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泉州府文庙的复兴

作者简介:何振良,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所主任、研究馆员。

从唐朝开始,文庙实行“庙学合一”制度,文庙既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培养儒家人才的场所,其教育功能非常突出。但自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以来,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出现,不断削弱文庙的教育功能,文庙最终成为单纯祭祀和纪念孔子的场所。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回归,儒学的价值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儒学的主要载体之一,文庙理所当然地成为新的时代环境下弘扬与传播儒学的主要阵地,文庙的教育功能由此重生。

在历史发展中,泉州府文庙逐渐成为我国东南七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群,是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儒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后,泉州府文庙成为儒学在东南沿海地区复兴的积极推动者。泉州府文庙在继承传统时代的儒学教育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其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泉州府文庙的教育功能已经从传统时代的单一儒学教育向多种类型的知识教育过渡。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739—741),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郡守乔维岳始迁庙于崇阳门外的三教铺(即今文庙址)。太平兴国七年(982),郡守孙逢吉即庙建学。从此有庙有学,学宫正式形成。元、明、清时期,泉州地方官员频繁修葺扩建泉州府文庙,大规模的修建就有19次。特别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行了全面修葺,现存格局即为此次修缮保留下来的完整形制,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较好保存了宋代建筑风格,是中国南方文庙的杰出代表。

文庙(方圆合摄影).jpg

文庙 摄影/方圆合

泉州府文庙严格按照中国特有的“庙学合一”制度进行建设,基本形制为“左学右庙”的院落空间模式。庙址坐北朝南,现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总体布局由两条轴线组成。现存主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牌坊、洙泗桥、棂星门遗址、大成门、金声玉振门、泮池、泮桥、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次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照墙、育英门、学池、东西书斋、明伦堂等。并附建崇圣祠、名宦乡贤祠等各类单体建筑。泮宫设于棂星门西侧。各组群建筑数量众多、体制宏伟、主从有序,共同组成中轴对称,以大成殿为核心的庙、学两组建筑群,构成一个集入口、前导、祭祀、学署四种建筑类型于一体的文庙建筑群。

泉州府文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又表现出地方特色,在建筑的形制、风格及其营建方法上基本承袭了闽南传统,如保持“出砖入石”、红砖、红瓦、坡屋顶、燕尾脊等,是宋代以来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成为闽系红砖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泉州府文庙修建以来,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历代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也造就了众多的海外华人巨贾儒商,使泉州成为“海滨邹鲁”“满街都是圣人”之地。据《泉州府志》等史籍记载,自唐贞元八年(792)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1100多年中,泉州人中进士的共有2454人,其中不少人在文学艺术、史地经济、科技发明、军事、学术等方面卓有建树,涌现出欧阳詹、曾公亮、苏颂、蔡襄、梁克家、蔡清、王慎中、李贽、何乔远、俞大猷、郑成功、李光地、施琅等一大批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脱颖成才显然与文庙的文化熏陶息息相关。大量人才在各个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多元文化交融。

现存泉州府文庙古建筑群包括文庙大牌坊、洙泗桥、泮宫门、蔡清祠、庄际昌祠、棂星门、露埕、夫子泉井、大成门、玉振、金声、泮池、泮桥、东西庑、育英门、大成殿、明伦堂等,规模宏大、古朴肃穆,大成殿的中央供奉着“万世师表”的孔子塑像,两旁是四配与十二哲人的塑像,殿内摆放着祭孔乐器、礼器和舞器等。大成殿两旁的东西庑也分别办有专题展览。东庑、西庑经常举办泉州府文庙历史文化展,展出泉州历史上承载的儒家思想和相关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具有教育崇礼、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明伦堂是古代泉州府学,是文庙“庙学合一”规制的重要建筑,专门举办泉州教育史话专题展示馆,以文物、文献、图片、多媒体等形式进行综合展示,突出泉州特色和个性,展现泉州教育历史的发展、文庙办学功能和泉州文教昌盛、英才辈出的成就及泉州儒学文化在台湾、东南亚等地区的传播与影响,是研究泉州教育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泉州府文庙的四座专祠也全部对外开放,主要展示古建筑群原貌和形态。其中,蔡清祠为《泉州文库》整理编纂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利用其收藏、出版的古籍文献常年举办儒家典籍书库展览;庄际昌状元祠内设立百姓书房;崇圣祠作为临时展厅,适时举办小型的文物、艺术展览,近期正在举办泉州历代儒学碑刻拓片展,将文保所收藏的100余幅历代儒学碑刻予以集中展示;李文节祠设为泉州府文庙南音乐府,坚持举办非遗活态展示,泉州市直专业团体、艺校每周举办四场非遗演出,常年开展南音等传统戏曲演出展示活动。

