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辛亥革命时期的潮汕华侨

海外华侨尤其是潮汕侨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和牺牲,在中国革命史,华侨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1916年,伟大革命者孙中山在《致海外革命同志书》说到:“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地方)华侨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孙中山用这句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华侨对革命的重要性和巨大贡献。1961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上说过:“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

1.jpg

辛亥革命先驱群像(油画)

明清以降,大批中国人(广东、福建两省为主)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创业,辛亥革命时期之前,中国华侨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广大的华侨群体。根据一些中外史料记载和学者研究,清末1902至1908年,中国华侨人数就达到700万到900万,其中尤以潮汕华侨人数居首。然而,当时的软弱无能的清政府长期把华侨视为背弃祖宗的“天朝莠民”,华侨在侨居地多数往往遭受不公平待遇。广大海外华侨爱国爱乡,因此他们极度希望祖国强大,可以作为坚强后盾,加上华侨比较容易接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因此普遍积极支持国内革命。海外潮汕华侨热烈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积极支持民主革命活动。


组建革命团体,积极宣传革命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最先参加兴中会的二十多人都是华侨。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同华侨的爱国愿望完全符合,得到许多爱国华侨的鼎力支持。1895年春,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部,得到很多华侨、港澳同胞和革命志士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参加。不久,在日本和越南等地的中国华侨和留学生也纷纷设立分支机构,其中华侨约占七成。1903年,汕头籍新加坡侨领林义顺与其舅父张永福及厦门人陈楚楠在新加坡创办《图南日报》,宣传民主革命。1905年,兴中会和章太炎、蔡元培等所组织的光复会以及黄兴所领导的华兴会等革命团体联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在南洋、欧洲、美洲等地都设有支部,在华侨最多的南洋,开展得最为轰轰烈烈。同盟会的南洋支部,就设在潮汕华侨张永福的“晚晴园”,后来迁移到槟榔屿。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地都有同盟会的分支机构。著名爱国侨领福建籍陈嘉庚就是在新加坡参加同盟会的。到1908年,仅南洋英荷的殖民地就有同盟会分会通讯处一百多个。1910年,同盟会在美国旧金山正式成立美洲支部,不久在美国西部就有15个分会。“凡华侨所到之处,几莫不有同盟会会员之足迹。”(冯自由著《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与此同时,华侨在海外积极组织革命团体和宣传媒体,宣传民主革命理念。如张永福与林义顺、陈楚楠等创办《中兴日报》,作为同盟会分会的机关报,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南洋总部成立之后,林义顺立即到马来西亚槟榔屿、缅甸仰光等地建立同盟会分支机构。 


回国参加革命,为国壮烈捐躯

大多数海外华侨坚贞爱国,无私馈报祖国,饱含赤子之心。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17年间,孙中山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经费和参加人员多由华侨支持。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下,新加坡的另一位潮籍华侨许雪秋加入了同盟会,后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国民军东江都督,奉派返潮汕相机发动起义,因联络失误,计划告空。1907年5月他再次按孙中山指示,筹划在饶平县黄冈起义。但因敌众我寡,在清军反扑下,起义宣告失败,史称“丁未黄冈起义”。 

最惨烈的一次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是由孙中山、黄兴、赵声等人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策划的,得到广大华侨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支持,许多华侨志士主动回国参加这次起义,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过后,孙中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文中写到“然是役之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仅仅从新加坡、槟榔屿、缅甸回国参加起义的就不下500人,越南华侨以打石工人石锦泉为首,组成敢死队回国参加起义。他们英勇作战,奋不顾身,但最终寡不敌众,革命失败。是战役86人死难,后收敛战死的烈士遗骸有72具,合葬在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其中明确是华侨的就有29人。值得一提的是,黄花岗之役中,潮籍海丰人陈潮负责抢占仙湖街始平书院军械库。在与敌军进行争夺战时,不幸腰部中弹,但仍振臂奋呼,英勇战斗,毙敌数十人,清兵见而却步,但终因敌众我寡,后方失援,始平书院被炸毁,陈潮被炸死,年仅24岁。民国初年,陈潮故里海丰县联安霞埔乡建立“陈潮纪念学校”(今陈潮纪念中学)。

