实践、历史性成就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阐释好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推进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利用好“故事”这个国际传播的最好载体,采用亲和力和共鸣性的表达方式,挖掘讲好各种生动感人故事,既要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故事,也要讲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感人事迹;既要讲伟大人物的英雄业绩,也要讲小人物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既要讲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也要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唱响国际传播大合唱。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积极带头讲中国故事,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二是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三是要支持人民团体、群团组织“走出去”开展活动,培育更多商会组织、民间社团、智库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大众自媒体投身国际传播工作。四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主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鼓励有声望的企业家、商人从各个层面向海外讲述多彩多姿的中国企业发展故事。五是要发挥海外六千多万的华侨华人和数百万的留学生群体深度了解国外社会的独特优势,鼓励其以外方容易接受的话语体系讲述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故事。六是要调动对华友好的外籍人士、在华留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讲述自身对中国的体会和感受。七是要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欢迎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亲身体验美丽和谐的中国,回去后讲给身边的朋友听,不断扩大对华友好的国际朋友圈。

要持续优化国际传播方式方法,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一是要注重了解外国受众的需求,把握传播规律、理念、心态,加强与外国受众的互动和沟通。二是要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现场直播、动画片等,要更加注重自媒体平台微视频传播,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兴趣和要求,增强国际传播的吸引力。三是要打造精品,不断提升制作质量,使中国故事色香味俱全,高清多维兼备。四是要创新话语体系,变刚性表态为柔性表达,变官方话语为民间语言,避免盛气凌人、气势汹汹、教化输出。

要巩固和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机制。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努力打造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移动化、可视化的国际传播全媒体矩阵。一是要发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日报社、中国外文局等国际传播主渠道作用,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提出独立新闻评论观点、与国际主流媒体联合主办有影响力的国际论坛等方式,逐步增强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和把握舆论主导权的能力,努力跻身国际知名媒体行列。二是要善于利用国内国际平台,如博鳌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APEC会议、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等,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在这些平台上的作用和影响力,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三是要开展国际合作传播,探索与国外知名友华媒体、国际知名公关公司、主要智库构建合作传播机制,借嘴说话、借筒传声、借台唱戏,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提升国际传播成效。四是要进一步深化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发挥海外华文媒体了解国内外情况的“双重熟悉”优势,调动海外华文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性,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发展的认知、认可和认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形象的海外构建。

要切实加强教育培训,打造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着力建设“五支队伍”。一是领导干部队伍。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国际传播知识的培训,有针对性地掌握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提升重大问题的对外发声能力,面对海外媒体时能既自信又谦和,用生动的表达维护党和国家良好形象。二是国际传播研究队伍。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加强对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探索国际传播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更加强大的学理支撑。三是国际传播编创队伍。依托若干国家级国际传播创新平台,将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编创成引起外国人兴趣、符合外国人需求、适应外国人口味、促进民心相通的好故事。四是国际传播翻译队伍。要着力培养一批融通中外语言特点、精准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国发展实践产生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翻译人才,着力解决话语质量不高导致受众主观上不愿意听和听不懂的问题。五是国际传播推介队伍。要培养出一批内知国情、外晓世界、外语功底好、善于国际交往、有效融通中外资源的国际传播人才,把中国故事推向世界。

要妥善做好舆情引导,提高舆论斗争水平。一是要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抓住黄金24小时,及时披露事件真相,认真做好释疑解惑,不隐瞒、不诿过,避免问题积累、发酵、炒作起来后演变成国外关注的负面焦点。二是要高度重视引导网络舆情,要提高网络舆情风险意识,及早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相关职能部门互相协调、共同应对,制订应急预案,从而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三是对反华势力的造谣抹黑敢于正本清源,旗帜鲜明、有理有利有节地予以坚决斗争,及时澄清事实真相,准确分析斗争形势,抓住斗争的关键点,讲究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有效分化、孤立和打击极少数反华势力。

要探索建立海外评估机制,准确评估国际传播效能。要准确判断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聘请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海外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重大国际传播项目进行评估,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一是在实施重大国际传播项目前,对项目合作伙伴的专业性、可靠性,项目的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等进行事前评估。二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受众接受程度、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进行舆情监控并根据评估监控情况适时调整。三是在项目结束后,对总体效果、受众满意度、影响力、合作伙伴表现等进行事后评估,形成闭环反馈机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