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壮士横刀看草檄”——记苏曼殊

1.jpg

苏曼殊(1884-1918)僧装像

现在的年轻人对苏曼殊这个名字几乎是太陌生了,但在辛亥革命时期,苏曼殊的诗文却整整风靡了那一代青年。他不但是清末最早觉悟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和辛亥革命志士,亦是享誉一时的文学家、翻译家、画家。他的诗凄丽清新,极富画意,被誉为是“却扇一顾倾城无色”;他的小说以描述男女爱情去抨封建礼教,曾使千万青年感动。他最早翻译雨果的《悲惨世界》及拜伦、雪莱的诗篇,借以鼓吹反清革命,对当时青年人影响很深。鲁迅年轻时就受到曼殊译拜伦诗《哀希腊》的熏陶。鲁迅在日本期间,与苏曼殊等还拟筹办文学刊物。

苏曼殊生于日本,后回到家乡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十五岁时又随表兄留学日本,受孙中山先生影响颇深。他就读的横滨大同学校,同窗中不少是同盟会元老。他是留日学生的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青年会发起人之一,受孙中山委托于留日学生中组织拒俄义勇队,并随黄兴练习过射击,以备举行反清起义。这时他已考入振武学校学习陆军,加入以起义、暗杀为宗旨的反清秘密组织“军国民教育会”。1903年回国,到上海任《国民日日报》翻译,与陈独秀、章土钊等同事。名著《悲惨世界》(那时译成《惨世界》)就是这时译出而刊载在《国民日日报》上的。他还为报纸写过不少革命杂文。这期间他与陈独秀关系最为密切,在文字上得到陈独秀不少教益,陈独秀教他写文章、做诗,为他的作品润色,据说苏曼殊所译《惨世界》就是经过陈独秀润色的,所以苏曼殊称陈独秀是他的“畏友仲子”。这时苏曼殊才20岁。不久因报刊停业,他便到香港投兴中会负责人陈少白,希望在革命事业上有所作为。但因发生了误会,加之封建商贾的家庭要他完婚,他一气之下到广东惠州当了和尚。但他终究不能忘怀祖国沦亡于清朝的腐败统治之下,因而他又开始参与了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他曾准备暗杀保皇派首领康有为,并在长沙参与了华兴会筹划武装起义的计划,因事泄又出走上海。这期间,黄兴在上海召集部分华兴会成员举行秘密会议,决定今后实行暗杀行刺与武装起义并举的方针,这次重要会议苏曼殊也参加了。他还揭露过同盟会叛徒刘师培的丑行。虽然苏曼殊与刘师培为挚友,但他还是将这一消息及时通知了陈独秀,由此可见苏曼殊的革命立场。

2.jpg

孙中山为苏曼殊遗著题写书名

孙中山为苏曼殊遗著题写书名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窃国纂位,国民党元老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后,孙中山先生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山先生与黄兴等流亡国外,苏曼殊愤而公开发表《讨袁宣言》,宣称要“起尔裭尔之魄!”以示与袁贼誓不两立。随后亦再次东渡日本。据文公直《曼殊大师之身世》云:“曼殊谒孙中山,颇蒙优遇,受感动,而矢诚加盟于同盟会。”当时,中山先生在南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曼殊义无反顾慨然加入。苏曼殊在日本期间,成为国民党的反袁机关刊物《民国》的重要撰搞人。在此期间,他与孙中山先生过往甚密,中山先生极赞许其才 ,对他亦优渥有加。某次发党员费用,有人以“曼殊尝学陆军,胡不预戎事”而“拟吝不予”;“嗣为总理(孙中山任国民党总理——笔者注)所闻,卒令与之”。由此可窥中山先生爱惜曼殊之一斑。其实,何止中山先生爱惜,那一代耆宿元老,无不对其钦顾有加。