文庙是古代的礼制性建筑,其规格、式样是按照传统儒家的礼仪精神与教育意图来构筑的。因此,文庙在可见的木石建筑之外,还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同样,摆放在大成殿的儒家圣像也并不仅是泥雕木偶,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长串的文化故事。当然,祭器、乐器、碑刻、课本、科举试卷、牌匾、楹联等实物、照片,在其表象下也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内涵。参观者一旦置身于这个古朴的文化环境中,蕴藏在这些静态文物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象,就会以用无声的方式向参观者们传达信息,使之受到感悟,得到启发。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所为弘扬儒学,宣扬时代精神,积极利用文庙这一公共场所,举办摄影、绘画、图片等各类展览。以上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家长以及泉州市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左学右庙建筑布局 陈英杰摄影 (12).jpg

左学右庙建筑布局  摄影/陈英杰

泉州府文庙文保所每年都配合新学期开学以及孔子诞辰,举办“新学期、拜孔子、送红蛋”“入学开笔”“成年礼”“拜师礼”以及祭孔典礼等活动,让众多的学生、家长、老师和泉州市民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我国古代教育的礼仪过程,加深对中国儒学文化的认识,也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例如在2009年9月26日举办的“走近孔子,共建和谐”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暨成年礼和拜师礼活动中,来自泉州一中的300多名学生代表、60名老师代表,还有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700多人参加成年礼与拜师礼仪式。学生代表们首先依次穿过“智慧门”和泮桥,向孔子圣像行三献礼,然后举行成年礼仪式。成年礼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承德仪式,学生领一个鸡蛋,剥壳吃下,寓意已经蜕去保护自己的外壳,长大成人;然后,家长给学生带上“智慧冠”,学生向家长行三鞠躬感恩礼,回报家长养育之恩;最后,家长将准备好的礼物赠送给学生,为传承之礼。成年礼之后,学生们仿照古制,向老师呈上了拜师帖,敬奉谢师茶,同时敬献束脩之礼——肉干、芹菜、莲子、红枣、桂圆和红豆。老师则回赠学生孔子肖像玉挂件。最后,在悠悠古乐中,来自泉州艺校的学生表演八佾舞,家长带学生进大成殿拜谒孔子,活动结束。 

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最繁华商业区的中心地带,自2001年市政府斥资整治以来,幽静、古朴、优美的文庙广场成为中外游客以及广大市民健身休闲、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许多文化机构、传媒机构纷纷依托文庙广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因此,文庙广场也成为泉州府文庙彰显其当代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庙2(方圆合摄影).jpg

文庙内景    摄影/方圆合

此外,还有许多不定期的演出与其他文化活动在文庙广场上轮番上阵。如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2019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先后在泉州府文庙设立分会场,南音、木偶戏、梨园戏、火鼎公婆等本地元素纷纷闪亮登场,展示了泉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泉州府文庙独一无二的魅力,有利于让全国观众一起感受“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社会中,文庙的教育功能主要局限于儒学教育,为社会培养精通儒学的管理人才。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文庙的功能定位有了巨大的变化,实现其当代教育功能的途径也出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与传统时代的文庙相比较,当代文庙的教育内容显得丰富得多。

比如传统儒学教育。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的民族之根。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儒学的回归。泉州府文庙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群,理所当然地成为儒学在东南沿海乃至台湾与东南亚地区复兴的中流砥柱。传统儒学知识的教育,自然也就成为泉州府文庙的教育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泉州府文庙每一年的祭孔典礼都吸引了大批学生、家长和市民,他们共同诵读儒学经典篇章,实践拜师礼仪,表演八佾舞。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家长和老师亲身体验传统儒家礼仪,熟悉儒学经典,加深对儒学的认识。