2.jpg

电影《辛亥革命》海报

积极捐资捐款,全力协助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历次起义的枪支弹药购买费、士兵伙食费、活动宣传经费等绝大部分是由华侨捐资的。孙中山从1895年起,在广东、广西、云南发动的历次起义,在经济上就是完全靠华侨支持的。据不完全统计,仅1907年至1908年两年的几次起义,就共得到华侨捐助约二十万元。黄花岗起义的军费,本来计划筹募港币十三万元,结果筹得港币十八余万元。武昌起义一开始,华侨为革命的捐款更为活跃。据陈宗山在《南洋华侨革命史略》中说:“辛亥一岁中,南洋华侨所输革命之资,可达五六百万元。”后来,孙中山回忆他领导起义的历史,深情地说:“其慷慨助饷,多为华侨。”海外潮侨除支持革命外,还积极参加捐钱捐物,回国回乡修建学校,捐资救灾,华侨在潮汕地区进行大量投资,极大促进了这一时期潮汕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国时期的汕头,经济地位在广东省仅次于广州,这和潮汕华侨投资的巨大作用是分不开的。海外潮人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了辛亥革命以大力支持,是他们为武装推翻清王朝所建立的一大功绩。如郑锡蕃(1862—1933),揭阳县地都乌美村人。19岁侨居印尼巨港市,经营橡胶、咖啡,建中华轮船公司航运星岛而成巨富。后来在槟城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极力赞助革命事业。原为泰国曼谷社团组织“洪门天地会”首领的潮州凤塘人郑智勇(又名“二哥丰”),为人侠义豪爽,仗义疏财,有“要生找二哥丰”的美誉。他在泰国发了大财,在曼谷开办出入口行,创设“火砻”,同时经营航运,银行和报业,把业务逐步扩展到香港、新加坡、汕头、厦门、上海、日本各地。郑智勇是曼谷大慈善家,对辛亥革命、家乡建设屡有贡献。

3.jpg

潮汕籍辛亥革命华侨许雪秋

冬雷乍响,汉江潮涌!宣统三年(1911)武昌事起,汕头革命党人纷纷举义响应,光复潮汕,所需资金都得自香港、南洋的华侨商人,出现一幕幕动人景象。参加光复汕头的潮籍华侨中,包括陈涌波、林激真、许雪秋、谢逸桥、陈芸生等。印尼华侨吴伟康带回华侨捐款2万元支援革命。林激真也从安南携回华侨巨款支援潮汕发动起义。捐款者中的华侨也并非都是巨富,如新加坡潮籍华侨林受之“因革命毁家财数十万,致成群儿女无法受教育,沦为佣工,闻者无不动容”。 

新加坡、泰国等地华侨在财力、物力方面给辛亥革命以大力支持。1906年,孙中山来新加坡,设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并开设中华公司作为革命机关。华侨林受之在晚晴园的同盟会分会任要职,并兼任中华公司总经理。 林受之为帮助革命,总共捐出家财数十万,结果家产荡然无存,儿女沦为佣工。辛亥革命成功,财政告急,各地对南京革命政府支持二百三十八万余元,潮籍泰国华侨郑智勇独力提供100万元,占支持总额40%。清末民国初期潮汕著名的华侨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高绳芝坚决站在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一边,秘密参加同盟会,推翻清朝。在惠州起义一役,高绳芝秘密捐款2万银元作为军费。黄冈起义时,他又负责后勤工作。辛亥革命全面爆发后,潮汕地区积极响应革命,高绳芝为革命大局奔走,慷慨解囊十余万元银元以充军费。11月潮汕先后光复。1911年11月13日,即是汕头光复后的第3天,高绳芝被推举为汕头民政长,为了地方安宁,一向无心仕途的高绳芝不得不临危受命,出任“全潮民政财政长”。搁下繁忙商务周旋于各军之中,在他的规劝下,部分军队退出汕头,才使汕头免成火并之地。 

辛亥革命唤醒了海外华侨的中华民族意识,推动华侨更加紧密地与祖国家乡交往交流,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民族独立和富强的伟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泽华,汕头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黄浩瀚,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