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水尾红军村

作者简介:郑建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获得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福建省第二十九届、三十一届文学奖,人民文学杂志社全国优秀游记文学作品奖,中宣部“中国梦”文艺作品征集一等奖等。

1.jpg

清晨下了一阵春雨,到达水尾村时,赶上了漫天大雾。看不见山村轮廓,神秘感油然而生。听说全村只有一个姓氏,谢茂迁早在后唐到此开基立业,开枝散叶千余年了,哦,这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我肃然起敬。大凡传统古村落,必然文化底蕴深厚。果然,村里人说族谱记载,水尾谢氏出过四位进士,王安石少年时也曾到白云寺读书数月,这位北宋名相的外祖家在水尾村,《白云崇圣寺序》中有记载。据此碑记透露,水尾村开基祖谢茂迁曾为国子监检校,以他为缘首于后唐同光二年修建白云寺,香炉还是由一只得道老虎口衔送到此地。到北宋时有僧众三百八十人,方圆十数里均为寺产,规模十分了得。匆匆浏览一遍碑记,读得我一头雾水,儒释道占全了。

这到底是怎样一个山村呢?历史总是笼罩在迷雾中,我也无意考证,一切皆有可能。先入为主的信息,让我对水尾村产生了第一个印象:老百姓心地善良,都是一些崇尚耕读传家的厚道人,无比热爱自己的家乡,几代人都梦想着过上美好的生活。

但是,历史走到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秩序井然的山村生活被打破了,闽赣边界匪患蜂起,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水尾村位于福建建宁县西南部,与江西广昌县塘坊乡、福建宁化县安远乡毗邻,恰恰处于当局三不管地带,匪患危害尤甚。那些年,距此不远的桂阳等地,也备受广昌土匪袭扰之苦,张云松募集了几支毛瑟枪和鸟铳,组成自卫队,随后又收编一支旧军队残部,组建建宁民团以对抗土匪。但在兵匪不分的年头,民团与国民党军队也不时起冲突。参加讨伐北洋军的卢兴邦部,摇身一变成为讨贼军留闽第一师,各地都冒出大大小小祸害老百姓的国民党新军阀。一九二九年,卢部派驻建宁县的马鸿兴团摊派筑路费,遭到张云松民团武装抗捐抵制,被击溃三个连,丢失二百余枪支。马鸿兴哪肯善罢甘休,于十二月十二日率重兵反扑。这一战双方伤亡惨重,国民党军死伤二百余人,建宁民团一百多人只剩下六人,团总张云松逃往江西黎川。动荡年代乱象丛生,毫无安宁可言,水尾村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民团和国民党都靠不住,谁才是老百姓的依靠呢?

一支属于人民的军队终于来到这里,那就是红军。一九三二年十月,红一方面军发起建黎泰战役,林彪、聂荣臻率中央纵队从广昌抵达建宁,击溃讨贼军留闽第一师周志群团,建宁县二次解放。战士们在村子里刷上平白如话的大标语:土豪的谷子不要钱分给贫雇农!老百姓看明白了,心里也亮堂了,这才是为穷人撑腰的军队。反“围剿”时期,水尾村作为红军重要的后方阵地,特别是在一九三四年五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中共建宁县委、县苏维埃带领独立团四百余人撤往两省三县边界山区开展游击战,水尾成为后方根据地,设立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医院、苏区银行等机构,继续为革命事业发挥巨大的作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建宁县基干游击队与广昌、宁化边界游击队,在水尾村整编组建闽赣基干游击队,共一千多人。一九三五年五月,国民党军包围了水尾村,闽赣基干游击队奋力向江西广昌方向突围,一小部分转移到附近龙门山一带。这时,逃往江西黎川已六年之久的民团团总张云松,以为天下太平了,回到建宁县城,再次落入对手的魔掌,被县长蓝耀文下令枪决。他可能至死都不知道,这个蓝县长原来当过马鸿兴团的参谋。

革命战士在党的事业处于大雾笼罩,红军前途陷入最危难的时刻,能够坚持信念,永不言败,令人敬佩!同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呢,我也有拨开迷雾的强烈欲望。

2.jpg

3.jpg

建宁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建宁县城。为了保障前线武器弹药供应,闽赣省军区第二作战分区将兵工厂搬到水尾村。这个海拔八百多米的山村,周围都是高山峻岭,村子附近有多处山寨和关隘,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少猎手。所以,村民不仅对刀枪不陌生,并熟练掌握土法熬硝制火药的本领,也有修理枪支的技术,正好为兵工厂解了燃眉之急。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走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这一真理在水尾村再一次得到证明。不仅穷苦人民支持红军,许多大户人家得到感化,也同情和倾向革命,暗中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村民老谢带我们到兵工厂参观后,又来到红军医院。那是水尾大财主谢文模府第,规模宏大,这个家族曾经出过进士。我问把宅第献给红军办医院的这家人,土改时有没有被划为地主,老谢说他的后代大多是中农,有一个曾孙成分是地主。如此看来出自书香门第的人更懂得道理,也更看得清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们可能做了一些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好事,解放后就没剩下多少家产了。这是一个精明人,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容身于乱世,真是一门大学问。但水尾村多数人都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公开参加革命。为我们讲解红色遗址故事的老谢已六十多岁,三个伯父都是被国民党杀害,父亲也被抓了壮丁,在江西战场投向革命。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还赴朝参战。老谢说起自己的家世,情绪有点失控,眼眶发红,蓄满泪水。在水尾村像他这种家庭遭遇,不是一家两家。我们在村里转了两个小时,尽管始终大雾弥漫,但我仿佛找到了这个山村的密码,看到了山村品格。

此时,我们每个人的头发都凝结着极细微的水珠,像覆盖了一层透明的白纱。高海拔山村大雾气候十分常见,我不知道水尾村一年有多少大雾天,想必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大雾弥漫如同施放烟幕弹一样,有利于掩护部队转移和隐蔽作战,给敌人造成困难,特别是运用于防御战,具有很大的军事意义。当年选择水尾村作为红军和游击队的后方阵地,除了处于两省三县边界易于疏散的地理位置优势,高海拔山村特有的大雾弥漫气候一定也是一个因素。我们来到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时,浓重的大雾吝啬地散开一刻钟,让我看了一眼村子的真容。展现在眼前的这个高山千年古村,四周青山环列,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呈现出高山小平原样貌。闽北和闽西北山区多见袖珍型山村,闽赣边界更是如此,哪承想水尾村在三十年代有近二千人口,资源丰富,这也是它能够成为红军小后方、小井冈山的重要条件。白云寺距水尾村大约五里地,我们驱车抵达时已是近午时分,空中仍然大雾弥漫,似乎是不愿把那段发生在佛门净地的惨烈往事示人。国民党军占领水尾村第二个月,在龙门山一带坚持斗争的游击队被包围在白云寺,敌军焚烧寺庙,游击队员全部壮烈牺牲,千年古刹也毁于一炬。至此,建宁苏区及游击区全部沦陷。

壮哉,水尾红军村!大雾弥漫掩盖不了那段峥嵘岁月,无碍于我们感受红色基因,向你致敬!

(福建建宁县文联供图)