1916年,中山先生遣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赴山东发动反袁起义,苏曼殊喜极而前往慰劳,但不久即因过度劳累致肠胃病加剧。他从山东归来后,先住上海环龙路四十四号孙中山寓所。病重后,与他在江南陆军小学教过的学生陈果夫同住于白尔都路新民里十一号蒋介石家中,得蒋介石之妻陈洁如悉心照料。因他长期漂泊困苦,遂至病倒。先就医于宝昌路某医院,后又移住广慈医院,终因肠胃病于1918年5月2日逝世,死时仅35岁。在苏曼殊临逝之前,正值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誓师北伐。他于病榻之上曾向友人致信表达他从军北伐的愿望:“急望天心,使吾疾早愈,早日归粤,尽我天职,吾深悔前此之虚度光阴也。”如果不是因为他沉疴不起,而能够追随他素所敬仰的中山先生从军北伐,他在革命事业和文学事业上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苏曼殊自留学日本参加革命活动,即与很多著名的辛亥元老都有交往,并发生过不少感人的轶事。

1905年,年仅22岁的苏曼殊到南京陆军小学任英文教师,与收邹容尸骨的南社诗人、侠士刘三同事。这是他第一次来南京,尝作《登鸡鸣寺观台城后湖》赠刘三。

苏曼殊在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反清活动,归国后在湖南参预筹划华兴会起义,事泄后旋赴南京。这期间,他结识了革命军事家、新军标统赵声(伯先),二人成为莫逆之交。苏曼殊在《燕子龛随笔》中云:“余教习江南陆军小学时,伯先为新军第三标标统,始与相识,余叹为将才也。”南社老人郑逸梅在《清娱漫笔》中亦有记载:“曼殊在南京,常和赵伯先饮酒啖板鸭,既醉,相与控骑于龙蟠虎踞之间,一时称为豪举。”苏曼殊对赵声的军事才干极为佩服,先后绘《终古高云图》、《绝域从军图》相赠,后来赵声请苏绘一幅寄托反清壮志的《饮马荒城图》,未及绘成,赵声却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呕血而死,苏曼殊悲恸之余,将画赶成托人焚化于香港赵声墓前,并慨然长叹:“此画而后,不忍下笔矣。”

3.jpg

著名作家阿成、李贯通、邓刚在广东珠海苏曼殊故居采风   摄影/李振岐


次年,他应同盟会老友刘师培之邀,到芜湖皖江中学堂任教,与革命志士陶成章等订交。在此期间,他又到南京晤刘三,作《莫愁湖寓望》一诗云:“清凉如美人,莫愁如月镜。终日对凝妆,掩映万荷柄……”全诗含蓄地抒发了爱国情感,写来如淡墨水画,蕴意深远。

苏曼殊往返几次到过上海,皆住于孙中山、蒋介石寓所,由此可见他与孙中山先生的情谊。逝世前的最后一次来上海是民国元年,主持《太平洋报》笔政,续刊出版了《断鸿零雁记》。苏曼殊也是反清革命团体南社社员,与在上海的南社诗人们每有唱和,可惜流传存世绝少。他有一首诗作,是赠给几位在上海的南社社友的:“寒禽衰草伴愁颜,驻马垂杨望雪山。远远孤飞天际鹤,云峰珠海几时还?”韵致高雅,笔调宜人,是缅怀友人的一篇佳作。当然,他也有豪情慷慨之作:“壮士横刀看草檄”“披发长歌揽大荒”,同样为世人所传诵。

苏曼殊于上海逝世后,人们无不为之惋惜。中山先生颇为感伤,因其身后一文不名,遂与汪兆铭商议筹款,指示曼殊病中所欠医药费用及丧葬款项等,均由革命党人负担。并委托汪兆铭为其料理丧事,为苏曼殊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1918年6月8日,反清革命团体南社同人奉柩于上海沪北站启程,将苏曼殊遗体安葬于他生前喜爱的西湖孤山之畔,并立了一座“曼殊塔”,上面镌刻了记载苏曼殊生平的铭文,以让后人永远怀念这位爱国志士和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