再比如尊师重教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首创私学,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文庙作为纪念与祭祀孔子的地方,自然也是践行尊师重教教育的最佳场所。改革开放以后,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所十分重视开展尊师重教的教育。在每年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的活动中,成年礼与拜师礼是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孩子(学生)与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互动,尊师重教的理念就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种子。

此外,泉州府文庙明伦堂内常年举办国学讲堂,定期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2018年至今已举办高水平专题讲座20余期,数千名听众参加,社会反响良好。

1927年,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于泉州府文庙明伦堂。2011年3月,泉州府文庙被中共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WechatIMG8204.jpg

泉州府文庙石牌坊(资料图片)

泉州府文庙是泉州市民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依托其举办的阅读文化活动,给市民带来精神洗礼。2019年,泉州市图书馆在泉州府文庙庄际昌状元祠内设立百姓书房阅读点,藏书万余册,供市民于状元祠里阅读。2020年,源自清代的正音书院在文庙广场洙泗桥西北的惠风堂复设开放,用于开展讲学、录制电台节目和公益阅读等活动。它们成为泉州阅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音是一种古老的乐种,保留了唐代中原古音,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府文庙是南音常年的演出地点,每逢夜晚,许多观众自发来到文庙广场,欣赏南音演出。文庙广场为南音的普及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泉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泉州府文庙在台湾有着广泛影响,原收藏于泉州府文庙、现收藏于泉州博物馆的清同治六年(1867)台湾淡水同知严金清赠送给泉州府文庙的编钟可为明证。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泉州府文庙恢复了与台湾孔庙之间的频繁往来。例如,2006年9月28日,泉州府文庙特制两块开笔石,一块留在泉州府文庙,一块赠送给台南孔庙。台南市长许添财亲自迎接并举办了“9·28”台南孔庙纪念孔子诞辰2557周年暨1000名台南学生传统启蒙教育开笔礼仪式活动。2008年6月7日,金门县县长李炷烽率金门县政府参访团到泉州府文庙考察。李炷烽先生此行的目的在于考察文庙建筑规制,为即将建设的金门孔庙寻求参考。泉州府文庙和台湾孔庙的频繁往来,加强了台湾民众与大陆原乡之间的文化纽带,也点燃了他们的爱乡之情。李炷烽在参观完泉州府文庙之后,即动情地挥毫写下“泉金本一家”的题词。

大成殿内景 陈英杰摄影 (2).jpg

大成殿内景 摄影/陈英杰

2009年12月18日至20日,泉州府文庙成功举办了列为国台办2009年重点交流项目之一的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文庙代表130多人参加研讨。会议共收到两岸学者的78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分别就儒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闽台儒学与孔庙文化交流、地方儒学与孔庙文化等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会上,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台南孔庙共同签订了《海峡两岸孔庙文化交流合作协议书》。此次研讨会是海峡两岸首次携手召开学术研讨会保护孔庙,共建两岸孔庙交流联谊机制,在海峡两岸产生了积极影响。

泉州府文庙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也很大。改革开放以后,泉州府文庙以儒学文化为号召,加强了对华侨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的引导。2010年6月13日,泉州府文庙举办的庚寅泉州端午诗会暨陈明玉诗词吟唱会就是一个典型。领驭菲律宾文坛的一代才人陈明玉,祖籍晋江,他的诗作中洋溢着浓厚的赤子情、思乡泪和书生志。有鉴于此,泉州府文庙以吟唱陈明玉的诗词为契机,邀请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创会会长、著名侨领陈祖昌,菲律宾华美集团董事长、著名侨领庄永泉,菲律宾博览堂总编辑王勇等泉州籍华侨华人参加,通过共同吟唱陈明玉诗词的形式,触发侨领们的思乡爱国之情。

著名侨领庄永泉还以其父亲之名设立“逢时杯”文学征文奖项。2011年4月30日,第五届“逢时杯”文学征文活动颁奖晚会于泉州府文庙举行。本届文学征文大赛以“海峡乡音”为主题,旨在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国务院侨办、泉州市有关领导和庄永泉出席了颁奖晚会并为获奖者颁奖,晚会现场还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泉州府文庙在引导海外侨胞的思乡爱国之情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