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峁塬情深

作者简介:蒋子龙,曾任中国作协五、六、七届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现任天津市作协名誉主席。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陕北有一种连说带唱的曲艺形式,叫《横山道情》。如今“道”横山之情,要先讲横山之“大情”。情之大者,离不开天地造化的成全、大自然日积月累的馈赠。横山绵延千里,脉络巍然,牵领着陕西北大大小小8000余座山峦,成就并护持着横山及整个榆林,使其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与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势何其相似!

横山东界有黄河护卫,中部是700公里的明长城横贯东西,长城以北为风沙草滩区,与毛乌素沙漠南缘接壤;占一大半的长城以南,则是黄土丘陵,地势高亢,峁塬宽广,土层深厚,土厚才好藏宝。再加沟壑纵横,梁涧交错,历来被视为大漠边塞,除去被兵家看重其战略地位、连年征战之外,长期被商品社会忽视。正因为被忽视,才好积蓄,才能深藏。野气蒙笼,却蕴藉无穷。当国人的资源意识悚然觉醒,正为资源的浪费痛心疾首,为资源会枯竭的忧虑日益深重,并开始认真计算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包括横山在内的榆林,石破天惊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接续地”,被世界上称为“中国的科威特”。

微信图片_20211116150124.jpg

——顾名思义,“接续地”就是为国家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使发展有强大的后劲,得以继续。榆林是中国的福地,有榆林是中华民族的福气。这是怎样的一种福气呢?类似一个急等用钱的人,意外地发现自家的地窖里竟埋藏着无数金银珠宝:

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以现在最先进的开采量,可供开采200年。而横山地下的岩盐储量,是煤储量的22倍。岩盐既可提炼最纯净的食用盐、又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中国陆上的最大整装天然气田,横山正处于腹地之中。于是责无旁贷的成为亚洲最大的净化装置及火电、甲醇生产基地。

包括横山在内的榆林,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下面井然蕴藏着:世界少有的侏罗纪系的优质动力和化工用煤622万吨;石油1.4万吨;天然气1.4亿立方米;岩盐1亿吨。

其资源组合配备之好,国内外罕见。中国房地产大热已经有许多年了,买房子要以平方米计算,横山作为“榆林缩影”,每平方米下面有:煤6吨,石油115公斤,天然气140立方米,岩盐40吨……真可谓寸土寸金的宝地!

横山苍苍,地脉奇绝,千峰藏宝,万壑聚福。这么多能源、矿产富集一地,老天真是待我们这个民族不薄!历朝历代糟踏了那么多资源,老的资源基地将要枯竭,新的更大的资源宝地又发现了。由于长期深藏不露,至今方横空出世,这叫后来居上。如今人们的资源观念跟从前的浑浑噩噩大不一样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毕竟在提高,有后劲,才是最大的优势。前几年我曾去一个知名的老产煤区采访,煤区中心大城市通向四方的公路,被运煤车轧得坑坑洼洼、破破烂烂,空气严重污染,煤区地面塌陷……我写过一篇短文《黑色的温暖》,产煤区为国家输送了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温暖,国家是不是也该给产煤老区以应有的温暖,甚至是应有的感恩之举。近年来,国家有个耳熟能详的巨大规划——“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横山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而“东”,就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京津冀地区”——这不就是整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吗?但愿同气连根的“东”与“西”,不会因发展的差异而产生人们司空见惯的傲慢和健忘。

最近,我们在横山走了很多路,登峁塬,穿沟壑,寻古堡,访大院……无论到哪里一直是天空清湛,白云悠闲,空气沁凉。当地人不无自豪的讲,横山每年有近300天空气优良,偶尔才会有扬沙天气。无论疾驰于公路、土道,还是在峰峦沟壑中穿行,都未见一块块如大山疮疤似的采煤窑,以及一个个的煤堆,还有被遗落在路边的稀稀拉拉的煤渣、煤灰。横山的旷野莽原,草木静默,山霭苍苍,全无一点浩大的富矿区迹象。以往我见过的产煤区,路边相隔不远就会有一片煤堆,远处山坡上被挖得千疮百孔……

然而,在横苍苍的山区诸多古堡和窑洞前的旷场上,都像过去的柴禾垛一样码着一个煤垛,煤块竟都像长城砖一样有棱有角,呈长方形,垒砌得整整齐齐。真不知这些煤是从哪儿采的,又是怎样翻梁越沟地运过来的?有一天,气温零下15度,我们在武镇看横山老腰鼓的表演,打腰鼓的农民从四面八方的村子开着汽车来到镇前的广场上。他们的汽车都还不错,因为要经常爬坡过沟,须具备一定的越野功能,最显眼的是一辆“路虎”。真是地有宝藏,人长精神。

农民用很少的劈柴,在广场四周点燃了三个不大的煤堆,那煤块铮亮而纹路清晰,仿佛用根劈柴一敲就碎。煤烟不多,火焰却很旺,距离一米多远就烤得皮肤有烧灼般的疼感。我算真真切切地感知了横山“长焰煤”的厉害,一个多小时之后,老腰鼓演出结束,那煤堆最底层的煤块还没有烧透。如果不是人为地用水浇灭,我估计那煤堆得烧上一整天。

峁塬对人情深,峁塬人乃至整个中国人,终于懂得了爱护和感谢峁塬。(摄影/李振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